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享保改革,日本的封建勢力為何無法擺脫困境?

2020-12-08 國史拾遺

不熟悉日本歷史的中國人,很容易對日本有一個誤區:為啥中國幾百年經常改朝換代,而日本則是天皇「萬世一系」呢?事實上這屬於一種嚴重的誤解,封建時代有封建時代的歷史規則,不可能一個統治集團就長久下去,日本的皇室能夠長久,原因在於日本很長時間都是「虛君制」,天皇基本不掌握實權,真正掌握實權的是武士集團,而武士集團的最高領袖稱為「徵夷大將軍」,將軍的中樞統治機構叫「幕府」,這才是日本真正的中央政府,而不是以天皇為首的朝廷。

日本國內改朝換代,不是換天皇,而是換將軍,所以日本國內的一個幕府時代,就類似中國的朝代,既然是一個朝代,那自然有興衰,有改革,有中興,而日本最後一個武士政權——江戶幕府,就曾經有過這麼一次極為重要的改革:享保改革

享保改革是日本江戶時代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進行的改革,改革大部分都發生在享保年間(1716年——1735年),故稱為「享保改革」,一般認為改革始於享保元年(1716年),但關於改革的結束時間,學界並沒有統一意見。

這次改革的歷史背景是江戶幕府的運行遭遇困境,元祿盛世(1688-1703年)以來,江戶幕府有種盛極而衰的趨勢,不過,日本的困境,和中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困境,有著相當微妙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而中國近代卻一直陷入困境的原因。

江戶時代的城市(日本熊本)

一般來說,封建王朝陷入困境,根源在於土地問題,人地矛盾(可能是人口膨脹,也可能是土地兼併),封建農業生產秩序無法正常維持,使得建立在封建農業經濟上的封建王朝崩潰;但日本遇到的困境卻不完全一樣,日本遇到的困境是:17世紀末起,日本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生活成本增大,依靠俸祿為生的武士階級趨於貧困,甚至幕府和大名也多次出現財政困難。元祿年間(1688-1703),政府不當鑄幣,更致使通貨混亂,物價飛漲。

也就是說,深陷困境的階級並不是以農民為主(當然農民也是一部分),而是以城市中小工商業主,武士為主。這其實反映出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日本發展到了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臨界點。

17世紀末開始,以江戶、大阪、京都等大都市為核心,具備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商品經濟開始發展,甚至滲透進農村,對於封建主(也就是日本政府,即幕府政權和藩政權)來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向農民徵收實物貢租維持財政是幕府(也是世界大多數封建朝廷)維持財政的方式,但商品經濟發展的成果(比如商業性農業發展創造出的剩餘部分,以農業為基礎,礦、工及其它諸產業的生產)不能作為幕藩領主的收入加以剝奪。而與之相反,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城市物價上漲,生活費用上升,政府運轉一堆依靠財政養活的人生活更困難,國家機器運轉成本增加使得財政危機爆發。

市民階級(町人)形成後,各種庸俗文化產品也出現了,甚至春宮圖都興盛起來

幕府自然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展,於是就要改革,目的是重振幕府財政,對國家進行立足於「農本主義」的政治與經濟改革,為鞏固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統治。

享保改革有哪些措施呢?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方方面面,簡單來說,具體措施有實行通貨緊縮,統一幣制,穩定物價,統制商業,抑制商業資本(比如1719年宣布不再受理債務訴訟,要求當事者私行了結,以救濟負債武士,但因武士欠債不還,阻礙商業資本和武士借貸門路,而於1729年收回;1721年曾禁止抵押地死契,但又在1737年重新允許)等等。

那麼,改革的效果怎麼樣呢?可以說是總體失敗,但戰術成功,失敗的原因在於,這屬於一種「逆歷史潮流」的行動;而成功的原因,則在於幕府確實撈到了好處。

日本江戶時代的工商業勢力可比中國的強大多了,這是後來明治維新能成功的最本質原因

本質來講,「享保改革」是一種復古主義的改革,幕府想恢復到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統治,保證貢賦的收入,但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日本已經超越了完全小農經濟的時代,開始發展商品經濟了。

