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題圖|林炳生
永和豆漿創始人林炳生的經歷是一個充滿坎坷、夢想與傳奇的故事。窮苦孩子出生的他在創業前當過特種兵,做過推銷員,跑過計程車,最終靠賣豆漿油條突破人生瓶頸,創辦出一家知名餐飲食品公司——永和豆漿,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關於創業的感受,林炳生用這三句話來形容:「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958 年,林炳生出生於臺灣金門的一個窮苦家庭,父親靠給當地駐軍做服裝養活全家。6 歲那年,林炳生全家隨軍遷往馬祖島。林炳生回憶說:在我童年時,正值臺灣戒嚴時期,馬祖又是駐軍前哨,「美國麵粉」、「孤獨」和「阿兵哥」成為我童年記憶中的三個關鍵詞。島上每晚 9 點宵禁,禁止燈光,父親加班幹活也得用舊布匹擋住窗戶。在馬祖念完中學後,林炳生前往基隆就讀海事學院。但沒過多久,他服兵役的年齡到了。林炳生被特種部隊選中,先後去了空降特戰部隊和兩棲作戰部隊。在接受採訪時,林炳生曾講到: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練就了一種好心態——勇敢,堅韌,經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退役後,林炳生回到學校繼續把海事專業讀完。林炳生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四海為家,到處遊玩。況且當時在臺灣,跑船是收入較高的工作。於是畢業後,林炳生在一家大型海運公司找到了一份跑船的工作。可就在上崗前的三個月假期裡,林炳生再一次滑出了與海相關的命運軌道。林炳生表示:當時,每天沒有目標,吃了睡,睡了吃,然後是到處遊蕩,這樣的日子很讓人難受。也可能我不習慣等待吧,幾天之後就感覺到了一種空虛,於是我就希望儘快找一些事情來做,就算是挑戰和充實一下自己。正是這時,美國勝家縫紉機臺灣分公司招聘業務員,當時勝家公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縫紉機公司之一,於是閒不住的林炳生應聘當了業務員。林炳生說,「我當時很木的,跟女孩說話都要臉紅。家裡的長輩不止一次說,炳生這輩子肯定做不了生意。我就想趁著年輕去試一試。我覺得跑業務可以自我調整,也可以讓我得到磨鍊。」加入勝家公司後,林炳生每天走街串巷推銷縫紉機,吃夠了閉門羹。林炳生回憶說:我是一月份進入公司的,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人,在第三個月的時候,成為公司個人銷售額的第一名。公司還為此獎勵我到日本和韓國旅遊 12 天。當時年輕人能出國旅遊是非常少的事情。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算一算收入比跑船還要好。我想,做業務有可能會成為我創業的基礎,於是,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成為了一名推銷員。林炳生賣了三年縫紉機,職位從普通業務員幹到勝家公司的中級主管。在此期間,他每天晚上還去開計程車,開了整整三年。那時候,林炳生的目標非常明確——「每天給自己存 500 新臺幣」,為此風雨無阻、不顧一切。就在工作處於上升階段時,林炳生突然向公司提出了辭職,許多人都非常不解。但是林炳生認為,雖然他在公司已經取得了一些業績,但他在公司的上升空間是有限的。林炳生說:我想,當自己還年輕的時候需要去挑戰自我,所以我決定重新去做業務。那時候,臺灣有兩種業務是比較火爆的,一種是賣房子,一種是賣保險。離開了勝家公司後,林炳生選擇了做房產中介,但在賣房這一條路上,他走得很艱難。林炳生表示:那時候臺灣買房子的人都不喜歡到中介那裡去買。所以我們都說不是中介,而是房東的一個親戚。我們與房東籤合同,把一些房子代理過來,然後再來銷售出去。因為你把房子代理過來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時間到了,哪怕是你馬上要籤單了,那也沒有你的份了。如果碰到好房東,最多也就給你幾千臺幣的廣告費。賣房子很難,這使得林炳生的收入也變得非常低。因為生活所迫,為了賺更多的錢,他白天賣房子,晚上再去跑計程車。1983 年的一天,做房產中介的林炳生聽說臺北市區有一家豆漿鋪轉讓,和豆漿鋪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林炳生看了店鋪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創業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錢,因為在臺北買了房子,身上還背著貸款。幸好當時林炳生的人際關係比較好,大家都比較信任他。最後他找互助會(臺灣民間借貸組織)借了 20 萬臺幣。另外,林炳生還邀請了要好的同學和同事入夥。就這樣,他湊夠了錢,將永和豆漿店鋪和商標一起買了下來,開始創業。永和豆漿
