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瀟瀟
去洞頭前,只知道這個海島縣(2015年9月撤縣設區,成為溫州第四區)是長篇小說《海島女民兵》(1966年出版)和據此改編的電影《海霞》(1975年上映)的原型所在地,當年小說和電影都曾紅極一時,記憶中小說原本和連環畫我各看過一遍,而電影肯定看過不止一遍,對曾經家喻戶曉的電影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歌譜還認真手抄過。所以,尋訪海島女子民兵連的印痕是我去洞頭的動力之一。不料上島後被告知:女子民兵連紀念館正在整修,謝絕參觀。略有遺憾間,卻意外邂逅半屏山。
半屏山是洞頭主島南面的一個小島,有橋聯通。從西坡拾級而上,兩旁是常見的喬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走過一段山路,登上南北向的山脊線,眼前突然氣象萬千,俯瞰斷崖峭壁猶如刀削斧劈,一落千仞,湍急的海流在巖壁下撞出飛濺的浪花和大大小小的旋渦,鄰近的海面上有烏黑崢嶸的島礁在浪間出沒,再向東就是一望無際的洋面了。
雨霧天氣中遙望著茫茫海際線,耳邊如隱約傳來孟庭葦的歌聲:「半屏山吶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心裡一動,便問陪同的洞頭文聯舒主席:「這半屏山是否是一首臺灣歌曲裡唱到的半屏山?」「是的呀!」她迅速作答,又稱洞頭版的歌詞是「半屏山吶半屏山,一半在洞頭,一半在臺灣」,並講起當地流傳的一則民間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屏山是一座完整的島嶼。那時,島上有條毒蛇精經常出洞殘害生靈。路過此地的八仙聞知此事,就向玉帝稟奏。玉帝命雷神降怪,又令東海龍王相助。雷神和龍王與蛇精幾番較量,蛇精不敵,倉皇帶傷逃入島上深洞不敢再戰。龍王把龍尾伸入洞內一掀,蛇精露身出逃,雷神一鳴雷霆把蛇精擊死了。龍尾一掀也把小島掃飛了一半,那一半飛過茫茫海峽駐足臺灣,就是現在臺南縣左營鎮附近的半屏山。
彼岸的半屏山也流傳有一個民間故事,其主題偏重戒貪,與此岸半屏山偏重懲惡的主題相得益彰,且故事的主角都是仙人。這與其說明了兩地景觀確實充滿仙靈之氣。我去過臺南,而不曾去過那據說是列嶂如畫屏的半屏山。但洞頭的半屏山已經讓我大開眼界了。我感覺洞頭半屏山的絕壁風貌,與象山的漁山島、花岙島有近似之處。漁山島上的仙人橋、花岙島的「海上石林」確也嘆為奇觀,但洞頭半屏山的懸崖峭壁在體量、氣勢和奇幻多變上更勝一籌。洞頭半屏山東側的懸崖峭壁連綿達一公裡多,迎風屏、赤象屏、鼓浪屏、孔雀屏等四屏和漁翁揚帆、黃金印、蝦將巖、烏龍騰海等十八景迭現,人稱「神州海上第一屏」,是一道獨特的海上風景線。那天,我們是在棧道上且行且觀,已深感其險峻壯闊。陪同者說,要不是行程安排緊張,若是泛舟海上仰望半屏山,那種威鎮狂瀾的雄壯感就更震撼了。
洞頭與臺灣的聯繫不只是半屏山,我在賓館大堂候車時瀏覽洞頭地圖,發覺圖上至少有兩座媽祖廟標註,媽祖信仰正是我國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人民共同的民俗信仰。還有,兩位陪同者在兩人私聊時不時用我們完全聽不懂的語言交流,一問原是洞頭島和臺灣島通行的閩南語。因為這種緣由,彼岸的「鄉愁詩人」余光中在82歲高齡時還特地來洞頭尋訪過半屏山,並題寫「洞天福地,從此開頭」八字表達對洞頭半屏山的由衷褒獎。在半屏山上遇見一塊《同源同根碑》,看碑文知悉是臺灣高雄市半屏山參訪團來洞頭時立下的。舒主席告訴我,兩地目前正攜手在半屏山創建兩岸同心島。
「半屏山吶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在半屏山上輕輕哼唱著這首在民間已流傳了數百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孟庭葦唱紅、現在已入選大陸小學音樂課本的歌謠,心裡想,其實歌裡所唱的兩岸半屏山,並不純是地質地貌同構的聯繫,而是兩岸文化同源同質的符號和不泯的鄉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