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飛的大蜜蜂

2022-02-08 三蝶紀

在上月應邀在版納熱帶植物園給首屆博物達人訓練營的學員們上昆蟲課,在戶外觀察課上,我們一起去能源植物區看了版納園的神奇物種之一——黃色大蜜蜂。

黃色大蜜蜂又叫大蜜蜂,這個名字可不是賣萌,在正兒八經的動物志和學術論文裡,它們就叫這個名字。黃色大蜜蜂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蜜蜂科蜜蜂屬大蜜蜂亞屬,這個亞屬的蜜蜂都是巨無霸體型,工蜂體長一般為2-3釐米,中國只有兩種大蜜蜂:黃色大蜜蜂(學名:Apis dorsata)和黑大蜜蜂(學名:Apis laboriosa)。

黃色大蜜蜂生活在東亞和東南亞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東南、西南和南部地區、海南和廣西的南部地區以及西藏南部和東南部地區。圖上的這兩隻黃色大蜜蜂記錄於版納植物園的王蓮池。

黑大蜜蜂俗稱巖蜂,是世界上所有蜜蜂裡體型最大的,生活在海拔1200米-35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在國外主要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和緬甸東北部、寮國和越南北部,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圖中的這隻記錄於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派鎮的青稞田邊。

總的來說,黃色大蜜蜂生活的環境偏熱,黑大蜜蜂生活的環境偏冷。觀察形態會發現,黑大蜜蜂身上的絨毛比黃色大蜜蜂的更濃密,適應寒冷環境。在少數地區,這兩種蜜蜂會有重疊分布。

在版納園的這棵木棉樹的高處,橫掛著十餘個大大小小圓盤狀的大蜂巢,這就是黃色大蜜蜂的蜂巢。黃色大蜜蜂的蜂巢直徑可達1米以上,厚度可達40釐米以上。大蜜蜂的蜂巢都是這樣的圓盤狀單排巢脾,所以俗稱排蜂。而我們日常見到的義大利蜜蜂、中華蜜蜂等蜜蜂,蜂巢裡都有多排平行排列的巢脾。

與其他蜜蜂科的親戚一樣,黃色大蜜蜂是一種真社會性的昆蟲。一個圓盤狀的蜂巢就是一個蜂群,每個蜂群都有一隻專司生產的雌性蜂王,有成百上千隻分別負責外勤內務但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蜂,還有少數負責與蜂王交配的雄蜂。蜂王是蜂群的首領,通過釋放蜂王信息素來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

有趣的是,大蜜蜂類普遍有群居現象,正如我們看到的黃色大蜜蜂一樣,同一棵樹上可以有十來個靠得很近的蜂群,有些甚至相隔只有幾釐米,在有限的地盤上和平共處。黑大蜜蜂也是如此,它們多把圓盤狀的巢築在懸崖的巖壁上。大蜜蜂們似乎知道共同的天敵並不是彼此,需要靠結成聯盟營造聲勢浩大的氣氛嚇退進攻者。

除了群居,大蜜蜂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那就是季節性遷飛。遷飛是一種有規律地定向群體遷徙,可以幫助昆蟲避開不良環境和競爭,拓展食物和生存範圍。比如黃色大蜜蜂會在雨季到來之前遷飛到深山的林子裡,次年春天再遷飛回來;黑大蜜蜂則會在夏天遷飛到高山涼爽地帶,天冷時再遷飛回低海拔溫暖的地方。大蜜蜂飛行能力很強,遷飛距離可以達到200公裡。遷飛讓大蜜蜂在微環境改變之前及時做出變化,找到更多蜜源植物來維持蜂群的生存。

和版納植物園研究傳粉昆蟲的彭豔瓊老師聊起木棉樹上的黃色大蜜蜂,她告訴我,我們看到的這些黃色大蜜蜂是今年農曆2月2龍抬頭那天回來的。去年的蜂是7-8月陸續向南飛走的,飛去了泰國的森林。

聽彭老師介紹才知道,每年遷回來的黃色大蜜蜂並不是去年飛走的那一批。可是,新一代的黃色大蜜蜂仍然記得版納植物園的那些木棉樹,把新的巢築在了那個範圍。除了那些木棉樹,也有一些大蜜蜂在版納的其他位置築巢,遷飛的路線總體還是蠻固定的,讓人感覺很神奇。這背後的機制和基因密碼,後續都有待於更多研究去揭秘。

