古典教育:以語言為媒介的三階段學習

2021-01-20 騰訊網

本文來源:《優教育》雜誌第26期

轉自:問對教育

哲學園鳴謝

作者:方兆玉

本文作者方兆玉: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記者

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英國作家 J.K. 羅琳說:「我慶幸自己當年在大學選修的是英國古典文學,而不是別的更易於謀生的專業。否則, 我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和充分的訓練寫出《哈利·波特》,甚至無法安然度過大學畢業後那段靠朋友接濟的困難時期。」羅琳在某種程度上為包括英國古典文學在內的文科(Liberal Arts)正了名:修讀文科不僅能謀生,還能實現夢想。而她提到的 " 充分訓練 " 即為古典教育以三階段學習(Trivium)和四學科學習(Quadrivium)以豐富學生五感(Five Senses)的獨有的培養模式。

但古典教育不是僅僅聚焦於閱讀人文經典或者修讀古典文學專業,而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育模式和方法論,一套思維和學習的工具, 它可用來統率和指導學生整個的教育歷程。

古典教育的根基和重中之重是三階段學習。三階段學習拉丁文原意是「三條道路交會之處」(Where three roads meet),包括以追求知識為目的的文法階段、以增進理解為目的的邏輯階段、以生發智慧為目的的修辭階段。

01

追求知識的文法階段

文法階段(Grammar Stage)聚焦於事實性知識和既定規則。大約在12 歲之前,學生處於文法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只學習語法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習事實性知識,搭起各學科框架的規則和規律。語言學科的詞彙、語法和語音,數學中的定理、運算規則,科學學科中的定理和規律, 歷史學科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其中的人物,都屬於「文法」的範疇。這一階段,學生主要回答是「Who」「Where」「When」「What」的問題,最重要的任務是積累知識,主要的學習方式為觀察和識記。

在文法階段,學生應該記誦經典的詩歌和散文、古典神話和歐洲傳說,系統學習書面英語的構成規則,也就是語法。但學生只需欣賞和記誦那些經典作品即可,無須將之作為練習語法的道具。文法階段必須下大力氣積累知識,為其後的邏輯階段和修辭階段提供原材料。

在歷史學科中,日期、事件、人物和軼事應是學習重點,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腦子裡先行描繪出一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線,這對他們在其後基於此梳理歷史知識的脈絡、形成自己獨有的歷史觀起到莫大的作用。當然,歷史日期的呈現應該輔之以當時的服飾、建築和日常生活的圖景,這樣能形成強烈的視覺記憶,以獲得更長久、更牢固的識記效果。

地理學科也應以地圖以及勾畫風俗、服裝、動植物特點、自然地貌的圖像來幫助學生網羅和熟記事實性知識,當然記住主要國家的首都、重要的山脈和河流的名稱也是必要的,不應被視作枯燥無用的學習任務。

科學學科則可以輕鬆、自然地圍繞著「有某種特性的動植物的集合」展開。而學生在這個年紀, 能叫出動植物的名字,還能對其特性如數家珍,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能跟成人炫耀自己對某種動物的獨特認識——「你別看魔鬼隱翅蟲長得可怕,其實不會蜇人喲」,則會更加自豪;知道鯨魚不是魚、蝙蝠不是鳥,能區分昴宿星團和仙后星座,也能產生莫大的自豪感。

數學學科理所當然開始於簡單的運算法則和乘法表,還包括識別幾何圖形以及將數字分組。這些練習都是學生通往其後階段的高級算術運算必不可少的鋪墊。

到此,古典教育和我們通行的現代教育方式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尤其是在注重對事實性知識的識記和練習上。區別在於教師的態度,秉承古典教育理念的教師會時刻銘記在心:文法階段積累的事實性知識是為三階段教育的後兩個階段提供素材的,而不僅僅是作為學科知識而存在的。

現代教育主張讓學生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這其實在大多數時候有點拔苗助長了。因為 12 歲之前的學生大多正處於鸚鵡學舌(Poll-parrotage)的階段,喜歡識記和背誦,擅長形象思維,富有想像力,但推理、分析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能得到充分發展。而擔心學生無法記住超出他們分析能力之外的內容則是不必要的憂慮。事實上,哪怕低齡的學生也能夠牢記意涵深刻的內容,並對記誦本身樂在其中。只要這些知識充滿想像力、包含韻律或者圍繞他們所喜歡或熟悉的人、事和場景,用符合他們認知階段的方式展開。

