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上尉》:19歲少年逃兵的劊子手生涯,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2020-12-17 睿創光影

說起德國,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寶馬、奔馳等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再有就是日耳曼人嚴謹和一絲不苟的作風,同時又是一個盛產哲學先賢的國度。

當然,二戰與納粹也是無法繞過的話題。

德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反思及其深刻程度,與他們的奔馳車一樣馳名世界,前有《浪潮》對法西斯主義的集體異化,後有《我們的父輩》寫實手法下戰爭中小人物漸漸被放大的惡。

《冒牌上尉》的誕生,不但足以與上述兩部作品相媲美,並且它已經不是用「深刻」二字就可以形容的,而是更肅殺、更黑色,甚至更恐怖

影片取材於歷史真實事件,故事發生在德國戰敗前夕,當時德軍戰敗已成定局,軍心渙散,逃兵四溢。

這其中有一名列兵叫威利·赫羅德,年僅19歲,在逃亡的過程中因撿到一套上尉軍官服,從而黃袍加身,華麗蛻變,成為了一名第三帝國的「軍官」,一路揮斥方遒,達到了他短暫人生的巔峰時刻。

少年威利·赫羅德

上面照片中的這位仁兄便是歷史上的威利·赫羅德,俊逸清秀的面龐,甚至還略帶著些許稚嫩,不過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他短暫的人生歷史吧:

1943年,威利·赫羅德應徵後加入了德軍的空降部隊,參加過卡西諾山戰役。1945年,他隨所屬部隊回到了德國,並且與自己的部隊走散,成為一名逃兵。期間,他發現了一套空軍上尉的制服,並偽裝成為了空軍上尉和元首特使,混入了埃姆斯蘭德懲戒營,對其中的囚犯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無情大屠殺。被發現真相後,他被捕入獄,但因為二戰臨近尾聲,他竟被法庭判定為極具領導能力和抵制失敗主義的優秀士兵,逃脫了懲罰,逍遙法外。同年5月,他在德國威廉港被英國皇家海軍抓獲,並於1946年被處決,享年21歲。史稱「埃姆斯蘭德劊子手」!

怎麼樣,是不是足夠傳奇的一生。

而這所謂「傳奇」的背後,卻是令人脊背發涼的累累白骨與極權主義下對人性的抹殺

列兵威利·赫羅德

電影《冒牌上尉》以威利·赫羅德的歷史真實故事為藍本,將故事深入到德國內部,以一件「制服」為權力的象徵來探究德國社會貫穿下來的一種國民性,進而表明希勒政權能在德國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

影片整體使用黑白色調,二戰場景,讓該片有了天然肅殺之氣,但影片的故事可以脫離戰爭背景和戰爭片的框架,而變成一道穿越時間,可以問向歷史,也可以指向未來的讖語

「神」與「信仰」的破滅

影片一開頭便是由麥克斯·庫巴徹飾演的赫羅德像野生動物般的被憲兵隊追逐獵殺,狼狽至極。

但他奇蹟般的大難不死,逃過一劫,否則也就是荒野上多了一具腐屍,沒有了後面「欽差大臣」般的權力榮耀與人性急轉扭曲的劊子手生涯。

我們姑且把權力之下的人性放在一邊,赫羅德一介少年,列兵的軍銜,又是如何能騙過憲兵隊和懲戒營的一眾高級軍官的呢?

上尉軍服和漂亮的演技固然重要,但如果把這個個體事件放置於當時的歷史階段與德軍整體信仰與意志出現崩塌的大背景中,也就不難理解了。

自1933年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下士」成為德國元首,登上歷史舞臺,到1939年入侵波蘭掀開二戰序幕開始,德國軍隊便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戰爭中長期摧枯拉朽讓希特勒成為了德國民眾的「神」,而「戰無不勝」更是成為了德軍士兵賴以為繼的「信仰」。

當戰局急轉直下,一切曾經的勝利化為泡影,無所不能的「神」變得無可奈何,信仰也便隨之鬆動。

而赫羅德的少年莽撞與精彩演技讓部分迷茫的高級軍官們重新感受到了心中的「神」,加固了業已鬆動漸漸缺失的「信仰」。

所以,當赫羅德膽戰心驚的說出他是受到元首親自委派的時候,憲兵隊長除了敬舉手禮和高呼萬歲外,在他的心中赫羅德儼然已經成為了元首的化身。

就像身處滔滔洪水中,即便不知哪裡漂來的一塊朽木,也便成了生的希望,要緊緊抓住。

無法面對失敗,又無處祈禱「神」的存在,赫羅德適時的出現,就仿佛神的使者,讓高級軍官們的眼中充滿了信仰與希望的光暈。

至於赫羅德那身看起來不十分合體的軍服,還有作為上尉軍官過於青澀的面龐,已經不重要了。

即便稍有質疑者,也在赫羅德反覆強硬宣稱的元首親自授權和其他軍官全力的敬仰與維護下,被消弭於無形。

(看看上圖中,站在後面的衝鋒隊長舒特對赫羅德那崇拜與敬畏的小眼神吧)

