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經濟差異大主要原因是什麼?南北經濟差距是被誇大了嗎?

2020-12-14 新化月報網

各地統計局發布的城市經濟三季報陸續出爐,綜合數據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為唯一留在前十榜單裡的北方的城市。

而在1978年,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六個在北方。逐漸地,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都掉出了十強榜單,最近幾年,北方城市中只剩下了北京和天津,此次三季度的GDP數據公布,天津也掉出了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不過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如果將前十名單中的沿長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或者再把臨近上海的杭州和蘇州也去掉,就能很容易發現,南北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陸銘認為,在大船時代,長江是中國唯一一條能夠走大船的河流。北方天津以北的港口冬天結冰,而且缺乏內河航運,難以產生製造業的腹地。而在大船時代,珠江流域也僅僅珠江口幾個城市的製造業比較發達。

為了證明經濟發展與港口之間的關聯,陸銘將2015年一些地級市GDP總量與這些地級市到沿海大港口的距離和到大城市的距離進行建模分析,得出結論:一個地方距離沿海大港口的遠近,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離大港口越遠的城市,它的GDP規模就越小。而就到大港口的距離這一個變量,對中國城市和城市之間 GDP規模的解釋力達到39%。他認為,這還是在國家大力扶持內地發展的情況下,地理因素仍然顯示出了對經濟集聚的強大作用。所以南北差距的實質是,全球化進程中,因為區域港口條件和航運能力差異所帶來的發展之間的差距。

【對話】

經濟觀察報: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南北城市之間差距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陸銘: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放在整個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格局裡面看。我們必須要看到,中國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是在1994年全面加入全球化進程,在1994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比較大的事情。

一是中國的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並軌,官方匯率明顯貶值,中國就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從數據上看,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外貿的順差逐漸擴大。

二是1994年前後,中國告別所謂「短缺時代」,標誌性事件就是把糧票取消了。糧票的取消使得地區間勞動力的流動相對來說變得比較容易,便於農民工進城務工。

這兩件事促成了國內勞動力和國際資本的結合,而且它是面向出口的,中國的國際貿易開始發展。

而國際貿易的主流方式是依靠海運,因為海上運輸的成本要遠低於陸上的鐵路和公路運輸。不僅是成本,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分別是歐洲、美國和日本,但只有跟歐洲才有陸上運輸線。而且歐亞大陸橋的打通,中歐班列的開通,都是近些年才開始的,而且中歐班列目前由政府補貼,從中國往國外的這個中歐班列是滿廂的,但從歐洲回來的車大量是空的。這也說明了大部分企業的選擇還是選海上運輸,因為成本低。

而就海運來說,東南沿海具有很大優勢。首先是海港條件,北方的海港從天津往北,冬天是會結冰的,不結冰的海港又缺乏內河航運。我們一般認為,形成製造業的發展優勢,海港最好是跟內河航運配合的。而長江的優勢就在於此,長江流域都是大船可以通航的,尤其是長江的下遊,我一直將它比喻成一片海。而且隨著這些年黃金水道的疏通,長江下遊的大船航運能力大幅度加強。所以,當中國成為世界上的製造業大國,國際投資要進入中國時,會首選運輸成本比較低的地方,這意味著長江三角洲的製造業腹地是非常大的。

中國發展的是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在這種情況下,相比北方,南方就有比較優勢,所以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在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往南遷移。所以,所謂的南北差距,實際上是沿長江、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差距。

經濟觀察報:除了地理因素,有些觀點認為,南北差距是市場化程度、營商環境和觀念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陸銘: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與其說是原因,我更加願意把它們看作是國際貿易下港口條件差異和城市路徑依賴發展後帶來的結果。

比如,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條件比較差時,從現象上看,會覺得這個地方經濟發展勢頭不夠好,可能民營經濟比較弱,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民營經濟本身就會選擇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方去。條件不好,可能就不去了。我們看的結果好像是一個地方民營經濟比較弱,計劃經濟色彩比較強,但這些都是連帶的後果,導致這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地理自然條件的差異。

舉例來說,上海的國有經濟實力是非常強的,上海有1/3的GDP來自於國有企業。而上海政府對經濟的管制也是非常強的,國有經濟份額佔比非常大。上海近年也在不斷反思,上海的民營企業發展的環境為什麼一直不夠好。但我們仍然看到了上海發展得很好。

所以我不能說那些觀念思想、民營經濟強弱不是原因,但是在我看來,它們更加可能是個結果。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以發展內需為主,港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會不會減弱?

陸銘:不會,港口還是重要的,以內循環為主,意味著對其他服務於內需的地區和城市有更多的發展機遇,但是港口依然是重要的。

第一個原因在於,內外雙循環,不是不要外循環,我們還是要堅持世界工廠的地位,那麼沿海地區的港口優勢就是仍然存在的。

第二,城市的發展有一個路徑依賴性,城市在歷史上所積累下來的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會使得哪怕這些城市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仍然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這就是經濟發展的規律。

從全世界的城市去看也是如此,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的製造業現在在國際貿易裡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麼重要了,比如倫敦、東京、紐約,在國家曾經發展製造業的時候,這些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但現在都不是工業城市。也就是說,國際貿易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會影響到這個國家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時,整個國家的區域發展格局。所以港口造成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是會長期存在的。

經濟觀察報:面對南北差距,北方的城市需要做什麼?