02

強化理解的邏輯階段

很難清楚地在文法階段和邏輯階段(Logic Stage)之間劃出一道明確的分界線,但一般來說是在12歲左右,當學生好辯的特點發展到一定程度,表現出「不辯出勝負不罷休」的「無禮性」時, 預示著他們的心智發育已經到達「無禮階段」(Pert Age),此時,就可以進行邏輯階段的教育了。

邏輯階段則主要運用學生言語推理的能力(Discursive Reason),運用的訓練工具主要是形式邏輯(Formal Logic)。該階段關注的是事實產生的原因、規則和規律之間的聯繫,以及各學科的主幹理論和邏輯框架,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用以分析和理解事實性知識之間的聯繫。這一階段, 學生主要的任務是運用邏輯工具進行辨析和思考, 回答的是「Why」的問題,致力於對現象、事實和規則的理解。

至此,古典教育就開始和現代教育的路徑出現了明顯的分野:運用形式邏輯來對學生進行言語推理能力訓練的古典教育,其目的是「求真」(Seek the Truth);而現代教育的擁護者則承認,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直覺和無意識,一味探求所謂真相併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邏輯的訓練基本上在現代學校系統中「失傳」。

在邏輯階段,學生在語言學習上進入到文本結構分析、行文的邏輯性辨析,以及追蹤和梳理語言的發展史的階段。學生的閱讀觸角應當從敘述性文本延伸到科學類文本、觀點類文本以及文藝評論。此時,很多課程都可以用討論和辯論的形式開展,個人和集體誦讀的訓練方式也應相應地更改為戲劇表演(Dramatic Performance)。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篩選包含大量辯論內容的劇本,以鍛鍊學生陳述、反駁和應變的能力。

在此階段,數學教學將聚焦於代數、幾何和高級算術運算的訓練,而且是將這些內容作為「邏輯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而非一門獨立學科予以教授的。事實上, 數學本來就應該是邏輯學的一部分,古典教育就視其為三段論法則(Rule of Syllogism) 在數字和度量上的實際應用。

在文法階段積累起來的知識在邏輯階段就能用來作為分析和辯論的原材料,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都應該放在培養學生論證的連貫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上。師生都應該對推理和論證中出現的邏輯謬誤、模糊性、無關性、草率性、冗餘性予以高度關注,但不要使得分析或評論變成純粹破壞性的工具,要儘量做到有破有立, 以探尋真相而非在辯論中取勝為目標。

在這個階段,任何教師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均可以引入作為教學材料,但都只是作為思維錘鍊的原材料,而非識記的對象。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自行去圖書館查閱或上網搜索,搜集用以分析和推理的「食糧」,並教會他們如何識別權威的信息來源。

在邏輯階段接近尾聲時,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不夠,而已經訓練有素的智力需要更充足、更優質的「食糧」 才能充分發揮能量。此時,通常在邏輯階段處於「休眠」狀態的想像力會被喚醒,鞭策學生思考邏輯和推理的局限性。這意味著他們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詩 性 時 期 (Poetic Age), 也意味著學生即將開啟新階段的學習——修辭階段。

03

生發智慧的修辭階段

修辭階段(Rhetoric Stage)是最不能顧名思義的階段。雖然語言學科的確有一整套的修辭技巧訓練學生進行批判性、說服性寫作的能力,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注重應用、實踐和表達的階段,也是將前兩個階段的輸入變為自主輸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將知識和推理能力應用於實際情境或遷移到其他情境中,以獲得對實際生活或全新情境的洞見和智慧。他們主要回答的是「How」的問題,學習任務聚焦於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及將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

不過,哪怕是資深的古典教育專家,也很難給修辭階段訂立一部通用的教學大綱。他們主張的是, 不同的教師面向不同的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可以自由實施不同的課程。在該階段,文學領域中,作品的欣賞而非破壞性的文學批評應該再一次佔據主要位置;自我表達式的寫作應在此階段得到有力推進, 因為此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經日漸精微,分析工具已經「磨刀霍霍」, 思維發展也已經較為成熟。

修辭階段應鼓勵學生在其顯示出天賦和興趣的學科領域進行深入的鑽研。此時,學生在文法階段積累的知識、在邏輯階段練就的思維能力足以幫助他們在任何學科領域深挖下去。古典教育主張學生都應該精通一到兩門學科領域,再輔之以其他領域的學習,這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保持思維的開放性,以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這個階段的困難在於學生要學會將各個學科區分開來。因為邏輯階段強調的是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而修辭階段正好相反, 凸顯的是各個學科的獨立性。這就需要學生在深諳各門學科特點、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古典教育還主張,不管學生選擇了哪門學科作為主要研究領域,都應該選擇遵循迥異研究路徑和思維方式的其他學科作為補充。比如科學學科或數學學科的學生應當輔修人文學科,反之亦然。