德軍的潰敗,讓元首作為德軍之「神」的光環開始破滅,高級軍官們的信仰出現缺失,對未來的時局迷茫與彷徨之下,又心存困獸猶鬥,這種種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了在赫羅德出現後,這齣荒誕、黑色卻並不幽默反而殘暴血腥的鬧劇。

從始至終,憲兵隊、懲戒營及衝鋒隊的高級軍官們沒有一個人堅持過讓赫羅德出示相關證件與文件,這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但又是合乎情理的。

因為如果我們只聚焦於人性這個個體的點,而忘記了當時整個歷史進程的大環境,也就很難理解這麼匪夷所思的事情,怎麼會真實的發生在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身上。

「神」與「信仰」的破滅,讓赫羅德成為了那群人最後的寄望

於是在埃姆斯蘭德,赫羅德就成了神

大眾的麻木與投機

赫羅德並不是孤身犯險,他一路之上還網羅了眾多的逃兵,並成立了「赫羅德行動隊」,也堪稱是一級組織啊。

而這個「行動隊」中眾多的逃兵,很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多年軍旅生涯讓他們具備一定的辨識能力。

他們其中的某些人並不是沒有看出端倪,但同樣是從始至終沒有提出過質疑,並甘心情願被赫羅德收編成為大屠殺的幫兇。

而這一點,也是成就「赫羅德神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

先來看看赫羅德的第一個「部下」——弗萊格塔。

弗萊格塔是赫羅德成為「上尉」後遇到的第一個士兵,他疲憊不堪、步履維艱。

即便是這樣垂垂老矣的一個老兵,也讓赫羅德因害怕穿幫而心驚肉跳、不知所措。

強作鎮定之後的演技,與上尉軍服的自帶光環,讓赫羅德快速的拿捏住了氣質這一塊,開始了表演。

而弗萊格塔則完全喪失了一個老兵的嗅覺,戰爭讓他變得厭倦,疲乏讓他思維遲緩,孤獨一人的行進讓他渴望同類他是麻木的

他沒有注意到赫羅德松垮的軍褲,更沒有多想這荒郊野外,一名如此青澀的高級軍官和一輛拋錨的汽車,怎麼會蹊蹺的出現。

他甚至對赫羅德最初的心虛表情與語無倫次沒有產生絲毫的懷疑。

麻木與生存,讓他第一時間做出的選擇是請求納入上尉麾下,並討好般的表示要幫助上尉先生擺脫困境。

他的表白,換來的是一個可以果腹的蘋果和不用再步行的駕駛員資格。

一路之上,他恪盡職守,忠於赫羅德,真正的把他當做自己的上級,甚至是主人。

而實質上,他並不是真正的木訥,他麻木的內心,也有過一絲波瀾

逃亡路上,他目睹赫羅德槍殺逃兵,但赫羅德解釋是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不得已為之,他接受了。

但在懲戒營,當赫羅德縱容基賓斯基殘暴的虐毆囚犯時,他被驚呆了,他試圖去勸說甚至請求赫羅德,但以失敗告終。

及至後面赫羅德開始用炮擊處死大批囚犯時,他已經默默無言,只是靜靜的看著這一幕幕人間慘像。

弗萊格塔只是「赫羅德行動隊」中一種人的代表,他們身心疲憊,僅是行屍走肉一般呼吸的軀殼,善惡取捨與個人思辨,在常年的戰鬥中消磨殆盡。

對於一切血腥、暴力與非人的做法,他們就像一個看客,無能為力是最好的藉口。

至於赫羅德到底是誰,他做了什麼,無關緊要。

麻木是他們生存的第一法寶。

如果說弗萊格塔的麻木只是無意中的幫兇,那麼基賓斯基就是明目張胆的為虎作倀。

基賓斯基是整部影片中最讓人確定的看穿了赫羅德的人物之一,從在村民屋中他們的第一次相遇,赫羅德那長長的松垮的褲腳,就讓基賓斯基露出了邪魅的一笑。

但他並沒有點破,更沒有質疑,而是同弗萊格塔一樣,請求納入上尉麾下。

基賓斯基的請求不同於弗萊格塔他不是麻木,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投機主義者

當在懲戒營中赫羅德裝模作樣的審問囚犯時,基賓斯基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動刑的。

