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應邀在版納熱帶植物園給首屆博物達人訓練營的學員們上昆蟲課,在戶外觀察課上,我們一起去能源植物區看了版納園的神奇物種之一——黃色大蜜蜂。
黃色大蜜蜂又叫大蜜蜂,這個名字可不是賣萌,在正兒八經的動物志和學術論文裡,它們就叫這個名字。黃色大蜜蜂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蜜蜂科蜜蜂屬大蜜蜂亞屬,這個亞屬的蜜蜂都是巨無霸體型,工蜂體長一般為2-3釐米,中國只有兩種大蜜蜂:黃色大蜜蜂(學名:Apis dorsata)和黑大蜜蜂(學名:Apis laboriosa)。
黃色大蜜蜂生活在東亞和東南亞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東南、西南和南部地區、海南和廣西的南部地區以及西藏南部和東南部地區。圖上的這兩隻黃色大蜜蜂記錄於版納植物園的王蓮池。
黑大蜜蜂俗稱巖蜂,是世界上所有蜜蜂裡體型最大的,生活在海拔1200米-35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在國外主要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和緬甸東北部、寮國和越南北部,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圖中的這隻記錄於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派鎮的青稞田邊。
總的來說,黃色大蜜蜂生活的環境偏熱,黑大蜜蜂生活的環境偏冷。觀察形態會發現,黑大蜜蜂身上的絨毛比黃色大蜜蜂的更濃密,適應寒冷環境。在少數地區,這兩種蜜蜂會有重疊分布。
在版納園的這棵木棉樹的高處,橫掛著十餘個大大小小圓盤狀的大蜂巢,這就是黃色大蜜蜂的蜂巢。黃色大蜜蜂的蜂巢直徑可達1米以上,厚度可達40釐米以上。大蜜蜂的蜂巢都是這樣的圓盤狀單排巢脾,所以俗稱排蜂。而我們日常見到的義大利蜜蜂、中華蜜蜂等蜜蜂,蜂巢裡都有多排平行排列的巢脾。
與其他蜜蜂科的親戚一樣,黃色大蜜蜂是一種真社會性的昆蟲。一個圓盤狀的蜂巢就是一個蜂群,每個蜂群都有一隻專司生產的雌性蜂王,有成百上千隻分別負責外勤內務但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蜂,還有少數負責與蜂王交配的雄蜂。蜂王是蜂群的首領,通過釋放蜂王信息素來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
有趣的是,大蜜蜂類普遍有群居現象,正如我們看到的黃色大蜜蜂一樣,同一棵樹上可以有十來個靠得很近的蜂群,有些甚至相隔只有幾釐米,在有限的地盤上和平共處。黑大蜜蜂也是如此,它們多把圓盤狀的巢築在懸崖的巖壁上。大蜜蜂們似乎知道共同的天敵並不是彼此,需要靠結成聯盟營造聲勢浩大的氣氛嚇退進攻者。
除了群居,大蜜蜂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那就是季節性遷飛。遷飛是一種有規律地定向群體遷徙,可以幫助昆蟲避開不良環境和競爭,拓展食物和生存範圍。比如黃色大蜜蜂會在雨季到來之前遷飛到深山的林子裡,次年春天再遷飛回來;黑大蜜蜂則會在夏天遷飛到高山涼爽地帶,天冷時再遷飛回低海拔溫暖的地方。大蜜蜂飛行能力很強,遷飛距離可以達到200公裡。遷飛讓大蜜蜂在微環境改變之前及時做出變化,找到更多蜜源植物來維持蜂群的生存。
和版納植物園研究傳粉昆蟲的彭豔瓊老師聊起木棉樹上的黃色大蜜蜂,她告訴我,我們看到的這些黃色大蜜蜂是今年農曆2月2龍抬頭那天回來的。去年的蜂是7-8月陸續向南飛走的,飛去了泰國的森林。
聽彭老師介紹才知道,每年遷回來的黃色大蜜蜂並不是去年飛走的那一批。可是,新一代的黃色大蜜蜂仍然記得版納植物園的那些木棉樹,把新的巢築在了那個範圍。除了那些木棉樹,也有一些大蜜蜂在版納的其他位置築巢,遷飛的路線總體還是蠻固定的,讓人感覺很神奇。這背後的機制和基因密碼,後續都有待於更多研究去揭秘。