此後,林炳生與幾個合伙人進行了分工合作,然而做豆漿是個辛苦活,賺錢又難,幾個月後,合伙人覺得太消耗自己,於是陸續決定退夥。面對打擊,林炳生沒有放棄,他堅信小生意也能做大,凡事認真做好都有成功的機會。於是,他找來兄弟姐妹幫忙,一家人做永和豆漿。林炳生明白,僅僅靠店鋪賣豆漿油條很難做大,為了擴大市場,他像當年賣縫紉機一樣跑遍臺北的學校、便利店、賣場談合作,憑藉品質好、味道鮮美、價格實惠,永和豆漿的銷量越來越大。此後,林炳生趁勢成立了永和食品公司,確定了商品+餐飲兩大業務發展戰略。永和豆漿是臺灣第一家獲得食品 GMP 認證的工廠,上世紀 90 年代時,產品在臺灣已經很暢銷了。關於迅速發展的原因,林炳生說:主要在於我們對品質的把關與信念,並堅持終始如一,由此,得到口碑相傳。一家企業的崛起,亦如一個人或者一片地域的崛起。向上向前的成長速度越快,來自系統的阻力和拉扯力就越強。當永和豆漿的市場越做越大的時候,也面臨了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市場上的模仿者越來越多。對於一些本身就是做食品的企業(例如統一、味全)來說,生產豆漿的門檻很低,他們只需要增加一臺做豆漿的設備就可以開始生產。一時間,市場上湧現出了很多品牌,甚至有些盜用永和豆漿的品牌。因為惡性價格戰,永和豆漿的利潤越殺越薄,大家競爭得頭破血流,對於這樣的狀況林炳生很無奈。危機時刻,恰逢「康師傅」創始人魏氏兄弟邀請林炳生到大陸發展,那時兩岸關係稍有緩和,康師傅在大陸也獲得不小的成績。懷揣著開闢新市場的想法, 1995 年,林炳生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大陸的土地。初上大船,難免顛簸。林炳生依靠委託代工,依舊走零售通路,到武漢、成都、廈門等地試賣,市場反響不錯,但問題是賺不到錢。林炳生說,「我記得當時大陸流行喝酒鬼酒,每次來我都成了酒鬼,喝得扶牆。而酒醒後和代理商一結算,除開試銷費用,我的豆漿都白白做了貢獻。」顯然,臺灣市場成功的零售通路經驗並不能在大陸複製,但是大陸這片市場仍然大有可為。經過一番調研後,林炳生發現大陸缺乏乾淨、衛生、標準化的早餐,於是決定做這門生意。永和豆漿門店
1999 年,林炳生派弟弟林建雄常駐上海,並在上海開設了永和豆漿第一家直營店。永和豆漿門店的定位是中式快餐,以豆漿和油條為特色產品,再輔以各種臺灣風味小吃、暖心粥類、精選湯麵、套餐飯等。林炳生回憶:我們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周詳,開店伊始,我們開創性地提供 24 小時便捷服務,同時在產品品質、店面布置、人員服務等方方面面都十分用心,讓消費者覺得安心放心,物超所值。所以,這家店一炮走紅。隨後,林炳生決定通過連鎖經營的方式做大永和豆漿。標準化的服務、準確的市場定位、永續的經營理念使永和豆漿的業務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然而,山寨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接受採訪時,林炳生曾表示:打假是一方面,但我們最關心的還是自身的發展,就是以品質和服務做大做強,再以種、產、銷的一體化產業鏈深耕細作,與山寨店拉開距離……顧客最終會選擇值得信賴的品牌的。據媒體報導,在餐飲事業方向,截至 2020 年 8 月底,永和豆漿在全國有近 600 家門店;在商品事業方向,永和豆漿已出口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儼然成了一張家喻戶曉的「美食名片」。林炳生表示:歷經風雨才知堅守可貴,嘗遍美味才知安全難得。永和豆漿做的是豆漿,傳承的是文化。三十多年來,永和食品公司秉持著「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的品牌核心價值觀,專研和弘揚傳統的中華美食文化,以其獨特的味道和產品形象成為連接兩岸情誼的紐帶。對於消費者來說,永和詮釋的是「永遠的朋友,和樂的家庭」;對於公司員工和事業夥伴來說,永和堅守的是「永秉初心,和創未來」。我們希望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愛上中國的美味。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林炳生還一直堅持在大陸做慈善,同時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林炳生說:做企業就是做人,必須懂得付出與貢獻,回饋社會。對於金錢,我的觀念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公司,我常對員工講:做人圓融、做事圓通、處世圓滿,不要太斤斤計較,要與人為善,和氣生財。林炳生每天堅持鍛鍊
儘管企業已經做得很成功,但林炳生依然希望用一輩子把豆漿文化發揚光大,所以大家都喊他「豆哥」。值得一提的是,林炳生也是中國企業家中堅持運動最久的一個。從當特種兵到如今半頭白髮,他每天早晨堅持鍛鍊,跑步、遊泳、自行車騎行……各種方式換著玩。關於過往,林炳生總結說,「愛拼才會贏,愛贏就要拼。人生的不同時期會處於不同的境界,只有善於突破,才能有所提升。創業這些年來,我一直以三分傻勁、七分幹勁和永不放棄的決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我喜歡去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認準目標,就堅定一個信念:好好做,認真做,做到淋漓盡致,相信都有成功的機會。」資料來源:
1.永和豆漿官網
2.林炳生:突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中國連鎖,任宇子
3.「永和」林炳生:豆漿世界裡的王者,名人傳記(財富人物),樊力
4.林炳生:三十年磨「豆魂」,全球商業經典,羅貴希
5.林炳生:一豆一世界,全國商情,舒文平
6.永和豆漿:圓融·圓通·圓滿——與「豆魂-林炳生」先生的對話,人力資源,老範行軍
7.豆魂——林炳生,農業知識,郭海宇
8.大陸市場成就「永和」——訪永和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炳生,華夏星火,艾萌
9.永和豆漿,豆漿專家,新民周刊,Joyce
10.永和豆漿:兩條腿走路,財經時報,馬吉英
11.獨家專訪丨王九山對話林炳生:永和豆漿的前世今生,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