到了後面槍決囚犯,毆打囚犯,炮擊囚犯,哪一件事情都有他作為主力參與其中。

他這麼做的原因與弗萊格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後者是為了活下去,而斯賓斯基是為了得到。

他不點破赫羅德,想依附於這個假「欽差」,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宣洩與享樂,使空虛的心理與軀殼得到雙重的滿足。

他其實也從來沒把赫羅德放在眼中,只不過是在人前做做樣子罷了,內心中他對赫羅德充滿了嘲諷。

口腹之慾的滿足尚能令他對赫羅德保持理智與尊重,而一旦面對肉體與感官上的刺激則令他露出放肆不羈的本質。

於是,終於因為一個大奶女人,觸怒赫羅德,而被扒光槍決。

斯賓斯基是「赫羅德行動隊」中的另一類人代表,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戰敗讓他們為自己的付出不屑,轉而發展為對權力的蔑視,但諷刺的是,卻又想依附權力肆意及時行樂的投機者。

無論是麻木還是投機,如果說赫羅德是條惡龍的話,那麼這兩種人就是這條惡龍的雙翼

他們從客觀上非但沒有戳破赫羅德,反而對「空軍上尉」起到了保護作用。

他們同那些高級軍官一樣,促成了赫羅德的「神話」。

匍匐於極權之下的人性

其實行文至此,對影片中赫羅德本人的分析應該是最簡單的。

他並不複雜,一個經歷過戰火的少年士兵,也正是因為年少,便無知者無畏到敢於冒充高級軍官。

那一身軍裝於他就宛如一副具有魔力的盔甲,穿上之後便可華麗變身,刀槍不入,精彩的演技加上種種的天時地利,於是一個劊子手誕生了。

當強權賦予給一個曾備受壓榨和欺凌的小人物而又不受約束監督時往往會對社會和公眾產生巨大可怕的反噬,甚至可以塑造一個魔鬼。

我們通過影片可以一步步的看著赫羅德從一個被獵殺的小士兵變成一個殺人不眨眼,甚至玩兒起殺人遊戲的劊子手。

被獵殺時的亡命狼狽。

剛穿上上尉軍服時的惶恐侷促。

淡定後的回眸一瞥,眼神中已經露出對戰爭與權力的流連。

第一次槍殺同胞。

把囚犯綁在一起,讓他們逃跑,然後自己則享受著殺人遊戲的快感。

享受高高在上的權力的快感。

用高射炮炮擊囚犯並撒上石灰毀屍滅跡。

此時的赫羅德已經成為了一個殺人惡魔,他那身筆挺的軍裝愈發合體,英姿勃發,而他也已經真的把自己當做了「赫羅德上尉」。

甚至在軍事法庭上受審時,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抵制日益膨脹的失敗主義(原來其實他一直在弘揚正能量)。

正如前面提到的,不受約束的權力,會產生極大的反噬,甚至會讓自身出現幻覺。

赫羅德如是希特勒也如是

而影片最後的彩蛋,堪稱,神來之筆畫面中,赫羅德等納粹黨徒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時空的的德國街頭。

他們依然穿著納粹的軍服,大搖大擺的在街頭調戲婦女、侵犯人身權利、搶劫,實施著七十多年前一模一樣的暴行。

可諷刺的是:沒有人敢反抗,也沒有人逃跑

自詡為文明的現代人,在這些戰爭中的屠殺機器的強權與淫威之下,只懂得溫順的配合。

這是整部影片最深刻的反思

「赫羅德上尉」本可用這套軍服選擇向善,但他選擇了墮落,但更諷刺的是一大群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普通人。

人類本身有服從和崇拜威權的本能,而電影中的士兵則服從更加徹底,他們竟然服從的只是威權象徵性的附產品:納粹制服,並為此輕易放棄了自己「人」的屬性。

那些洞悉人性黑暗時保持沉默的人,最終也被這黑暗沉默的吞噬,成為極權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影片最恐怖的一章。

正如《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所述:「極權主義的真正恐怖在於它統治一群完全沉默的居民。」這便是平庸之惡。

