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為你解決情感難題
作者:愈姑娘
#情感心理觀點#
前段時間,我的狀態很喪,對很多事情都感到悲觀。
朋友告訴我: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失敗。
這句話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按照大家普遍的認知,樂觀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而悲觀卻讓人感到厭惡。
樂觀總被賦予積極向上的標籤,而悲觀卻是消極懈怠。
心理學家研究也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樂觀的,比如相信5年後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比如那些大病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但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可是,樂觀就一定能夢想成真嗎?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盲目樂觀。
盲目樂觀有多普遍
盲目樂觀的人真的太多了。
父母對孩子很樂觀,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患上抑鬱症,不會輟學,會順利完成學業,保持健康的身體。
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很樂觀,認為自己畢業後一定能找份好工作,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新婚夫婦對彼此很樂觀,他們認為自己一定能相愛一輩子,不會離婚,不會分居,會幸福的白頭到老。
他們最後都成功實現自己的期待了嗎?
大多數人都以失敗告終。
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會平安健康的長大,可是每一年青少年生病出事的不計其數。
2000年的時候,一半的高中生都相信自己能拿到研究生學位,實際上只有9%的人完成了目標。
所有夫妻都認為自己能和對方白頭到老,而現在的離婚率已經逐年飆升,並且越來越年輕化。
樂觀的人常常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認為事情會變好,自己會變好,從而把目標定得很高,到最後都以失望告終。
事實證明,沒有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樂觀都是毫無意義的。
樂觀真的不是人生的解藥,不是樂觀你就能成功,更多的時候,樂觀讓你們變得脆弱又傲慢。
盲目樂觀會讓我們付出代價
盲目樂觀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總認為自己能倖免於難,從而對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不採取措施。
大學的時候,我掛過好幾次科,有的科目明明很簡單,我還是沒考過。
並非我不夠努力,而是我太樂觀了,我總是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強,不用和別的同學一樣下苦功夫。
結果,那些生怕自己會掛科的同學考過了,而自信的我卻失敗了。
這樣的例子,時刻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比如那些戒菸的人,認為自己的自制力夠高,所以也不刻意把煙丟掉,甚至也不避開抽菸的人群,到最後他們戒菸往往是不成功的。
還有的司機認為自己駕駛技術好,可是在測試過程中,這些樂觀的司機比謙遜的司機出事故的機率要高出4倍。
有樂觀心態是好事,但是不能正確評估自己,飄在雲端,不做出該有的努力,你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盲目樂觀如同傲慢一樣
盲目樂觀是註定要失敗的。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盲目樂觀的人更容易透支消費,他們總認為自己能還上信用卡。結果透支的額度越來越多,直到自己還不上。
還有一些沉迷賭博的人,不也是如此嗎?他們總認為自己會贏,所以即使輸錢也不會離開賭桌。
顯然,我們都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這種對好運的幻想源於我們對自身能力過於自信。
對婚姻來說也是如此。
心理學家發現,包辦婚姻比戀愛婚姻更穩固。
因為包辦婚姻的夫婦沒有盲目樂觀的心態,他們深知婚後會面臨的困境,所以就算婚姻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也更少抱怨和責難。
而戀愛婚姻的夫婦對彼此的期待很高,也樂觀的認為婚後會充滿激情和浪漫,當面對婚後的雞毛蒜皮,他們的容忍度更低,失望度更高。
盲目樂觀是一種傲慢,忽略了既定的事實和風險,當結局不好的時候,只能陷入焦慮沮喪之中。
我們需要防禦性悲觀
想要從盲目樂觀的幻想中走出來,我們需要「防禦性悲觀」。
所謂的防禦性悲觀,不是讓你變得消極懈怠,而是增強自己的風險意識。我們有一句古話可以很好詮釋這個概念——居安思危。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悲觀的認為自己未來考試會考不好的學生,更會在考試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從而獲得更好的成績。
防禦性悲觀的情緒可以讓我們消除焦慮,因為你不會像盲目樂觀一樣沉溺於自己的期待裡,你能冷靜而理性的分析現狀,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從而做出應對措施。
很多人對悲觀都有一個誤解,認為悲觀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其實不是的,防禦性悲觀本質上還是積極的,它就像一個危機信號,讓你的大腦知道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但這個結果未必是唯一的結果。
為了避免最壞的結果,我們總是會做出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一直推崇的對待事物的心態是: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當你的期待放低了,驚喜才會隨之而來。值得一提的是,防禦性悲觀只是用一種更直接更理性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本身。
當然樂觀的好處也有很多,可以促進健康和幸福感,可以讓我們活在此刻的幸福中。
但是如果你想要做成什麼事,盲目樂觀未必是好的,我們應該有適當的悲觀思維。
我並不認為悲觀是不可取的,防禦性悲觀更像是一種認清生活真相過後的勇敢和清醒。活在幻想中或許很快樂,但是我們不可能逃避真實和殘酷。
END.
今日話題:
你是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
歡迎留言討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本文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