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蓬佩奧(資料圖:路透社)
剛剛在喬治亞理工學院攛掇美國高校對抗「中國威脅」,蓬佩奧又「提醒」美國商界注意「中國偷竊」。
13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專訪內容。其間,蓬佩奧不僅在涉港、涉臺、中國南海問題上說三道四,還老調重彈「美國吃虧論」,聲稱美國企業在中國遭受不公正待遇。
不過,此番顛倒黑白的言論並不受待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馬修(Matt Margulies)表示,「從我所接觸的公司情況看,他們對中國的認可與偏好都沒有明顯減弱。」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導,相較於世界其他大國經濟萎縮,中國經濟快速復甦也讓美國企業更加看好中國市場。
中國成美企疫情下「避難所」
「我不能告訴你,有多少執行長(CEO)悄悄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在那裡(中國)的生意上當受騙」。
在接受《華爾街日報》主編默裡關於「日趨緊張的中美關係對美國商界領袖意味著什麼?」專訪時,蓬佩奧又開始替美國的企業家「鳴不平」。
一段時間以來,蓬佩奧在美國各界加快挑唆對華仇視情緒。
此前,蓬佩奧在喬治亞州理工學院發表演講時,就惡毒攻擊中國「毒害美國高等教育」,污衊麻省理工學院和華盛頓大學「受中國收買」拒絕他的演講。對此,兩所大學嚴辭駁斥,華盛頓大學更直接怒斥其言論「可恥」「令人髮指」。
而對於蓬佩奧污衊「中國共產黨威脅市場秩序」的最新言論,美媒此前的報導足以讓其謊言不攻自破。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此前報導稱,上海美國商會11月發布了針對124位公司領導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從政治層面還是從利潤角度考量,在華美國企業的前景展望都變得更加樂觀。
據悉,受訪者中超過半數(約佔54.8%)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樂觀」、8.1%的人表示「非常樂觀」,僅有2人感到悲觀。
CNBC在另一篇文章的標題直接寫道,「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向這個亞洲大國尋求增長機會」。文章表示,在一些美國企業看來,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可能會有助於緩解疫情對他們的影響。相較於世界其他大國經濟萎縮,中國經濟快速復甦也讓美國企業更加看好中國市場。
《華爾街日報》此前也在報導中指出,疫情下中國成為美國企業的「避難所」,中國經濟復甦幫助美國公司抵消美國國內銷售嚴重下滑的損失。
中國復甦勢頭超出各界預期
不只是美企,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看好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CNBC報導截圖
經合組織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2%。報告認為,中國將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1.8%,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8%。
到明年年底,全球經濟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而歐洲和北美的貢獻「仍將小於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9日發布最新報告,上調有關2021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測,預計中國2021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8%,高於9月份時預測的7.7%。
惠譽分析師指出,「這與其他分析師的預期也相符,比如野村證券就預測中國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9%,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也作出了7.8%的預期。」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從前11月經濟復甦情況看,中國經濟四季度增長有望比三季度繼續加快。
CNBC報導稱,中國政府有力控制新冠疫情,帶動了國內經濟復甦,發展勢頭大大超出各界預期,同時也有望促進全球經濟環境改善。
經合組織中國政策研究室主任瑪吉特·莫爾納此前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在遭受新冠疫情衝擊後率先復甦,對世界意義重大。中國一直在支持全球抗疫行動,向其他國家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資。
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中國不僅將繼續向其他國家提供所需產品,其對外國原材料和消費品的需求也逐步復甦,這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經濟復甦也讓日企看到了希望。日媒此前報導稱,中國正在拉動疫情下陷入低迷的日本出口的復甦。日經新聞網指出,中國經濟在逐漸擺脫新冠疫情影響,在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拉動下,日企紛紛上調業績預期。
「中美合作獲益遠大於衝突」
據海關總署數據,中國11月出口實現連續三個月正增長,增速創20個月新高。這既證明國內疫情防控得當、經濟復甦,也反映出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不斷上升。
《紐約時報》14日稱,中國11月對美國出口按美元計價達519.8億美元,同比上漲46.1%,創下歷史紀錄。這令那些指望借疫情「減少貿易逆差、促進位造業回流」的美國兩黨政客們,願望落空了。
文章稱,「中國依然有全世界最好的生產供應鏈,事實是,他們有能力比任何國家更快、更有效率地應對疫情。中國顯然已經證明了他們能經受住風暴,哪怕是一百年未見的大風暴。」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此前曾這樣呼籲。傅高義近日談及中美關係時,再次呼籲兩國了解彼此關切,尋找更好的方式合作。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不少美國專家、學者以及外國政要都對中美穩定合作寄予期望。
「東亞論壇」網站報導截圖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助理教授克雷格·塞德爾森(Craig Seidelson)10日在「東亞論壇」網站刊發題為「重新調整中美關係」的文章指出,美國產業的未來取決於從中國崛起中找到獲益的方法,而美國還沒有完全認清這一事實。接受現實一直是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一大弱點。
「人們從中美合作中獲得的益處遠比從衝突中獲得的要多。」文章最後呼籲,時間不等人,「美國新政府必須快速行動,修復兩國在商業領域和創新方面的聯繫。」
貿易戰擾亂了全球的供應鏈,新冠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這是各國都不願看到的。新加披《聯合早報》此前在社論文章中談及中美關係的修復表示,國際社會期待中美兩國在進行競爭時鬥而不破,並在競爭關係中尋找合作點,以引領全球經濟更快地復甦。
文章援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彭博社訪問時的話指出,儘管存在競爭關係,中美兩國必須建立有利框架,盡力發展共同利益,並縮小分歧。(文/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