黑白色調帶來的凝重以及鏡頭語言所營造的沉靜感,讓觀者也變成了沉默的另外一部分。

結尾的狂歡、審判以及枯骨上的漫步,讓故事被拽入了更深的黑色之中,而《冒牌上尉》的荒誕,讓這種黑色變得魔幻而不真實,然而這竟然改編自真實史實,這虛實之間落差只能用驚悚來形容

而人性的改變、人格的重塑恐怕遠比戲劇故事更加荒誕與曲折,而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永遠不要給人性墮落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德國逃兵撿到一件軍服,穿上後搖身一變成殺人魔鬼,8天連殺120人
    其實,人在社會環境下,是不斷變化的,天使和魔鬼就站在你的左右兩邊,善惡也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面對蘇聯軍隊的壓力,德國出現了很多的逃兵,赫羅德就是其中一個。赫羅德只有19歲,剛剛成年,面對戰爭,他是恐懼,他被強迫招入軍隊。為了活命,他選擇當一個逃兵。
  • 德國劊子手真實案件改編,殺害125人被判死刑,豆瓣高分冷門佳片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部由真實歷史案件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豆瓣評分很高,但看過的觀眾卻很少,講述一個逃兵殺害100多人被判死刑的故事。它的名字就是——《冒牌上尉》!豆瓣8.5的冷門佳片《冒牌上尉》於2017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第二年在德國上映,該片也叫《以希魔的名義》。該片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5分,參評人數31881人。
  • 他是逃兵,潛逃路上撿到一件衣服,穿上後變成魔鬼,8天殘害120人
    這個人士兵叫威利·赫羅德,是二戰時期一名19歲的德國士兵。幾年徵戰下來,德國人在二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局面逐漸調轉,原本稱霸一時的德意志一下成昔日黃花。 正在逃跑的工夫,威利·赫羅德在一顆大樹下發現了一套軍服。他走上前去一看,哎喲呵,還是一套上尉的軍服,看來有人比他先行一步。出於虛榮心,威利·赫羅德竟鬼使神差地穿上了這套軍服,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 二戰最殘忍的德國兵,靠著撿來的上尉軍服,做出了讓人可怕的事情
    不過在1945年3月的一場戰火中,赫羅德與他的部隊打散了,未滿20歲的赫羅德,就像一隻無頭的蒼蠅亂竄。 與此同時,德國軍隊裡也每天都會出動,目的就是抓捕四處犯罪的德國逃兵。德國的初春,天氣非常的寒冷,赫羅德就這樣沒有目的的在德國北部的一條道路上遊蕩,此時的他很迷茫。就在恍惚之間,在一條水溝中,他發現了一輛吉普車,車子已經陷入了水溝,但是車上的人已經不在了。在吉普車裡,赫羅德發現了一個皮箱,打開之後,他找到了一套德軍上尉的軍服,而且箱子裡還有一枚鐵十字勳章,這讓赫羅德滿心歡喜。
  • 他是逃兵,潛逃路上撿了一件衣服,穿上後變身惡魔,8天殘害120人
    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很多德國的將領意識到這樣下去終將會失敗,而失敗了就要被軍法處置,所以做了逃兵。將領跑了,士兵們也就前僕後繼的做了逃兵,其中就包括威利·赫羅德。威利·赫羅德有個夢想,他想要換個身份隱居起來,過平靜的生活,然而命運並不想就此放過他。那個時候,德國的軍法十分嚴明,只要有逃兵被抓住,等待他們的就是被槍斃的命運。
  • 一個為非作歹的少年犯,意外披上了神父的服裝
    從某種意義上,它就是《冒牌上尉》的反轉版。那部著名的《冒牌上尉》講一個落魄士兵偶然撿到一身軍官的軍服,一點點感受到周遭態度的變化,從一個懦弱的男孩變成一個殘暴的軍人。而《基督聖體》則恰恰相反,它是關於一個為非作歹的男孩從少年監獄裡出來,意外披上了神父的服裝,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的奇妙歷程。
  • 極權主義的起源
    從極端的理性走向極端的非理性,從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蠻,看似悖謬,實則有著邏輯的必然。 說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是因為它具有此前任何統治都不具備的那些基本要素。 關於極權主義獨裁者預言之真偽的一切爭論都是很古怪的,好比爭論一個潛在的殺人犯的未來受害者究竟是死是活一樣-—因為殺死這個人,殺人犯可以立即提出他是正確的證據。
