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2019
本文字數:2857,閱讀時長大約4.5分鐘
導讀:法國的「黃背心」運動還沒有消停,但巴黎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結界卻難以穿透。打破和消除階層隔閡,更須有長期措施來「糾錯」。
巴黎人(Parisien)艾瑞克(Eric),一次都沒有參加過「黃背心」運動,而他恰恰還就住在巴黎共和國廣場站附近:共和國廣場是法國歷史上各種集會的場所,通常工會組織的罷工遊行多數以它為起點或終點,在法國的「罷工」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
不僅如此,兩個多月以來,根據艾瑞克的記憶,他身邊的巴黎朋友也鮮有人參加過「黃背心」的遊行活動。
「我並不認識那些遊行示威的人。」 艾瑞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大多來自外省。這些人不經常來巴黎,或者說從來沒來過巴黎。對他們來說,到香榭麗舍大街不僅僅是為了示威遊行,可能也是一次觀光旅行。」
法國「黃背心」運動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轟轟烈烈,遠沒有消停的趨勢,但巴黎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結界,卻始終無法穿透,消除階層隔閡,更是遙遙無期。
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宣布,從1月15日至3月15日法國要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全國大辯論」,希望通過此舉,將「怒火轉化為解決方案」。
▲來源:「黃背心」示威者在法國巴黎與警方對峙。新華社資料圖
法國駐華大使黎想認為,某種意義上來說,「黃背心是已經贏了」。
「他們原本一起爭論的這些問題,現在整個國家都來共同討論。」黎想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巴黎與外省的階層隔閡
「黃背心」運動已經進行了11周,即將進入第12周,然而他們隨處可見又面目模糊:在新聞頻道上他們無處不在,但實際上連一個真正的發言人都沒有。
根據巴黎警方對被捕人群的統計,第一財經記者試圖繪製一張「黃背心」的群像:他們大部分是來自外省小城,是年齡在30~40歲區間的正當職業者,沒有其他政治訴求;最初選擇周六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周一到周五必須上班。
而點燃他們怒火的「燃油稅」問題,恰恰是法國在經濟向好的情況下,因階層隔閡而產生的政策錯配——馬克龍的初衷是旨在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發展新能源交通,而這對巴黎以及法國許多大城市的人而言,並沒有給生活造成更多障礙,在這些擁堵的法國大城市中,人們的出行多依賴公共運輸。
供職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艾瑞克就沒有太多感受到燃油稅增加的影響:不同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艾瑞克不需要每天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上班。
而即使是購物和休閒娛樂,巴黎市區發達的公共運輸也足以滿足所需。對他而言,只有到市郊的家樂福超市採購,或者到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宮、羅亞爾河谷旅行時,才會想起他的座駕。
不過,艾瑞克還是知道個中緣由。「法國外省人的生活並不好過。」 艾瑞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外省,有些家庭到每月15日就很拮据了。有些母親為了撫養孩子,一天只吃一頓飯。還有些人沒有房產,每天只能睡在車裡。」
在他看來,受到增加燃油稅政策影響程度最大的,也正是艾瑞克提及的這些人: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外省,私家車是他們使用最多甚至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他們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上班或去超市購物。
還有些人工作在巴黎,但住在巴黎附近的衛星城市中,提高燃油稅必然增加他們的家庭開支。
「馬克龍這次打著環保旗號的增稅太突然了,讓大家措手不及,所以才導致這麼大的民意反彈。」艾瑞克認為。
「富人的生活質量並不會因為碳稅的增加改變多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在為能源稅買單,但他們現在感到被忽視和擠壓,所以才走上街頭抗議。」 馬克龍曾經的密友及首席經濟顧問皮薩尼-菲利(Jean Pisani-Ferry)在近日的文章中指出。