陸銘:我認為,首先,各個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我強調港口的重要性或者靠近港口的重要性,是基於絕大多數製造業的產品,特別是國際貿易的產品,但有些產品是服務於國內需求的,不一定要走海運,可以通過陸路運輸,像軟體業、文化產業、旅遊,還包括像山東省、東北地區的一些產業,依靠自然資源也不需要受制於港口條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發展的條件,需要通過國際貿易走港口的產業向港口條件好的地方集聚,遠離港口的城市就去發展不需要藉助於港口的產業,服務於中國國內市場的產業。

這就是一個國家在統一的市場裡應該形成的區域間有效分工的發展格局。我們在考慮中國城市和不同地區的發展時,需要把它放到整個全球化以及工業化格局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相對遠離港口、航運條件差的地方,人口可以適度地流出,去獲得那些自然地理條件、港口條件比較好的地方的發展機會。

從世界上看,發達國家經濟集中在少數地區,人口也集中在少數地區,人均GDP是均等化的。而中國目前的人口集中程度比經濟的集中程度要小,這就造成了經濟往少數地區集中了,但人口集中沒跟上,那麼不同地區的人均GDP差距就大了。

所以未來,在經濟規模差距可能還會進一步拉大的情況下。經濟向少數地區集中,如果人口也能同步集中,那麼地區之間的人均差距就可以縮小,逐漸走向發達國家狀態。

這裡我就要指出一個關於「平衡」的理解上的巨大誤區,平衡並不是指經濟發展的總量一樣。經濟的現代化需要我們承認各個地方條件的差異,經濟發展裡有一個規模經濟效應,經濟在少數地區集中是正常現象。

而一個國家應該通過內部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並且為它創造流動的條件,讓勞動力到這個國家發展條件最好的地方去就業、居住,可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國統一市場,發揮各個地方在經濟發展當中比較優勢的最佳舉措。

(記者 丁文婷)

