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方便食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除了老牌方便食品泡麵,還出現了許許多多新晉的方便食品,如自熱米飯、自熱火鍋等。
然而,近些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了一款聲稱只需將食物放入杯中,再加入開水就能夠直接燜熟食物的「懶人」神器——燜燒杯。它逐漸成為了人們快節奏生活中的新寵。
想想看,在前一天晚上將開水和大米放入燜燒杯,第二天早上就能喝到香濃的米粥,如此方便快捷,是不是瞬間覺得幸福感滿滿!
來源丨知乎
可是,當你從商家的手裡買到燜燒杯,卻發現杯子包裝上還是老實地用英文或者日文寫著「不鏽鋼真空保溫食品罐」。你恐怕會不禁懷疑:難道自己花大價錢買的就只是個大號不鏽鋼真空保溫杯嗎? 燜燒杯真的就是「智商稅」嗎?
先別急著懷疑人生,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燜燒杯到底是如何做到把食物給「燜」熟的。
1
燜燒杯的工作原理
來源丨某購物網站
燜燒杯主要分為兩層:保溫層和內膽層。內膽層用於盛裝食物,保溫層則主要負責保溫。對燜燒食物起到關鍵作用的則是保溫層,它可以通過降低熱量的流失從而使內膽層裡的食物長時間處於一個較高的溫度,進而「燜」熟食物。
來源丨某購物網站
這樣看來,燜燒杯和保溫杯發揮作用的原理其實都是保溫。而實際上,燜燒杯也就是一個「大號」的超級保溫杯。並且在生產工藝上,二者採用的都是真空斷熱技術——即利用真空的隔熱作用來實現保溫功能。
除了在杯體形態、杯子口徑及杯蓋功能設計方面有所區別,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那麼,既然燜燒杯與保溫杯原理相同,保溫杯能否實現燜燒杯的功能呢?
2
保溫杯能否替代燜燒杯?
通過許多網友以及小編的測試,保溫杯雖然能夠將大部分的米燜熟,但是也會存在一些夾生的情況,導致煮出的粥口感不佳;同時,由於保溫杯的杯蓋設計簡單,米粒容易殘留在杯蓋的縫隙裡,不便於清潔。
相比於保溫杯,燜燒杯的保溫性能更好,能更好地燜熟食物;並且,在杯蓋設計上也考慮了食物殘留的問題,杯蓋不易殘留食物殘渣,便於清潔。看來,「燜燒」這個工作,還得讓專業的燜燒杯來做啊。
既然如此,是不是燜燒杯真的就是一件無所不能的「萬金油」懶人神器呢?
在反覆地調查搜索下,我們發現,燜燒杯雖然在煮粥方面「大顯神通」,但是,在一些方面還是稍顯「雞肋」。
3
燜燒杯的不足
第一,在將100℃的開水倒入燜燒杯的過程中,開水與空氣充分接觸,將迅速降溫,再加上加入的食物溫度低,所以,倒入杯中的開水溫度已經不再是100℃了。因此,燜燒食物時的溫度很有可能無法達到燜熟食物的標準。
第二,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上看,對於大部分的肉類和魚類食物,消毒要求的溫度一般在70℃甚至是80℃以上,然而,燜燒杯做出的食物一般只能保持到65℃左右。而肉類和魚類卻又恰恰是容易攜帶寄生蟲的食材。
因此,對於生的肉類和魚類,可以選擇先將食物煮至半熟,然後再放入保溫杯燜燒,或者選擇動動手,用常規烹飪方法享受美味。
第三,根據燜燒杯的操作步驟說明,在使用燜燒杯之前,還需要使用100℃的開水預熱2-3分鐘。而在使用之後,食物殘渣也有可能粘在杯壁和杯蓋上,需要使用後儘快清潔。這樣看來,所謂的懶人神器在使用前後的操作也並不是那麼方便快捷。
來源丨某購物網站
4
燜燒杯是智商稅嗎?
在弄明白了以上內容之後,相信最初的問題已經可以回答了——綜合來看,雖然燜燒杯可以說是一個「大號」的超級保溫杯,但要說是「智商稅」,還是有點冤枉它了。
首先,燜燒杯對於煮粥以及處理半熟的肉類確實方便實用。只要在前一天晚上將食材和開水放入燜燒杯,便能在第二天享受美食。
其次,燜燒杯並不能被保溫杯等相同原理的產品替代。在當前的市場下,燜燒杯仍舊是獨一檔的產品。
最後,燜燒杯處理出的食物相對於其他速食食品更加健康,選擇也更加多樣。使用者可根據喜好與需要選擇更多的食物種類,燜燒杯所煮出的食物顯然更健康和個性。
當然,在文章的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在使用燜燒杯時,應該按照其使用步驟說明來使用——使用前充分預熱,使用後及時清潔。另外,即使燜燒杯功能強大,也不建議用它來代替常規的烹飪方法,還是應該儘量選擇用常規方法烹飪出的美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