江戶幕府想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所有封建勢力都一樣,因為封建勢力最主要收入是田賦),希望絕大部分人民維繫在他們的農地上,而反對如商人般可自由流動,但是,17世紀末開始,度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造以及栽培技術的提高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一部分農民開始有了年貢之外的剩餘產品。

商品經濟在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有了條件,有了條件就必然出現,一部分富裕起來的富農、地主僱傭貧僱農進行土地的耕種,同時在農村開設手工作坊,進行商品的經營,牟取更大的利益,農業生產日益商品化,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情況造成的必然現象。

現在日本很多店鋪叫「某某屋」,很多都是江戶時代的一些小作坊生產工廠傳下來的

事實上,發展到這個程度,說明封建統治機關已經不適合這個國家了,享保改革之前幕府陷入的困境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個封建機關根本無法合適地管理全國的經濟。

而幕府希望回到「田園牧歌」的時代,這顯然不符合這個社會發展規律,對資本主義萌芽進行打壓,但日本不是清朝,中央集權和封建主勢力又沒那麼強大,所以又無法完全打壓。所以享保改革註定是沒有根本效果的,這裡最典型的就是關於「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1721年幕府頒發了「田畑質流禁止令」,禁止今後一切土地的質流,同時,已經被典當抵押的土地,以無利息,毎年償還原本15%的形式還清。也就是幕府想強行抑制土地買賣,但事實上,因為典當而失去土地的貧窮農民只會變的越發貧苦,這樣,對這些農民來說每年交納反濟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該法令並不能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甚至有農民開展了要求質地返還(恢復土地交易)的強訴和暴動。由於這個緣故,在命令發布僅僅2年後,幕府不得不再次承認質流。而到了明治維新之前,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更成了一紙空文。

正常的封建王朝運行規律,中國是按這個規律來的,但日本的江戶時代有些區別

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不可能通過政策強壓。

但是,從延續幕府政權壽命的角度來看,享保改革確實成功了,它暫時大量改善了幕府的稅收,但這不是正常的改善,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幕府從新興的都市商人手裡撈了一筆財富,掠奪了發展成果。

享保改革很特殊的情況是:它一方面希望抑制商業資本,希望恢復農本主義;但另一方面,為了獲得利益,其又不得不利用商業資本,這自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妥協。這實際上是暴露了幕藩體制的不合理處。享保改革後期,很多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都改進了,它適應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比如任用人才,獎勵實學,引進西洋技術等。

日本人最先和荷蘭打交道,所以稱呼西洋學問為「蘭學」

但這樣,實際是幕府對工商業者的剝削加深了,勢必使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幕藩體制的矛盾進一步擴大,所以總體來說,享保改革雖然一時掠奪了發展成果,挽救了財政危機,但同時必然加劇階級矛盾,使得日後的社會各階級的反抗更加猛烈。

這種「改革」是不能解救幕府政權的,日後幕府再度陷入危機的時候,在江戶時代後期,其又仿效享保改革,先後進行了寬政改革及天保改革(這三場改革一般也被史學界稱作「江戶時代三大改革」),但這兩場改革,也不成功。

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這無法根本解決日本社會的困境,不過日後,日本真正的改革成功了,這就是明治維新。