相關焦點

  • 學者陸銘:南北差距被誇大了 也被誤讀了
    40餘年來,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逐漸跌出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討論,甚至出現了「北方衰落」「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說法。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主要是沿長江和東南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
  • 學者陸銘:南北差距被誇大了,也被誤讀了
    40餘年來,哈爾濱、青島、大連、瀋陽逐漸跌出十強榜單,這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討論,甚至出現了「北方衰落」「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說法。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則認為,南北差距被誇大了。所謂的南北差距,主要是沿長江和東南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
  • 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的原因與建議
    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4%,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迅速增至1.30。 南北差距原因:從自然地理差異到市場發育差異。
  • 任澤平|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原因與建議
    【財新網】(專欄作家 任澤平 特約作者 熊柴 於嘉俊)當前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4%,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迅速增至1.30。  南北差距原因:從自然地理差異到市場發育差異。
  • 未來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南方佔比達到75%
    未來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南方佔比達到75%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將進一步拉大,1980年中國北方區域的GDP約佔中國整體總量的67%,而南方地區只佔33%;當時北方的北京、天津、
  • 2020年城市GDP排名前十 南北城市GDP差距有多大?
    這份榜單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真相果真如此?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  1  南北差距形成原因  記者:南北城市之間差距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陸銘:所謂的「南北差距」,主要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如果將前十名單中的沿長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或者再把臨近上海的杭州也去掉,就能很容易發現,南北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在大船時代,長江是中國唯一一條能夠走大船的河流。
  • 南北區域經濟天平真的難以平衡嗎?這篇文章說透了
    中國的經濟版圖南北相對均衡,南方以上海、香港-廣州兩大中心的海港口岸城市分別帶動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開放發展;北方則主要以天津為中心形成渤海經濟圈和東北地區的輕重工業基地。 1953-1978年間中國的南北經濟增長對比圖(楊多貴等,我國南北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演變分析)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前10年的東西差距1978年至20世紀末沿海快速發展。
  • 義大利南北差異懸殊,原因是什麼?
    位於南歐的義大利,面積30萬平方公裡,呈南北狹長狀。大致以首都羅馬為界,義大利可以分為北部與南部。而義大利北部與南部的經濟差距問題,一直是個熱點。義大利北部有個大區是倫巴蒂大區,人均年收入24750歐元。全國最低的是南部的卡拉布裡亞大區,人均年收入「只有」14950歐元。
  • ...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南北問題,不準確 四大板塊的發展動力在哪?
    還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到2035年區域差距要明顯縮小。而最近引發熱議的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其分析的出發點與國土空間布局的政策不符,也與經濟地理的發展邏輯不符。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區域協調問題進行解讀。
  • 這裡的南北差距為何那麼大?
    從目前疫情感染者的分布情況不難看出,以米蘭為首府的倫巴第大區,感染人數高達2251人,徹底淪為此次疫情的「重災區」。而其他幾個感染者較為集中的分布地依次為:艾米利亞羅馬涅,威尼託,馬爾凱,皮埃蒙特大區,這些區域均分布在義大利的西北或東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坐落於義大利南部的諸多大區,普利亞,翁布裡亞,阿布魯佐,卡拉布裡亞等大區的感染人數相對較低。
  • 南北經濟的天平何以大幅失衡:產業結構還是人文環境?
    尤其是在2012年之後,同時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雙格局。2012年,南北方經濟增速平分秋色,只差了0.04%,但到了2018年,這個差距擴大到了1.48%。2018年,北方15省僅有5省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南方16省有13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南快北慢」局面明顯。
  • 南北方經濟差距巨大,若北方沒有首都,被南方超過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地域廣,人口多,南北地區的人們差異很大,大到經濟生活,小到樣貌性格,各有各的特色,在各種南北差異中,最明顯的是經濟差異,無論是從GDP還是各類經濟排名,都很容易發現,南方城市的整體發展都比北方城市迅猛很多,如若北方沒有首都經濟的支撐,可能會被南方甩得更遠。
  • 南北樓市差距:11月房價跌幅最大10城,有7個在北方
    而在最近這段時間市場上有一個特別的現象經常被提及到,那就是南北樓市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例如在最新公布的11月份房價數據中,全國房價跌幅最大的10個城市,有7個在北方!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數據顯示,11月全國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的10個城市分別是:林芝、攀枝花、濟南、齊齊哈爾、黃石、鶴崗、廊坊、七臺河、西雙版納、南陽。
  • 再談永州南北差距
    如果說,地理上的差異讓永州南北兩部分發展不平衡,教育上的差異則是各縣教育重視程度的重要體現。對於北部地區,永州一中,作為永州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沒有人上清華北大分數線,確實有點意外和惋惜。江華,這幾年發展比較平衡,經濟和教育都有所建數,這次有一個學子上了清華大學專項招生計劃,可喜可賀。藍山二中,一直是個實力不錯的學校,希望更加努力!
  • 南北城市差距到底有多大
    現在來看,排名暫居北方三四名的青島和鄭州,GDP總量都是南方三四名廣州和重慶的二分之一,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有拉大的趨勢。時光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也改變了一座座城市。40年前,中國南北的局面是差不多的。1978年中國GDP十強城市北方佔了六個,反倒是稍領先南方一個名額。當時北方六個名額是北京、天津、長春、哈爾濱、瀋陽和大連。
  • 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臺灣南北差距 300年趕不上
    華夏經緯網2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昨天表示,臺灣南北發展持續失衡,從前高雄與臺北約有30年差距,「現在可能300年都趕不上」。唯一解決方法是爭取大陸來投資;他更呼籲「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放寬招商規定,多向大陸學習招商精神。
  • 南北城市房地產的差別逐漸明顯
    最近關於南北城市區別的討論很多,房地產行業今年的南北差異很明顯,北方城市除北京之外基本上都處於需要救市的狀態,而南方重點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火熱到要被再次嚴格出臺調控政策。南北樓市的差異跟這些城市的經濟增長關係是分不開的。2020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成績單已經公布,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南北城市的比例是9比1。
  • 朋友圈曬年夜飯,南北差異有點大,家家有亮點,最後一家有點寒酸
    導語:朋友圈曬年夜飯,南北差異有點大,家家有亮點,最後一家有點寒酸!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無論身處何地,春節假期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吃完年夜飯後,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做的年夜飯分享到朋友圈,翻看朋友圈,南北差距一目了然。朋友圈曬南北年夜飯,看了這8家就知道差距了,最後一張戳中淚點!
  • 美國南北戰爭到底為何而戰?
    在美劇《紙牌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主人公弗蘭克去參觀一個南北戰爭古戰場,因為這裡既是他祖先陣亡的地方,又是當地的旅遊景點,對此他非常政治正確說了一句,「更不要為奴隸制這樣愚蠢的原因開戰」。這句話其實也符合人們的刻板的印象,美國為了解放黑人發起一場南北戰爭,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美國的閃光點,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客觀的說,美國人解放黑奴是真的,南北戰爭也是真的,但是解放黑奴只是結果,而不是目的。林肯曾經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南北戰爭如此描述,「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存奴隸制度,亦非摧毀奴隸制度。
  • 湖南與湖北經濟差距大嗎?
    湖南和湖北經濟差異大嗎?說實話不大,但是,湖北省略強。湖南與湖北聽名字,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兩個比較有淵源的省份,它們以洞庭湖為界,一南一北,為我國兩湖地區。如果單單從GDP總量看,湖南與湖北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以2019年為例,湖北的GDP為45828.31億元,而湖南為39752.12億元,兩者差距為6076.19億元。但是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不能僅僅從GDP總量看,而是要從多方面去觀察,比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收入等。下面帶大家從各角度看看,是否兩個省份的差距真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