在「黃背心」的抗議中,也多次提及對馬克龍所代表的出身於法國「高官搖籃」——國家行政學院高材生 (Les Enarques)們的強烈不滿,認為他們身處巴黎,信息多出於校友閉環,無法體恤「黃背心」們的生活疾苦,才會屢屢推出「燃油稅」這樣「何不食肉糜」的政策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法國近一年以來油價上漲同全球油價上漲有關,並不是緣於法國政府的稅務政策,不過在「黃背心」的憤怒聲浪中,這樣的理性討論瞬間被淹沒了。
▲來源:國際油價從2017年中開始了一輪上漲。圖為紐油自2016年7月以來走勢圖。來源:Wind
「黃背心」運動激發了對法國常年賦稅和法國長期停滯不前的購買力的大討論。然而,觀測經濟數據會發現,法國經濟並不差,法國人的購買力也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麼弱。
皮薩尼-菲利即指出,從2007年到2017年,法國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了約8%,這一數字超過了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且與美國不同的是,法國的稅收政策使得富人的部分財產向低收入人口傾斜,社會財富也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轉移。
法國全國統計和經濟研究所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法國家庭可支配毛收入總額2012~2017年期間從1.3049萬億歐元上漲至1.389萬億歐元,同期法國家庭的購買力也逐步上漲。
法國獨立研究機構「不平等觀察室」去年12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則顯示,2016年,法國的基尼係數為0.288,而2007年時為0.292,這說明法國的居民收入差距近年來實際是在收縮的。
馬克龍打通「閉環」啟動糾錯機制
雖然經濟數據顯示法國家庭10年間收入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對於不常看宏觀數據報告的法國居民而言,稅負負擔卻是實實在在的。
「法國人交的稅確實太多了。」 艾瑞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就拿現在的燃油稅來說,目前燃油費的構成是:30%的燃油價格,70%的燃油稅。而馬克龍的這幾次加稅,其實都是窮人的利益在受損。增加燃油稅、減少養老金,這些只會讓窮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法國是歐洲稅收負擔較重的國家之一,中等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稅率通常在40%以上,最高個稅可達48%。
馬克龍上臺後,為富人減稅、削減財富和資本收益稅的做法使他被扣上了「富人總統」的帽子。
「人們目前對馬克龍並不滿意,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夠在2022年連任。因為其實在2017年第一輪投票中,馬克龍只得了25%的選票,之所以在第二輪能獲得56%的選票是因為人們更討厭極右翼政黨候選人勒龐,而非因為馬克龍本人。」艾瑞克說,「現在,有些人覺得被馬克龍欺騙了。明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是對馬克龍執政成績的測試,到時候再去評價他的政績也不遲。」
在馬克龍方面,已經看到階層隔閡問題嚴重的他也走了一招妙棋:立足於法國人熱愛辯論的傳統,馬克龍啟動了前文所述的全國大討論,並在近日還親自參加了兩場電視直播的辯論,交流的對象是來自法國不同地區的基層幹部,其中有市長,甚至還有鎮長,而這兩場直播都達到了驚人的7個小時。
對此,即便是通常對政治家十分苛刻的法國媒體也不禁讚嘆道,為了解決危機,馬克龍真是拼了。
▲來源:1月15日,在法國西北部厄爾省,法國總統馬克龍(中)在與數百名市長的集會中發言。新華社圖
黎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馬克龍發起了全國大辯論的舉措,「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沒有第二個國家,為了解決問題願意讓全體國家人民,一共有六千七百萬個法國人,都有一個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們進行的大辯論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交流。」
為期兩個月的「全民大辯論」以電視直播的形式向全國民眾展現,將主要聚焦四個議題:稅收政策、政府組織與公共服務、生態轉型、公民身份與民主。
法國民調機構Odoxa近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34%的法國人計劃參加這場全國大辯論。
不過,上述民意調查也顯示法國人情緒複雜,因為還有70%的人說這根本沒用。另有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不相信磋商會結束抗議活動。
「總統先生,我負責任地警告你,這次辯論絕不能成為一次大肆宣傳。」法國中西部的一名鎮長在近日的公開會議上這樣警告馬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