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準備
我們來看肩胛骨以及它們和脊椎之間的關係。
觀察個體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椎的相對位置,判斷肩胛骨是否有內收(後縮)或外展(前突)的情況。
許多人都會有輕微肩膀前突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多數人習慣於脊椎後凸的坐姿所導致。
注意
若無法辨認出肩胛骨內緣,可以輕輕地觸診。在觸診時,請測試者把手放在背後方便定位。當你找到肩胛骨位置之後,請測試者慢慢把手復位到身體側邊,再觀察肩胛骨內緣的位置。
B 評估
a 被評估者的四指寬度將為參照物,可用評估者的四指寬度與之對
比記下差值
b 讓被評估者閉眼踏步 30s,放鬆自然站立
c 背面觀被評估者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柱間間距,是否大於被評估者
四指寬度
d 大於四指寬度則為肩胛骨前引(可以對批兩側肩胛骨分別與脊柱棘突間的距離,距離較寬的一側為異常,也可能兩側均異常)
C 涉及肌肉
胸小肌
起點:第 3~5 拉肋骨
止點:肩胛骨喙突
功能: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神經支配:胸內側神經
前鋸肌
起點:上 8 或 9 個肋骨外面
止點:肩胛骨內側緣和下角
功能:拉肩胛骨向前並緊貼胸廓
神經支配:胸長神經
斜方肌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突、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點:鎖骨外側 1/3、肩峰、肩胛岡
功能: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纖維提肩胛骨,下部纖維降肩胛骨
神經支配:副神經
菱形肌
起點:下位二個頸椎和上位四個胸椎棘突
止點:肩胛骨內側緣
功能:牽引肩胛骨向內上並向脊柱靠攏
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
3.力學分析胸小肌、前鋸肌緊張痙攣拉動肩胛骨前引,支持肩胛骨縮回的菱形肌、中下斜方肌無力,故導致肩胛骨長期處於前引狀態
肩胛下角
繼續觀察肩胛骨,找出雙側肩胛下角並比較它們的位置。它們等高或是某一側較高:肩胛骨可能像下圖所顯示的抬高又降低。
(右側肩胛骨上抬)
涉及肌肉
斜方肌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突、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點:鎖骨外側 1/3、肩峰、肩胛岡
功能: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纖維提肩胛骨,下部纖維降肩胛骨
神經支配:副神經
肩胛提肌
起點:上位頸椎橫突
止點:肩胛骨上角和內側緣上部
功能:上提肩胛骨
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
力學分析左側的肩胛下角較右側高,可能代表左側斜方肌上部纖維和左側提肩胛肌較短。
右側肩胛骨上抬,則右側的鎖骨可能也有抬高的情況,因為兩者是由肩鎖關節連結在一起的。
肩胛骨旋轉是某些軟組織緊繃以及其他組織較弱或較鬆弛造成的結果。
向上旋轉:內緣和下角外展遠離脊椎;前鋸肌和斜方肌下、上部纖維緊繃,以及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纖維較弱向下旋轉:內緣和下角朝著脊椎內收;菱形肌、肩胛提肌、胸小肌緊繃,前鋸肌和斜方肌下、上部纖維較弱。
小編註:肩胛骨上角做垂線,與肩胛骨下角的距離,來判斷肩胛骨的向下或向下旋轉,肩胛骨下角位置在肩胛骨上角位置內側約1釐米的距離。肩胛骨上角靠外較多,下角靠內較多,說明肩胛骨處於下迴旋狀態,會引起肩關節的活動障礙。平時肩胛骨處於上迴旋狀態的時候較多,便於盂窩承接肱骨頭。
注意
評估肩部區域的時候,請不要急著推論與肩部疼痛有關。舉例來說,一個人以肩胛骨前突,肱骨頭內轉的姿勢站立,並不代表肩胛骨疼痛是這些骨頭結構的解剖位置引起。還有其他可能的原因:肩胛骨和上肢疼痛,可能是頸椎的椎間盤引起的
肩胛骨還可以背離肋骨緣翹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肩胛下角會突起。簡稱為翼狀。
1 其實翼狀這個術語主要是用來描述前鋸肌無力將肩胛骨固定於肋骨緣時會發生的情況,這並不常見。真正的翼狀肩胛骨是因為胸長神經或肌肉本身受損所導致。顯然,這不是常見的情況。
註:推牆試驗可以驗證是否為前鋸肌肌力下降:患者面向牆壁站立,距離牆壁大約兩步遠,患者兩手用力推牆。
2 若附著於肩胛骨前方的肌肉縮短,使肩胛骨向前方傾斜,將會導致下角突出。從後方觀察的評估結果,可以為身體前方組織的情況提供線索。
3 當穩定肩胛骨的肌減弱時,肩胛抬高或下降時肩胛骨向上或向下旋轉,這種運動的肩胛骨(肩肱節律異常)可能造成肩峰下撞擊,然後會出現為了避免肩峰撞擊損傷,肩胛骨內側緣在在手臂下降期間可能是突出的。
註:肩胛骨前方的肌肉縮短,使肩胛骨向前方傾斜,應該是指胸小肌的縮短。可觸診肩胛下角與胸壁的縫隙,兩側對比,可判斷出肩胛骨下角是否突出,即肩胛骨理否向前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