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的多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多數寶寶14個月大能用手抓東西吃;一部分15個月的寶寶還可以畫出線條;半數16個月的寶寶能使用8至19個詞,能理解100至150個詞語的含義;18月齡的寶寶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在育兒App上看到這些發育「指標」時,孩子的家長們會對比自己的孩子嗎?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家長著急 

孩子長牙比「指標」慢

去年3月,37歲的李女士有了自己的寶寶。高齡生子不易,她非常疼愛孩子。由於受過高等教育,李女士堅信育兒得講究科學——孩子每天吃東西必須定時定量,發育過程也全程記錄,精確到天、釐米和克。同時,她還一口氣下載了3個育兒App。因為這些App能在每個月,甚至每周告訴她嬰兒的發育進程。每個月刷個十來遍,將所謂的「科學」指標跟自己的孩子做個比較,是她近一年來最重要的功課。

最近兩個月,李女士坐不住了。「App上說,滿1歲的孩子能走路,為什麼我們家孩子連獨自站立都不敢?還有App說這個階段孩子能有10顆以上牙齒了,為什麼我家孩子只出了6顆牙?」一想起孩子「落後」了,李女士不由得感到焦慮,到處跟「過來人」討經驗。「她們都說正常,但我覺得肯定有問題,因為所有育兒App的指標都顯示我們家孩子的發育滯後了!」李女士急得甚至失眠。

商家伎倆

刻意提高標準製造焦慮

記者採訪發現,像李女士這樣因為孩子發育情況與育兒App描述不符而焦慮的家長並不少。按照家長們提供的信息,記者下載了「××園」、「××媽媽」等多款育兒App,發現幾乎所有這些App都有嬰幼兒生長發育測評、分年齡段發育標準參照等內容。有些標準的描述非常具體,如「多數18月齡的寶寶能塗鴉,近半數18個月的寶寶能摞起3至4塊積木,還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等。「我們家孩子現在沒有刷牙的習慣,我不知道他會不會,真擔心!」家長邢女士對記者感慨道。

育兒App為何如此熱衷描述一些發育「指標」呢?一位在某育兒App公司市場部工作的於先生道出了其中的真相。他說,除了一些在醫院兒童保健科就公開了的嬰幼兒生產發育參考值(主要是身高、體重數值曲線)外,幾乎所有App都會刻意再加入一些發育指標的內容,或以圖表或以文章的形式推送。「我們會把一些指標刻意加嚴一點,比如1歲半孩子能達到的發育水平提前放在對1歲4個月孩子的描述上,目的就是適當給家長帶來一些緊張情緒。」於先生說,家長焦慮了,才會下載、關注App,才會增加App的「日活量」。對於App來說,下載量和「日活量」至關重要,既可以吸引投資,也可以帶動育兒在線課程、育兒讀物、餐食產品銷售。「家長焦慮,就會去我們的在線商城付費看各種專家的視頻課程,這就是其中一個贏利點。」