我問彭老師黃色大蜜蜂能不能人工飼養,她說大蜜蜂性情太野,目前還沒能馴化。她說:「我上次採樣,和工人穿了一身防護服,讓工人幫忙爬上樹拿著燒著的植物從下往上燻,本來以為大蜜蜂都會往上跑,結果它們全都嗡地飛下來,把我們都嚇了一跳。工人一直被蜂追著,最後跳到水裡,在水裡待了一會,頭一浮出來,大蜜蜂就叮上來了。」聽這描述,大蜜蜂的兇險可見一斑,最後還好人沒事。看網絡視頻還有人敢用手抓這種蜂巢,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看客也別效仿了。有些過敏體質的人被蜜蜂、胡蜂等蜂叮咬後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這些人在野外一定要當心,避免穿著過於鮮豔的衣服和噴灑香水,以免招引蜂過來。第一次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的人若二次被蜂叮咬,反應會更強烈,最好是隨著備抗過敏藥,做好皮膚防護。

提到這個就想吐槽《舌尖上的中國》其中一集爬高樹採野蜂蜜的操作。野蜂蜜並不是什麼「自然的饋贈」,而是「自然界的不定時炸彈」,具有很高的安全風險。一個風險是野蜂蜜中可能含有有毒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由於野生蜜蜂的蜜源植物很多,其中有很多是有毒植物。一旦蜜蜂採集了杜鵑花、烏頭等有毒植物的花粉和花蜜回去釀蜜,人再食用這種蜂蜜就會引發中毒症狀,輕則噁心嘔吐,重則休剋死亡。此前就有人因為吃了含有雷公藤花粉的蜂蜜中毒身亡(含劇毒的雷公藤毒素)的案例。第二個風險是肉毒桿菌汙染。肉毒桿菌是一種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細菌,肉毒桿菌在缺氧的環境繁殖,會產生劇毒的肉毒桿菌毒素,這種毒素對神經系統有很大損傷。未經加工的野蜂蜜會有一定機率被肉毒桿菌芽孢汙染,人攝食了被汙染的蜂蜜,就可能產生頭暈、呼吸困難、麻痺等中毒症狀。尤其是嬰兒,腸道菌群尚未發育完全,攝入被肉毒桿菌芽孢汙染的蜂蜜可能會導致死亡,服用加工過的蜂蜜尚有很大風險,更別說野蜂蜜了。

吃野味、野食,是過去物資匱乏年代不得已而為之的,在現代社會大可不必,先人一代代篩選馴化選育出來的穀物、蔬菜、水果、家禽、牲畜和水產,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野生動植物並沒有更神奇特殊的營養成分和所謂的藥效,反而有更大的健康風險,不差那一口。

為了躲避天敵和人類,大蜜蜂們選擇了把蜂巢築在了懸崖峭壁和高樹上,即便是如此還是不能逃脫部分人類病態的索取和對「野生」的盲目追求。在尼泊爾的一些地區,人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懸崖上採集黑大蜜蜂的蜂蜜,用特製的幾十米長的繩梯從峭壁上爬下,用帶著刺激味道的植物扎在一起點燃散發出煙霧將巢裡的懸崖蜂趕跑採集蜂巢,整個過程及其危險。儘管當地的採蜂人也會保留一些蜂巢,不會「趕盡殺絕」,但是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只能作為一種地方風俗和文化記錄,並不值得提倡和鼓勵。

對於我們來說,大蜜蜂更重要的意義是它的傳粉作用,而不是盯著它那點可憐的蜂蜜。大蜜蜂個頭大,訪花種類多,傳粉效率高。很多高原和森林植物,都依賴大蜜蜂為它們傳粉,幫助它們繁殖更多後代。雖然在這些環境也有其他的傳粉昆蟲,但是只有蜜蜂類的昆蟲是最高效的傳粉者,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高度適應傳粉,可以說,蜜蜂間接塑造了這些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然而近些年來,棲息地破壞、環境汙染、農藥殺蟲劑的濫用、氣候變化包括之前提到的人工採集等不利因素都對大蜜蜂的種群造成了很大威脅,也嚴重影響了大蜜蜂遺傳的多樣性。基於這些變化,我們更應該把視線聚焦在大蜜蜂的種群保護上。它們本身的分布就相對狹窄,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最後再貼兩張圖吧,2015年在馬來西亞第一次見到大蜜蜂的圓盤狀巢,當時就覺得很神奇。後來才知道這種是另外一種大蜜蜂kovi)的蜂巢,這種大蜜蜂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熱帶常綠森林裡。在馬來西亞,為了保護本土蜜蜂,一些有大蜜蜂的地方開發了生態旅遊景點供人參觀,既保護了蜜蜂,又創造了經濟價值,一舉兩得。