相關焦點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武家時代。武家時代,即武士家族統治的時代。江戶時代的幕府叫江戶幕府,江戶氏族是十二世紀日本豪族,所以建築的城池叫做江戶城。江戶幕府又被稱為德川幕府。因1615年德川家康滅掉了豐臣秀吉家族,統一全國,在江戶建立幕府而得名。統一日本後,德川家康發展農業、改革經濟、穩定政治,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江戶時代日本人民分為了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日本的封建制度氏歐洲式的封建制,各個地域被分割稱之為藩,每一個藩都有自己的領主,稱之為大名。
  • 城下町化,日本封建時代下城市化的產物
    導語: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較有代表性的城市類型。從戰國後期到江戶時代,它遍布日本,壟斷大部分的工商業活動,排擠其它類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發展史上的城下町時代。國可見其數量之龐大,發展之興盛,城下町本身的規模也遠遠超過日本其它的封建城市。在日本中世,大多數城市的人口都只有二、三千人到萬人左右。而城下町除百萬人口的江戶以外,四、五萬人口以上的不少,許多大藩的城下町都是二、三萬人左右。這說明,城下町化確實是江戶時期城市發展史上一個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
  • 日本古代史最終篇,從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
    家裡面這邊清理得差不多了,以后豐臣秀吉就開始對外徵討剩下的幾個尚未臣服的少數諸侯,秀吉先後出兵進攻四國、九州等地降服了這些地方的勢力,到了1590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在統一的期間,秀吉還積極地進行對朝廷的工作,因為他的出身很低,在階級森嚴的古代日本,他想要當上將軍是沒有可能的,秀吉也曾經像15代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表示,希望能收自己為義子讓他的身份合理化
  • 武士「霸佔」江戶時期,「以武為本」的理想為何變為「文武兩道」?
    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是日本歷史上武家封建的最後一個時代。在中國有關抗日的歷史影片或者抗日神劇裡,我們看到的日本人的大都手裡拿著或者腰上別著日本刀。刀身又長又彎,有點像死神的鐮刀,只不過死神鐮刀的劍柄要長上許多。而「切腹自盡」,「效忠天皇」更是聽得人耳朵都起繭子了。
  • 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日本武士寧可餓死,也不吃黃瓜?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日本武士寧可餓死,也不吃黃瓜?江戶時代設有「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武士在這個制度中屬於最上層,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武士的生活就屬於上層。儘管擁有很高的身份,薪餉低的御家人(御家人並非人人富裕,大部分都無法在幕府中獲得職務)和中級以下的武士,在吃的方面絕對稱不上富足。武士的薪餉是依俸祿給付。每年分為數次,給予米或豆類、煤炭等物質。因此,俸祿額少的武士無法每天吃白米飯(這點還不如江戶平民),只好吃其他雜糧等填飽肚子。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這和日本的特殊國情有關,日本「大化改新」後進行了封建改革的確使得國家欣欣向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行之有效,在軍隊改革上,日本就失敗了!正規封建政權的軍隊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當然是由皇室控制的常備軍了,最初改革的設想也是這樣的。
  • 德川幕府後期日本財政改革的正當性悖論
    ②而散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相關研究,有的結論相對客觀,既認為水野忠邦的整肅措施有些過分,也不否認天保改革前的「大御所時代」乃「惡政時代」的不爭事實。③有的研究為過度強調日本近代化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大多喜歡對天保改革作負面闡釋,仿佛不著力貶抑幕藩政治的腐朽落後,便無法反襯明治維新的正確和卓越。
  • 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成佛敵,江戶時代學者為何讚賞火燒比叡山?
    摘要: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成佛敵,江戶時代學者為何讚賞火燒比叡山?織田信長為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變成近世幕府統治全國打下基礎,極其激烈的個性在日本史上特別與眾不同。信長乳名吉法師,父親織田信秀是統治尾張下四郡的織田家的家老。父親去世後,18歲的信長繼承家業,迅速平定了整個尾張國。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然而,在變革和維新的道路上,卻少有國家能夠複製日本的成功道路,包括清朝在內,許多國家最終的變革和維新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清廷維新嘗試的失敗做過總結,許多學者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清廷的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種改革與變法是不徹底的,而不徹底的原因則在於封建殘餘太多、改革的阻力過於巨大。
  • 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仁、義、禮、智、信、在江戶時代,棄佛揚儒的德川幕府全力提高儒學在日本的地位,以此才開始逐漸成為佔日本統治階級的官方學說,並隨著時間逐漸本地化,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江戶時代由於「兵農分離」的推行,德川幕府為了加強自身的中央集權,也開始強化封建階級的身份等級制度。此前佛教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直到江戶時代,江戶幕府開始重視儒學並且大力提倡。