不要從育兒App找答案

記者諮詢了北京兒童醫院、北大醫院兒科的多位專家。專家們均表示,不可盲目相信育兒App對孩子發育劃定的所謂「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比如身高一開始長得慢一點,可能後面就會加快;出牙比其他孩子晚一點,但精細動作可能會更好。家長不必刻意比較,更不必焦慮。如果實在擔心孩子發育,也應該前往正規醫院尋求醫生幫助,而不是從育兒App上找答案。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張航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家有「粘人精」是什麼體驗,寶媽:崩潰,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但這時寶寶還並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哭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焦慮情緒,這也就是寶寶進入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為什麼寶寶都3歲了,還是「分離焦慮」?分離的越晚,孩子分離焦慮的時間也會相對應的被延長,所以才會有很多3歲以後的寶寶,還是有「分離焦慮」的情緒出現。
  • 為啥你家的寶寶,連睡覺都和別人的不一樣!
    不過,因為每個寶寶的睡眠周期不同,很多媽媽會互相比較之後時常產生疑惑:「為什麼你家小孩一次可以睡一個半小時,為什麼我的寶寶睡個午覺四十分鐘就醒?」,然後會抱怨寶寶睡不好,「淺眠」容易驚醒,其實可能只是先天睡眠周期比較短暫,如此而已。幸好,年紀越大,睡眠周期也會逐漸延長,因此不管多麼「淺眠」的寶寶,長大之後,都可以擁有比較長時間的睡眠,這是家長可以期待的。
  • 這代寶媽都開始「先鋒育兒」了?別人家的孩子是這樣養成的!
    在帶娃上,我們都會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育兒信息,有的是來自網絡,有的是來自身邊,因為旁人的育兒經驗,就忍不住將它放到自己孩子身上。這讓我想起最近看到李娜、孫怡、佟麗婭都在倡導的先鋒育兒觀,我發現其實我就是這樣的媽媽!
  • 去別人家做客,會遇到一些大點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寶寶玩他們的玩具
    去別人家做客,會遇到一些大點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寶寶玩他們的玩具,父母怎麼處理好?有些家裡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到了三四歲左右對自己的物品很有佔有欲,有時去有這種孩子的家庭做客,小孩就對我們很有敵意,可能覺得寶寶小不想帶他一起玩,還有種趕我們走的意思,反正看情緒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作為寶寶的媽媽,有時覺得心裡很替寶寶委屈,還不能說別人家的孩子什麼,有什麼好的方式來處理嗎?
  • 當孩子問:為什麼別人比我們家有錢?你可以這樣告訴他!
    - 01 -帶孩子出門,她拉著我的手,有一搭沒一搭的講著幼兒園的趣事。突然,她想起了什麼一樣,看著來往的車輛,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欣欣家有三輛汽車!」確實,我也常常看到她的好朋友欣欣,被不同的車輛接送上下學。而這種因為工作或生活需要,家中養了不止一輛車的情況,在孩子們中並不罕見。
  • 教出「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她苦笑著說:小時候,我就是那個常被「別人家孩子」打敗的娃——你看歡歡和你一樣大,都會織毛衣了;你看樂樂多有禮貌;你看佳佳每次考試都拿第一…… 當時年齡小,根本理解不了他們那「恨鐵不成鋼」的套路,只記得那種被否定後的失落感,那種痛楚至今都記憶猶新。
  • 不如別人家孩子?兒童記憶力差什麼原因?兒童記憶力差是缺什麼?
    適當吃些堅果,像核桃之類的,對提高記憶力有作用,家長要耐心的指導孩子,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給孩子營造良好輕鬆的學習氛圍有助於記憶。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補充營養,不宜吃生冷的食物。多考慮孩子缺鋅或者缺鈣引起的。補充RSHWHO 記憶增強劑改善大腦健康:尤其是γ-氨基丁酸,茶氨酸,酪蛋白水解肽有助於記憶力的健康。(記憶不如別人家孩子?兒童記憶力差什麼原因?
  • 還在羨慕別人家孩子「飆」英語?掌握這3個方法,你家孩子也可以
    現在的孩子真是比以前幸福多了,以前哪有什麼早教,能上得起學孩子都會感覺非常幸福,所以對於英語就比較不懂,然而現代孩子,不愧是受過早期教育,一出口就和別人不一樣,當你隨便走進一家商場,看見媽媽或者爸爸領著的孩子張口就用英文與店員友好地打招呼,真是讓旁人羨慕不已
  • 別人家的孩子王恆屹,別人家的老師戴建業,讓他們通通變成你家的
    小恆屹3歲的時候已經能認3000多個漢字;5歲半的時候能背誦600多首古詩詞;今年6歲,已經能熟練背誦800多首古詩詞了,更是與奶奶合作,一舉拿下了2020年中秋詩詞大會的冠軍。很多網友不禁感嘆:「這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啊!」小恆屹的成功離不開奶奶對他的培養。