修辭階段也是拋棄工具學科的階段。當思維逐漸訓練得適宜於某個學科的深入化、專業化研究時, 即為拋棄工具性學科的時候。因為當三階段學習完成時,修辭可以自行完成所有學習任務,無須前面兩個階段工具的輔助。三階段學習的最後一次合流應發生在學生的公開演示或公開辯論這樣的「離校考試」 環節,此時,學生積累的知識、練就的推理能力和修辭技巧都有助於其進行一場富有創意、充滿批判性和說服力的演示或辯論。

一般來說,修辭階段開始於14歲,在14~16歲進行2年的修辭訓練對於各種志向的學生都比較適宜。對於有意於就業的學生, 最後兩年的修辭訓練相當於應用型、職業取向的訓練,有助於他們快速適應職場;而對於有意到大學深造的學生,修辭訓練為他們其後的四學科(quadrivium, 古典教育繼三階段學習之後的部分,包括代數、幾何、音樂和天文學)學習做好了準備。

04

解決真實社會問題

三階段學習足夠了嗎?如果教學實施得當的話,僅僅接受了三階段學習教育的畢業生也是能勝任現實生活和現代職場的。和接受現代教育的學生相比,接受古典教育的學生在邏輯階段結束時可能會在某些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上有所欠缺,但到了修辭階段,就會以強大的學習和思維工具的應用能力,全面勝過同齡人。而一個嫻熟掌握三階段學習的所有工具和方法論的學生,哪怕只有 16 歲,也可以無障礙地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就像那些中世紀接受古典教育以早慧而讓人們瞠目結舌的同伴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大學深造並不是古典教育唯一關注的焦點,事實上也不是其最關注的方面。相比三階段學習對於學生學術精進的作用,古典教育更注重其對真實社會問題的解決所起到的功效。經過完整的三階段學習,學生應有一個經過良好訓練的頭腦,這樣才有能力應對現實生活中種種棘手難題,因為思維的工具是共通的,分析的技能是可轉移的,學習的技巧是不分領域的。而且掌握了思維工具和學習技巧的人,不管在任何年紀都能比那些僅僅掌握了某個學科領域知識的人更快捷、更高效地習得新知識。

在古典教育的三階段學習中,還要強調的一點是,為了給予學生完整、連貫和優質的教育,承擔任何一個階段教學任務的教師都應該熟練掌握三階段的主要方法論和思維工具。

05

語言密集、知識關聯、學者思維

除了積累事實性知識、再對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並加以應用的三階段學習,古典教育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密集。這就意味著各門學科、各個階段的學習絕大多數以口頭和書面語言作為媒介進行,而非通過圖畫、視頻等視覺形象來傳達。總體來說,語言學習更吃力,更需要動用抽象思維技能和主動學習的技能,而呈現圖像則更可能誘發學生的惰性思維而抑制他們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除此之外,古典教育還強調知識之間的相關性。比如,天文學就不能作為一個孤立的學科,而應該將其置於科學史的大背景下進行呈現,而科學史又和宗教的發展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然,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關係是知易行難的事,人類知識的疆域實在太過廣闊,很難在其中梳理出明晰的線索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對此,古典教育的解決之道是以史為軸,也就是講授內容從古代逐漸過渡到現當代,並在此之中串聯起科學、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各門學科。

一個推薦方案是將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一到四年級、五到八年級、九到十二年級。學生分階段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和現當代等四個階段的歷史進行三次重複的、螺旋狀提高的學習。第一階段最簡單,可用兒童版的歷史故事作為主要教學材料;第二階段難度加大,可用歷史名著的簡易版或改編版;第三階段則要求閱讀原典。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鼓勵學生深入研究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特定學科,比如語言、數學、藝術或科學。

其他學科的學習完全可以嫁接於歷史學科之上。學習古代史,學生會閱讀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伊利亞特》、《奧德賽》、早期中世紀的著作、中國和日本的神話;學習中世紀和早期文藝復興歷史,年齡稍長的學生可閱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維吉爾和莎士比亞的著作;學習到18世紀和19世紀,學生就可以閱讀斯威夫特和狄更斯;到了現當代史,學生可閱讀同時代的文學作品。

科學學科的學習也可大致按照四年一個周期、遵循科學發展史順序的方式開展。先是生物學、分類學和對人體的研究(古代出現),地球科學和基礎天文學(文藝復興早期開始形成),再是化學(現代早期成型),最後是基礎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現當代學科)。

