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寶寶14個月大能用手抓東西吃;一部分15個月的寶寶還可以畫出線條;半數16個月的寶寶能使用8至19個詞,能理解100至150個詞語的含義;18月齡的寶寶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在育兒App上看到這些發育「指標」時,孩子的家長們會對比自己的孩子嗎?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家長著急
孩子長牙比「指標」慢
去年3月,37歲的李女士有了自己的寶寶。高齡生子不易,她非常疼愛孩子。由於受過高等教育,李女士堅信育兒得講究科學——孩子每天吃東西必須定時定量,發育過程也全程記錄,精確到天、釐米和克。同時,她還一口氣下載了3個育兒App。因為這些App能在每個月,甚至每周告訴她嬰兒的發育進程。每個月刷個十來遍,將所謂的「科學」指標跟自己的孩子做個比較,是她近一年來最重要的功課。
最近兩個月,李女士坐不住了。「App上說,滿1歲的孩子能走路,為什麼我們家孩子連獨自站立都不敢?還有App說這個階段孩子能有10顆以上牙齒了,為什麼我家孩子只出了6顆牙?」一想起孩子「落後」了,李女士不由得感到焦慮,到處跟「過來人」討經驗。「她們都說正常,但我覺得肯定有問題,因為所有育兒App的指標都顯示我們家孩子的發育滯後了!」李女士急得甚至失眠。
商家伎倆
刻意提高標準製造焦慮
記者採訪發現,像李女士這樣因為孩子發育情況與育兒App描述不符而焦慮的家長並不少。按照家長們提供的信息,記者下載了「××園」、「××媽媽」等多款育兒App,發現幾乎所有這些App都有嬰幼兒生長發育測評、分年齡段發育標準參照等內容。有些標準的描述非常具體,如「多數18月齡的寶寶能塗鴉,近半數18個月的寶寶能摞起3至4塊積木,還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等。「我們家孩子現在沒有刷牙的習慣,我不知道他會不會,真擔心!」家長邢女士對記者感慨道。
育兒App為何如此熱衷描述一些發育「指標」呢?一位在某育兒App公司市場部工作的於先生道出了其中的真相。他說,除了一些在醫院兒童保健科就公開了的嬰幼兒生產發育參考值(主要是身高、體重數值曲線)外,幾乎所有App都會刻意再加入一些發育指標的內容,或以圖表或以文章的形式推送。「我們會把一些指標刻意加嚴一點,比如1歲半孩子能達到的發育水平提前放在對1歲4個月孩子的描述上,目的就是適當給家長帶來一些緊張情緒。」於先生說,家長焦慮了,才會下載、關注App,才會增加App的「日活量」。對於App來說,下載量和「日活量」至關重要,既可以吸引投資,也可以帶動育兒在線課程、育兒讀物、餐食產品銷售。「家長焦慮,就會去我們的在線商城付費看各種專家的視頻課程,這就是其中一個贏利點。」
不要從育兒App找答案
記者諮詢了北京兒童醫院、北大醫院兒科的多位專家。專家們均表示,不可盲目相信育兒App對孩子發育劃定的所謂「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比如身高一開始長得慢一點,可能後面就會加快;出牙比其他孩子晚一點,但精細動作可能會更好。家長不必刻意比較,更不必焦慮。如果實在擔心孩子發育,也應該前往正規醫院尋求醫生幫助,而不是從育兒App上找答案。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張航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