我問彭老師黃色大蜜蜂能不能人工飼養,她說大蜜蜂性情太野,目前還沒能馴化。她說:「我上次採樣,和工人穿了一身防護服,讓工人幫忙爬上樹拿著燒著的植物從下往上燻,本來以為大蜜蜂都會往上跑,結果它們全都嗡地飛下來,把我們都嚇了一跳。工人一直被蜂追著,最後跳到水裡,在水裡待了一會,頭一浮出來,大蜜蜂就叮上來了。」聽這描述,大蜜蜂的兇險可見一斑,最後還好人沒事。看網絡視頻還有人敢用手抓這種蜂巢,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看客也別效仿了。有些過敏體質的人被蜜蜂、胡蜂等蜂叮咬後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這些人在野外一定要當心,避免穿著過於鮮豔的衣服和噴灑香水,以免招引蜂過來。第一次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的人若二次被蜂叮咬,反應會更強烈,最好是隨著備抗過敏藥,做好皮膚防護。
提到這個就想吐槽《舌尖上的中國》其中一集爬高樹採野蜂蜜的操作。野蜂蜜並不是什麼「自然的饋贈」,而是「自然界的不定時炸彈」,具有很高的安全風險。一個風險是野蜂蜜中可能含有有毒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由於野生蜜蜂的蜜源植物很多,其中有很多是有毒植物。一旦蜜蜂採集了杜鵑花、烏頭等有毒植物的花粉和花蜜回去釀蜜,人再食用這種蜂蜜就會引發中毒症狀,輕則噁心嘔吐,重則休剋死亡。此前就有人因為吃了含有雷公藤花粉的蜂蜜中毒身亡(含劇毒的雷公藤毒素)的案例。第二個風險是肉毒桿菌汙染。肉毒桿菌是一種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細菌,肉毒桿菌在缺氧的環境繁殖,會產生劇毒的肉毒桿菌毒素,這種毒素對神經系統有很大損傷。未經加工的野蜂蜜會有一定機率被肉毒桿菌芽孢汙染,人攝食了被汙染的蜂蜜,就可能產生頭暈、呼吸困難、麻痺等中毒症狀。尤其是嬰兒,腸道菌群尚未發育完全,攝入被肉毒桿菌芽孢汙染的蜂蜜可能會導致死亡,服用加工過的蜂蜜尚有很大風險,更別說野蜂蜜了。
吃野味、野食,是過去物資匱乏年代不得已而為之的,在現代社會大可不必,先人一代代篩選馴化選育出來的穀物、蔬菜、水果、家禽、牲畜和水產,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野生動植物並沒有更神奇特殊的營養成分和所謂的藥效,反而有更大的健康風險,不差那一口。
為了躲避天敵和人類,大蜜蜂們選擇了把蜂巢築在了懸崖峭壁和高樹上,即便是如此還是不能逃脫部分人類病態的索取和對「野生」的盲目追求。在尼泊爾的一些地區,人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懸崖上採集黑大蜜蜂的蜂蜜,用特製的幾十米長的繩梯從峭壁上爬下,用帶著刺激味道的植物扎在一起點燃散發出煙霧將巢裡的懸崖蜂趕跑採集蜂巢,整個過程及其危險。儘管當地的採蜂人也會保留一些蜂巢,不會「趕盡殺絕」,但是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只能作為一種地方風俗和文化記錄,並不值得提倡和鼓勵。
對於我們來說,大蜜蜂更重要的意義是它的傳粉作用,而不是盯著它那點可憐的蜂蜜。大蜜蜂個頭大,訪花種類多,傳粉效率高。很多高原和森林植物,都依賴大蜜蜂為它們傳粉,幫助它們繁殖更多後代。雖然在這些環境也有其他的傳粉昆蟲,但是只有蜜蜂類的昆蟲是最高效的傳粉者,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高度適應傳粉,可以說,蜜蜂間接塑造了這些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然而近些年來,棲息地破壞、環境汙染、農藥殺蟲劑的濫用、氣候變化包括之前提到的人工採集等不利因素都對大蜜蜂的種群造成了很大威脅,也嚴重影響了大蜜蜂遺傳的多樣性。基於這些變化,我們更應該把視線聚焦在大蜜蜂的種群保護上。它們本身的分布就相對狹窄,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最後再貼兩張圖吧,2015年在馬來西亞第一次見到大蜜蜂的圓盤狀巢,當時就覺得很神奇。後來才知道這種是另外一種大蜜蜂kovi)的蜂巢,這種大蜜蜂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熱帶常綠森林裡。在馬來西亞,為了保護本土蜜蜂,一些有大蜜蜂的地方開發了生態旅遊景點供人參觀,既保護了蜜蜂,又創造了經濟價值,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