總之,古典教育是長期的、成體系的、強調知識關聯性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學習強度很大、要求很高,但更能培養學生的韌性和學者思維,也更有利於學生加入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莫迪爾• 安德勒(Mortimer Adler)所說的古往今來人類先賢的「偉大對話」中去。

因為古典教育從來不把學生當作教科書內容的被傳授者,而是在歷史研究和原著閱讀中培養他們的學者思維,讓他們站在歷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的角度來研習、揣摩和分析。

正如古典教育專家大衛•赫克(David Hicks) 所言:「古典教育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允許學生有足夠長的時間浸淫於某個作者、某個時代或某個主題,從而讓最年幼的學生也能充分發展起學者的思維,在現象之間建立聯繫、追蹤發展趨勢、釐清推理邏輯、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現重複出現的情節。」

相關焦點

  • 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語文教育
    筆者認為,語言訓練應是語文教育的重點,語文課堂的設計應以引導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為指向。無論是素質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均應如是。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語文教育應當圍繞語言能力的訓練展開,尊重學生語言習得的規律和特點。借鑑英國等發達國家語文教育的經驗,我們應當充分研究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我們的語文課程。比如,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單一語文課程改變為語文課程矩陣,設立閱讀、寫作、語法、口語訓練這樣的專題課程。不同課程的內容設計應該更加靈活。
  • 歐那教育為什麼不可複製:把語言學習做到極致
    原標題:歐那教育為什麼不可複製:把語言學習做到極致  2017年11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發布了一則主題為《變了味的學習APP》的報導。在這段時長七分半鐘的新聞中,多家知名在線教育公司被點名,質疑其不合規的可能性,其中包括無審核、無資質、教師虛假宣傳、監管不力等問題。這無疑給在線教育敲了警鐘,野蠻生長環境下的在線教育引人深思。
  • 美國少數民族青少年語言教育的新取向對語言測試的啟示
    ,推動了該國第二語言教育從學業語言到學業素養的轉向,建構了完整的學業素養基本原理,形成了學業素養發展的語境、實踐以及學習方法。Phinney)(1996: 918-927)將美國的少數民族界定為有色人種,即非歐洲血統的群體,主要包括非裔美國人、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國的美國人、拉美裔、土著美國人。因此,美國現今的少數民族青少年語言教育已經不是單純的關注學業語言本身,而是拓展到了「學業素養」(Academic Literacy)。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各國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形成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為內核輻射其他東亞各地的「東亞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亦稱「儒家文化圈」。中國古典文化以漢字為語言工具、以漢文學為主要感性形式、以儒學為主要價值內核傳入古代東亞,在東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並逐漸積澱為古代東亞社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原型,進而促成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
  • 教育的魅力在於語言!智學教育的英語快速路——陳文禮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是熱愛 教育是一首歌,歌的名字是經驗 教育是一幅畫,畫的名字是素養 他不是語文老師,卻傳播語言的文化與魅力,他是智學教育的英語老師——陳文禮。
  • 瓜瓜龍英語:啟蒙教育的下一步是什麼?
    在學生端,兩者將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發10套媒介與信息素養在線繪本與10節配套課程,課程內容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真偽信息辨別、防止網絡沉迷、積極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四大主題,全部課程都將免費開放學習;在教師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瓜瓜龍英語專業教師媒介與信息素養課程培訓及認證提供支持,以這樣的方式提高教師利用信息處理問題及創造媒介內容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獲取知識信息、運用媒介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 美國|古典吉他演奏博士劉允宸:美國的「應試教育」
    論沉澱,歐洲的古典音樂教育享譽全球,亦是古典吉他的起源地。在執教理念上,歐洲的高校更專精於音樂演奏,許多追求技藝提升的學子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裡。而美國的音樂教育則將目光放得更寬。除了演奏教學外,由音樂衍生而來的音樂心理學、音樂技術、音樂商業等跨學科類合作課程是美國高校最大的特色。
  • 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以語言文字工具為信息載體教人合群、向善