  •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
    摘要:三分鐘了解,江戶時代的日本蛋糕是如何從奇葩變成好吃的完全依賴進口的金平糖、有平糖、蜂蜜蛋糕等都是葡萄牙商人傳入日本的點心,到了江戶時代,日本人終於開始自己製作。尤其是蜂蜜蛋糕,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為了做出接近正統的口味,江戶時代的廚師費了極大的工夫才製作成功。不過,甜品在日本是極為高檔的食物,特別是在日本還沒有引進甘蔗種植前,甜品全靠進口。這就造成了甜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可以和金小判相等。在一些時代劇中,時不時可以看到,商人為了賄賂幕府官員,而將金小判裝入小盒子中,作為禮物送給相關人員。
  • 為何有人說東京不是日本首都?那麼日本首都到底在哪裡?
    天皇在大阪的駐地難波宮被毀後,日本向唐朝學習,建立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平城京可以說是微縮版的大唐長安,同時也是日本的第一座大城市,巔峰時期人口超過二十萬。隨著佛教勢力在都城內逐漸失控,8世紀末,天皇決定另建新的都城。
  • 日本江戶時代沿用的終身僱傭制度,為何能沿用至今?
    數百年前江戶時代的日本也會僱傭工人,剛走出家庭式作坊的日本"公司"是如何對待工人的? 1.江戶時代的"奉公人"們 其實相比於現在日本的終身僱傭制,江戶時代的奉公人們生活要苦的多,根據《萬留帳》記載,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十歲到十五歲左右成為奉公人的比例在全部奉公人中超過六成,也就是在小學左右的年紀這些孩子就已經開始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日本之所以會突然變強這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關係。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一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樣的遭遇日本也經歷過。19世紀中期的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
  • 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實際上,在日本的歷史中,東京和京都也一直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之所以說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微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是居住於京都的,而德川幕府的將軍則居住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京都與江戶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與天皇和幕府將軍之間的關係一樣,是十分之微妙的。
  • 思想、文化、地位,江戶時代武者繪,為何會從浮世繪中突出重圍?
    江戶時代是日本史上最後一個武家封建時代,這個時代有許多讓後世者都為之驚嘆的產物。同時這個時代也是從封建統治階級走向人人平等的大時代的開始。人們思想和階級的轉變,也使得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奇妙的新反應。那麼它到底是怎麼成為江戶時代人們的喜愛之物呢?讓我們細細翻看歷史的長河來找尋答案。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浮世繪這種藝術形式興起並興盛於日本的江戶時期,江戶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明末到清末這一時期,從德川幕府開設的1603年到明治維新的1868年,約270年。江戶之前不存在所謂浮世繪,進入明治以後浮世繪也漸漸式微,不再能代表文化形式的主流。那麼是怎樣的土壤孕育了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呢?1865年的日本老照片:江戶時代末期的社會風貌。
  • 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旅店會幫旅客洗腳?可不是足浴那麼簡單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為何旅店會幫旅客洗腳?可不是足浴那麼簡單日本在進入江戶時代後,隨著和平時光的到來,刀兵入庫的日本人開始享受起難得的安詳生活。不過,大部分人都需忙於生計,而來往於各個地方。加之,江戶時代的人員流動速度加快,農民前往城市工作、定居,商人、旅人也同樣四處遊走,這就帶來一項有著考量的服務。江戶時期的旅客一到了旅館,掌柜或女服務員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先為旅客洗腳。他們會先讓旅客坐在玄關處的臺階上,然後立刻準備好裝了水的洗腳桶和毛巾,為旅客把腳洗乾淨,稱為「足浴」。
  • 日本江戶時代早期法律文件出土
    日本熊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稱,這份由國倉地區細川氏族首領細川忠木(Tadaoki Hosokawa)頒布的文件來自江戶時代早期,它包含了十三條適用於細川氏族的行為準則。細川氏族領主寫給四個封臣的信,信中陳述了應遵守的規則。
  • 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現代社會,離婚是一件極其繁瑣的事情,不過相比於現代社會,日本江戶時代,在江戶城想要離婚卻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情。而且,可以由女性主動提出,男性寫下一紙休書還要對女方送上祝福,並囑託女方未來的夫家善待她,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江戶城原本就是關東重要的樞紐,即是一個防禦重鎮,也是物流通道之一。在德川家康來到關東地區後,對江戶城大力開發,最終形成一座人口達到百萬之巨的城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江戶城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