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纂輯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高峰。
據據專家推論考證,此小說是馮夢龍以同時代的文人宋懋澄的《負情儂傳》改編而成的藍本,屬明代的擬話本。
故事情節如下: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間,名動京師(今北京城)名妓杜十娘為了贖身從良,追求自己真愛,將自己的終身託付給太學生(國子監就讀學生)李甲。
而李甲生性懦弱、自私、膽小怕事,但經常留戀於煙花柳巷之地,和杜十娘相識;雖然也對杜十娘真心愛戀,但又屈從於社會,家庭的禮教觀念思想,再加上孫富的挑唆離間,他最終出賣了杜十娘,釀成了杜十娘怒沉寶箱投江自盡的悲劇。
該小說以其細膩、委婉的筆觸塑造一個孜孜不倦執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願望的古代女性形象,並在許多文學史上定義為反封建反禮教的愛情小說。
該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戲曲、電影,也曾被翻譯成外文,流傳到日本、歐洲等地,在國內國外都產生了很大而廣泛的影響。
杜十娘這一悲劇人物形象感人至深以外,其中「百寶箱」這個具有多重功能和意涵,也深刻的體現了作者想像的空間的處理因素,可謂妙筆生花、匠心獨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在明朝京師(京城首府)的教坊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和原型杜十娘,要得到這個答案必須從宋懋澄的《負情儂傳》和馮夢龍的《杜十良怒沉百寶箱》兩相比較中尋找解答!
1、《負情儂傳》:中的主角男叫李生,萬曆二十年(1592)間,系浙東(治所越州大都督,今紹興)人,某藩鎮臬臺的兒子,入資遊北雍(國子監),與教坊女郎杜十娘情好最殷。
萬曆年間,有個叫李生的浙江紹興人,在國子監就讀,是某藩鎮臬臺的兒子,與京師教坊中的歌姬杜十娘愛戀情濃。
此書一開場,點出時間、地點,人物和主要角色,正是開門見山中把讀者觀眾引入正途,娓娓道來,跟著筆者的筆觸深入沉醉其中。
這李生在教坊中吃喝玩樂一年,攜資散盡、囊篋空泛,被老鴇嫌棄責怪,包括杜十娘一樣受其牽連被責罵,欲趕出教坊,後失口稱只要李生拿出三百金,就可隨贖從良,這事被十娘抓住把柄,並告之李生籌措銀子,李奔走三天分文未得,這時的杜十娘把「妾褥中有碎金百五十兩」,就是把平時積攢的零碎銀子一百五十兩交於李生,然後再在親朋好友中說明此事,籌得百金。
那麼還差五十金呢?依然由杜十娘向教坊眾姊妹中湊數聚齊五十兩。至此已湊齊三百金。但鴇母不知個中原由幾欲反悔,後十娘以死明志,無耐之下老鴇只得放出十娘隨李生從良。
真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出來竟然連路費也沒著落,於是杜十娘「脫左膊生絹、擲朱提二十兩」換取舟車資費。
車船費用盡,十娘又「露右臂生綃,出三十金」。
李生除了是個書呆外,在生活上也是沒有歷練,不喑世事,每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會得到杜十娘的支助 ,李生也想不通這其中的緣由。
後在瓜州渡口巧遇鄰舟少年,徽州新安人,以販鹽為生,已成巨富,年方二十。此少年也是個煙花柳巷中老手,聽到隔舟吹拉彈唱絲弦之音,如聽仙樂,便唆使李生上岸,在酒店中吃喝長談在其巧舌如簧的蠱惑之下,竟以千金買下杜十娘。
李生回到船中唉聲嘆氣,在杜十娘的再三追問之下,道出個中原委實情!杜十娘聽完之後冷笑一聲:好事一樁,並表示同意!
第二天早上,待移船兩相交割完畢,李甲已領到千金之資,十娘的妝物也已抬到少年船上。
十娘站在鹽商船頭,把其隨帶箱籠抽出一箱:內有鳳翠霓,值數百金,盡投於江中!
