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提到老子,往往第一反應就是他的「無為而治」思想,從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老子他老人家在百家爭鳴的一眾妖豔流派裡,是一位十成十的佛系玩家。
同樣,和他佛系治國的思想所一致的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戰亂紛爭四起、硝煙烽火不絕的年代裡,呼籲的,也是平和交流的反戰思想,換句話說,老子的願望是世界和平。
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止一次的有過這一類的表述。他曾經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兇年。」就是說被鐵馬金戈攪擾過的地方,往往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白骨成山、生靈塗炭;因為戰爭,目之所觸皆是瘡痍、黎民百姓民不聊生、殘兵敗將倒戈卸甲……
《孫子兵法》裡也曾說,人主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就發動戰爭,將士不能因為怒火攻心就隨意發起侵略,因為衝動尚且可以冷靜下來,發怒尚且可以再喜悅,但亡滅的國家不能再復國,而死去的百姓也無法再復生。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和千百年來每一代在戰爭中掙扎到沒有退路的人一樣,老子不喜歡打仗,打仗意味著失序,意味著死亡,意味著不能復生,意味著反其「道」而行。
他曾感嘆說,天下太平的時候,餵養的戰馬都可以拉來在田地裡悠閒的施肥沃土。可天下混亂、戰爭四起的時候,即使是懷了孕的母馬也得被拖上戰場打仗,小馬駒會在屍山之上降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戰火之下,連牲畜都難以倖免,更遑論流離於那個時代中的人呢?
在老子眼中,馬兒與人一樣,都由天地和道所養育,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公正的對待世間萬物,因此老子的悲憫面向的是天地之間的萬物,他對戰爭的譴責不僅是對人的關懷,亦是對世間萬物的關懷。
也許沒有經歷過戰亂的人永遠難以懂得戰爭帶來的痛苦,《石壕吏》中面對強制徵兵出現的「老翁逾牆走」的無奈,二戰中奧斯維辛集中營堆起的累累白骨,以及《廣島之戀》中撫過傷痕的黑白鏡頭,沒有經歷過,我們也許永遠無法明白……但也正因此,老子的這份悲憫才顯得如此真誠、如此深切。
老子的願望是世界和平,是眾生萬物,皆無所苦。他所期待的,是一個小國寡民,民不遠遊,百姓安居樂業,鄰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這是遠在陶淵明設想桃花源之前就已經許下的願望,是戰亂之中黎民眾生最樸素、也最真切的一種期待。
【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