  • 墨西哥12歲少年成販毒集團劊子手 會割喉術(圖)
    蒙面殺人魔年僅12歲墨西哥少年殺手成販毒集團劊子手新聞導讀>他是虐待狂一般的劊子手,殺人手段令墨西哥人聞風喪膽,但不要以為他是彪形鬥士,這名殺手年僅12歲,是墨西哥一個販毒集團旗下的少年殺手。少年殺手的恐怖殺人片段在網上流傳,他最愛用的手法是將受害人的咽喉割開,但令死者的頭顱仍連接身軀,讓人感到殘忍至極。割喉術令人髮指據英國和墨西哥媒體13日披露,墨西哥一個12歲少年,小小年紀便跟著販毒分子闖蕩江湖,如今已淪落成給販毒組織賣命的冷血殺手,有許多人死在他的手裡。最令人髮指的是,他經常使用割喉這樣的殘忍手段。
  • 人性的隱喻——劊子手與受害者的親密關係
    這是卡拉瓦喬典型的模稜兩可的作畫風格,在描繪人性時,隱喻劊子手和無辜受害者之間存在某種親密的關係。專注的的劊子手像是普通的田間勞作
  • 俄羅斯勇士「巴哈杜蘭」傳奇:19世紀逃兵,成波斯萬王之王寵將
    編者按:一個逃兵因其掌握的軍事知識,成為異國王儲的親信,並從此平步青雲。類似的情節在小說裡可能經常出現。本文就來說一件發生在19世紀初的類似真實歷史故事。
  • 《與神同行:罪與罰》|人性拷問下的奇幻之旅
    正如同電影宣傳海報上所打出的標語「一個你不曾見過的世界」,影片《與神同行:罪與罰》以奇幻的劇情講述了一個觀眾不曾見過的第三世界,並通過帶有審視意味的故事主題將「人性」與「倫理」這類相對嚴肅而沉重的話題加以表現,使得影片在既保留了主題內涵嚴肅性的同時,也消解了傳統類型片敘事的生硬之感。
  • 《與神同行:罪與罰》 人性拷問下的奇幻之旅
    正如同電影宣傳海報上所打出的標語「一個你不曾見過的世界」,影片《與神同行:罪與罰》以奇幻的劇情講述了一個觀眾不曾見過的第三世界,並通過帶有審視意味的故事主題將「人性」與「倫理」這類相對嚴肅而沉重的話題加以表現,使得影片在既保留了主題內涵嚴肅性的同時,也消解了傳統類型片敘事的生硬之感。
  • 「那個冒牌足球經紀人,差點毀了我的職業生涯」
    2020年的疫情,除去,更讓許多「冒牌經紀人」有了表演的舞臺。他們用虛假的合同和所謂的試訓騙取錢財,然後,這些假經紀人就「消失」了。而這些冒牌的目標,便是那些鬱郁不得志急於成為職業球員的年輕球員們。這篇來自The Athletic的文章,便講述了年僅18歲的英國小夥喬-布雷特被「騙」的真實經歷。
  • 25歲當「逃兵」入美籍,被取消國籍並封殺,44歲在中國低調撈金
    如今44歲的他再次來到中國低調撈金。44年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呢?如今的他是否會為了自己當初的選擇而後悔呢?韓國曾經的天王巨星劉承俊,一個將前半生活成傳奇,後半生活成塵埃的人。深刻記憶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逃兵兩個字都是人們難以接受的。不論曾經的你為何選擇成為逃兵,在你逃跑的那一刻開始,所有的形象都轟然倒塌。身為逃兵的人們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即便曾經的你站在世界的巔峰。
  • 19歲禿頂少年,如今再次成為紅人
    《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新聞事件改編,講述徐崢飾演的神油店老闆在成為印度低價抗癌藥代理商之後的命運劇變和人性覺醒,聚焦絕症病人因種種原因無法使用救命藥的難題,探究人性、情、理、法的複雜關係。徐崢1972年出生,今年46歲。年輕時的他,擁有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大二時開始脫髮,大受打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戴帽子出行,一遍遍問自己,這輩子真的做不了演員了嗎?始終無法接受。
  • 13歲以下勿入!電影《妙先生》的人性拷問你敢答嗎?
    近日,復映後首批院線電影、國產成人動畫《妙先生》發布「13歲以上解鎖」版預告及海報。此次釋放的新物料承襲了影片「敢為人先」的特質。預告以「善惡抉擇」為主題,畫風黑暗卻傳達出「不辜負善良」的溫暖態度;犀利臺詞令觀眾贊「直擊人心、一針見血」。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在扎因十二歲的生命中,一共經歷了三個容身之所:自己的家,拉希爾的家和監獄。但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稱為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