  • 三歲男孩獨立簡筆畫,畫出各種家電,網友說,別人家的孩子
    成為媽媽後,你有沒有感到焦慮過?當你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很出色的樣子,你的內心的是不是會充滿羨慕之情。這時,你會質疑自己的養育方式嗎 ?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怎麼這麼大。不得不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作為媽媽,看到這樣的扎心的一面,內心總會伴隨著小小的失落感。
  •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孩子聽到這句話是什麼感受,很犀利卻扎心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副教授沈奕裴指出,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孩子可能內向,動手能力很強;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孩子活潑外向,演講很厲害;家長卻很喜歡用自己孩子的弱點去和別人的優點對比,這樣就很容易焦慮!」
  • 別再誇別人家的孩子了,再好也是望塵莫及,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
    最近一直在追湖南衛視的育兒綜藝節目《誰知盤中餐》,是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節目通過互動和趣味性的方式,透過鏡頭引發觀眾對教育的深層次思考。在看第一期的時候,女孩彤彤和安安的爸爸因為不會用柴火生火,而遭到了女兒的嫌棄,女兒說他:「你都不會怎麼教我們?」
  • 羨慕別人家那個自立能力超強的孩子?請從0歲開始培養自家寶寶吧
    即使在還沒有寶寶之前,媽媽們應該對這樣的情景也非常熟悉,某某家的孩子上幼兒園了可因為不會自己大小便經常拉到褲子上,朋友家的孩子快上小學了還要奶奶追著餵飯吃。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處理不當,有一天,自己家的孩子也會變成被人當作閒談的「別人家的孩子」呢?
  • 「別人家孩子」15歲便成科學家,別人家孩子這方面很優秀
    如果問大家「15歲時你在幹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都還坐在校園裡乖乖讀書,暢想著以後可以成名一個科學家、醫生、老師、演員……吧。如果我說有個女孩15歲便成為了科學家,而大部分網友卻連她研究的課題名字都看不懂時,你是不是很驚訝呢!她就是來自上海的高一女生談方琳。
  • 寶寶這4個表現,說明智力發育遲緩,你家孩子有沒有
    比如有些寶寶到了可以說話的年齡仍然保持沉默,再看看別人家的寶寶已經牙牙學語,父母開始著急了,懷疑孩子是否智力發育遲緩。02案例玲玲(化名)有一個4歲的兒子,令她苦惱的是,別人家的寶寶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會說話,再看看自家寶寶的表現
  • 原來,不是羅振宇販賣了你的焦慮
    儘管奇葩說已收官一段時間,但知識付費、販賣焦慮、人間不值得,這些在奇葩說中被普及的網絡流行詞的熱度不減。其中知識付費和販賣焦慮主要的作用為:被其他導師和辯手拿來調侃羅振宇。而人間不值得,出自於同為導師的李誕的一條微博,原話為: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 老師家孩子都在用的12款APP,給你的孩子選個合適的「啟蒙老師」 家教
    教育孩子主要靠寶爸寶媽們自己多付出辛勞,多集中智慧,多關愛陪伴,即使有了app的幫助,也不可過度依賴。「養分」【育兒觀點】五歲的寶寶應該是讀幼兒園中班了,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與其家長絞盡腦汁地找故事講故事,不如利用手機APP的豐富資源。
  • 寶寶奶睡沒好處要戒掉?育兒專家提醒,用對方法奶睡讓孩子更健康
    2.傷害孩子的消化功能和影響媽媽睡眠質量寶寶半夜醒來後無法自行入睡,非要靠媽媽奶睡才行,媽媽的睡眠質量就很容易受到影響。其次寶寶如果睡前喝太多的奶,那麼很容易會導致孩子夜尿多,媽媽要常起身換尿片也會影響到媽媽的睡眠質量。而且喝太多的奶也會損傷孩子的消化功能。
  • 精緻媽媽必備41款母嬰育兒app
    乾貨自用私藏精緻媽媽必備41款母嬰育兒APP超級乾貨我自己也在用的備孕孕期育兒APP~有沒有感覺當了媽媽以後,手機上就有了超級超級多的母嬰APP,現在孩子也慢慢長大啦,有些早就被我刪掉了,但有些直到現在還留著
  • 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試試這8招!
    雖然過程可能有點困難,但在家長的理解和正確對待下,分離焦慮可以得到緩解,隨著寶寶長大,會逐漸消失。 2 |分離焦慮的時間?寶寶可能在6、7個月,甚至更早的時候表現出分離焦慮的跡象,一般在10-18個月時達到巔峰。通常分離焦慮在寶寶2歲前緩解或消失。如果6歲以上的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且持續超過4周,則可能是「分離焦慮症」,這不太常見,需要接受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