然後又抽一箱:、內有翠羽、明璫、玉簫、金管,價值幾千金,又投之江中。
最後在箱中拿出一匣,匣內藏夜明珠等價值連城寶物,數落完李生後,大罵鹽商少年後,抱匣一同投於滾滾江水之中……。
2、《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主角改為李甲,大戶人家,系浙江紹興府人氏,與同鄉柳遇春同在京師國子監就讀,同遊教坊司與杜十娘相遇稔熟並至情至深、愛戀情儂!
前一段與《負情儂傳》大概相似,「妾所臥絮褥內藏有碎銀一百五十兩」也相同,十娘的交好謝月郎、徐素素及眾姊妹,命從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交於十娘和眾姊妹相告別。
李甲與十娘出崇文門行至潞河,舍陸從舟,有瓜州差使船轉回己便。
內有徽州新安販鹽商人,叫孫富,年方二十,已成富豪,並在瓜州渡口相逢。
李甲與孫富的一番暗中交易成功之事也大體相似。
所略有不同的是,十娘站在孫富船頭,從其攜帶妝物內有抽屜小箱,第一層:翠羽明璫、瑤簪寶珥,值幾百金。
隨之又抽一箱:盡古玉紫金玩器,約值數千金;最後又抽一匣:內有夜明珠,約有盈把、有祖母綠、貓兒眼等異寶。
杜十娘完成這些舉動後,指責李甲為負心貪婪之輩,並大罵孫富為拆散她二人婚姻的罪魁禍首!說完之後抱著寶匣投入茫茫滾滾的大江之中而湮沒。
3、故事到此也就完結了!但是李甲與孫富二人的因果報應也隨之而來,請看:
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轉憶十娘;終日愧悔、鬱成狂疾,終身不痊。
孫富自那日受驚,得病臥床餘月,終見杜十娘在傍詬罵、奄奄而逝。
柳遇春從國子監回鄉經瓜州渡口,臨江淨臉,失墜銅盆於水,覓魚人打撈起小匣,內現奇珍異寶,乃為杜十娘之物、亦為無價之寶,是夜杜十娘託夢於柳遇春,誠謝其籌措贖身之資,並以寶相贈!
從以上兩則相同故事和同朝的兩位文人的寫作中就可得知結論與結果:
其一,馮夢龍寫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所以蜚聲國內外,並不是他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根據宋懋澄《負情儂傳》為藍本之上加工潤色出來的上等佳作。
其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題目取得非同凡響而嘹亮、沉重、吸晴,一個「怒沉」之動詞一下子揪著了億萬觀的心扉,撥動著讀者好奇和急欲往下探究的心弦之聲!
其三,人物突出、明顯,脈絡細膩分明,不顯拖沓多餘,人物情節細化明郎,不似《負情儂傳》有的地方來的晦澀難懂!比較分散、虛浮,使人讀後如墜雲霧之中;好在主線、故事、情節始終貫穿一體,這也是難能可貴之處,經馮夢龍妙手潤筆加工,更顯大氣、恢宏、博大精深,杜十娘和百寶箱事跡寫得真是力透紙背、更顯錦上添花之美感!
此故事雖寫杜十娘為主角,卻以百寶箱為主要襯託,小說中屢次提及描述百寶箱:
第一回:杜十娘從平時積攢下來的碎銀一百五拾兩,到底是從寶箱取出,還是一直藏於被褥之中,兩廂小說故事比較確定為後者。
第二回:從人挈一描金文具,說是姊妹相送之物,應是杜十娘隱藏於好友之中的原物,只是物歸原主而已。
第三回,二十兩銀子用完,再取五十兩,以生絹、生綃出託,應是假象,杜十娘心機比較重,多留一個心眼,以防所託非人。雖然李甲總算見到寶箱,但不知內中明細,所以寶箱成為神秘無解,最後十娘投江之前才解開謎底。
馮夢龍寫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三言之中《警世通言》的重要名篇,但主要人物大起大落,身份地位懸殊,註定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使人唏噓扼腕嘆息!更不似《買油郎獨佔花魁娘子》最後以喜劇終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