    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賦予每個人準確、高效使用語言文字工具實現幸福生活目標的能力,簡單的說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就是以語言文字工具為信息載體教人合群、向善。但是,今天越來越多教育實踐正將孩子們引向的合群、向善反面,譬如:
  • 政府媒介形象的視覺化傳播
    政府媒介形象的視覺化傳播模型融合了多種傳播內容和形式,是一種集文字、聲音和圖像為一體的多媒體互動交流平臺。傳統媒介之外,門戶網站、論壇、BBS、博客、微博、播客、網絡相冊、手機視頻等各類新媒介均可成為政府媒介形象傳播的陣地。
  • 幼兒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全球化」使所有國家進入了一個跨越國界的資本市場,因此文化與教育也進入了全球化的發展。語言交流的媒介是全球化下有一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而英語是走向世界的「橋梁」,掌握一門乃至多門外語,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與各個國家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合作,成為中國社會的流行趨勢。
  • 興為教育日語學員分享經驗:日語學習,我正在路上
    突然間意識到,在我的內心深處並沒有絲毫想要放棄學習日語的想法。於是,我果斷的把想法落實到了行動--自學日語(現在想想當初的決定,完成印證了興為教育日語老師所說的,學習一門語言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自學日語的結果就是,沒有引路人,單槍匹馬的孤軍奮戰,降低了學習效率,拉低了學習速度;即使是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僅憑著一腔熱情支撐著自己艱難的學下去。
  • 培生為申請赴英工作、生活或學習的人士啟動安全英語語言測試服務
    培生為申請赴英工作、生活或學習的人士啟動安全英語語言測試服務今天,英國政府批准培生開放PTE語言考試報名,啟動安全英語水平測試(SELT)服務。培生為申請赴英工作、生活或學習的人士啟動安全英語語言測試服務預計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它的SELT考試地點將在今年夏天分階段投入運營。
  • 徐匯區長橋街道:學習教育實效化 凝心聚力推進「橋式黨建」
    為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徐匯區長橋街道切實將「四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推進重點工作的強大動力,全面推動「四史」學習教育在147個基層黨支部、5848名黨員中紮實開展,力求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 語言及語言學習的本質
    淺談我個人對語言及語言學習的本質的理解。 語言,要看到其本質:作為一介質連接信息,並加以應用。 語言學習,也要看到其本質:大腦和信息的交互。 語言學習,還要看到其全局:目標、方法、路徑、理論等要素集合。
  • Studycat免費提供語言學習App 供停課的孩童使用
    全球教育技術有限公司Studycat宣布提供語言學習App,免費給因疫情導致學校停課的地區使用。 獲獎無數、專門研發幼兒在線語言學習App的全球教育有限公司 Studycat 於今天宣布,免費提供App給因疫情而停課之地區。
  • 開啟新媒介現實主義 切近網絡文學發展實際
    在新媒介語境中重建現實主義傳統時至今日,現實主義文論經過現代主義、後現代文化理論的衝擊,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些經典命題,如強調社會現實與文學之間的鏡像關係、典型理論、思想性傾向性、文學的教育作用與社會功能等,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解構。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綠色螢光蛋白兔——一隻網紅兔子的故事》(這件作品完成於2018年,是阿爾巴在包括小說、遊戲、電影等大眾流行文化中出現的視頻集合),並將中國觀眾留言納入到《阿爾巴留言簿》之中,繼續書寫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對關於阿爾巴這一討論的看法。藝術家曾提到,阿爾巴的誕生只是作品的50%,另外50%則是公眾對此的反應。
  • ...的語言——義大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義大利_教育|法語|西班牙語
    義大利語聽起來十分優美動聽,人們誇讚義大利語像和風一樣清晰,詞彙如盛開的鮮花,因此義大利語被譽為世界上最具藝術的語言,也是最富有音樂感的語言。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義大利語吧。由於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文化經濟發展,佛羅倫斯地區的語言也最終變成了其他義大利地區的文學用語。當義大利在1861年獨立時,佛羅倫斯地區的語言終於變成了義大利標準的書面用語和所有學校所用的語言。
  • 代言人章子怡稱讚GOGOKID 外教是孩子語言學習的最好朋友
    近日,GOGOKID代言人章子怡在一場主題為「和GOGOKID一起對話世界」的國際跨界對話中,連連誇讚GOGOKID外教老師的專業與用心。  近日,GOGOKID邀請品牌代言人、國際知名演員章子怡,耶魯教授Emma Seppala、許田,著名心理學家張怡筠,以及GOGOKID教研團隊負責人張冬共聚一堂,共探中國孩子的語言學習之路,解答中國家長關於孩子語言學習的種種疑惑。
  • 語言不是最終目的 51Talk學霸東野相宜的英語「方法論」
    在決賽前的美國矽谷遊學時,甚至有蘋果公司的員工在和她交流過後,誤以為她是本土長大的孩子,沒想到她在小小年紀就能把非母語語言說得這麼好。("51Talk之星"選手在矽谷遊學)這位小學霸在8歲時曾跟隨爸爸在美國生活了一年,回國後,經過謹慎的對比挑選,父母為她選擇了51Talk,一年的學習下來,她的詞彙量、語感、語法都得到了很大進步,現在已經能熟練閱讀純英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