微信號:sandieji2016

相關焦點

  • 誘蜜蜂最好最快的方法
    野生蜜蜂是養蜂人獲取蜂種資源的重要途徑,事實上我國各地山區中蘊藏著大量的野生蜂群,若能誘捕並人工養殖無疑是一條有效的致富途徑,但要成功誘到野生蜂群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誘蜜蜂最好最快的方法吧!
  • 養蜂基礎知識|蜜蜂的種類
    世界上蜜蜂屬裡有6個種,即大蜜蜂、黑色大蜜蜂、小蜜蜂、黑色小蜜蜂、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它們共同特點是:營社會性生活;泌蠟築巢雙面有六角形巢房的巢脾;貯蜜積極。但是,上述6種蜜蜂中,前四種為野生種, 很少有人利用,沒有直接的經濟價值。它們主要分布在南亞、東南亞以及我國的海南、廣西和雲南等地。
  • 尋找野生蜜蜂窩的6大技巧,獲取蜂源的技巧
    通過對蜜源條件的分析來判斷有沒有野生蜜蜂存在蜜源是蜂群生存的基礎,是野生蜜蜂鑄巢的首要條件,因此根據當地的蜜源植物種類,數量,流蜜的延續時間,判斷野生中蜂的存在,以及數量的多少。二,觀察蜜蜂排便狀態工蜂通常在蜂巢附近排下糞便,在10月至次年2月太陽光線弱時,上午12時前太陽照到蜂巢時蜜蜂會出巢排糞便,距離蜂巢約100m以內可看得很清楚;尋找蜜蜂糞便是否有落在樹葉、雜草上的,如果有,肯定附近有蜂巢,糞便一頭大、一頭小,大的一頭是指向蜂巢方向的,蜂巢最遠不超過100m。
  • 如何尋找野生蜜蜂窩?
    觀察蜜蜂排便狀態工蜂通常在蜂巢附近排下糞便,在10月至次年2月太陽光線弱時,上午12時前太陽照到蜂巢時蜜蜂會出巢排糞便,距離蜂巢約100m以內可看得很清楚;尋找蜜蜂糞便是否有落在樹葉、雜草上的,如果有,肯定附近有蜂巢,糞便一頭大、一頭小,大的一頭是指向蜂巢方向的,蜂巢最遠不超過100m。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蜂群發生分蜂后,老王及遷飛蜜蜂在新址形成新群,王臺、蜂兒及剩餘蜜蜂在原址形成原群。新群與原群由不同的蜜蜂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行為趨向,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應對。一、蜂群首次分蜂新群的特徵1、蜂量在分蜂群中,由於蜂王具有多雄交配及交配雄蜂精液量隨機,因此,蜂群都是由數個同母異父的亞家庭組成,導致新群中老蜂王和原群中王臺與蜂群中蜜蜂個體親緣關係指數不同(僅討論雌性蜜蜂),如果從春繁開始沒有換王的情況下,老蜂王與蜂群中所有的已經羽化的蜜蜂及未羽化的蜂兒之間親緣關係指數均為
  • 野外誘蜂用什麼吸引蜜蜂快
    野生蜜蜂是許多養蜂人重點誘捕的對象,但是想誘捕到大量的野生蜜蜂也是大有學問的,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有一些什麼方法呢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群分蜂后期人工模擬自然分蜂的兩種方法
    1、人工模擬自然分蜂法原理在蜂群有強烈分蜂意念時,針對蜂群中分蜂群的蜜蜂主要是休閒蜂(休閒蜂分離法)和分蜂衝動過程中分蜂情緒得到釋放(分蜂情緒釋放法),採取必要的措施,實施人工模擬自然分蜂法,幫助蜂群快速完成分蜂。
  • 怎樣招蜜蜂方法最快?
    野生蜜蜂是許多養蜂人重點誘捕的對象,而且將其進行收捕、改良飼養對發展養蜂事業有重要意義,但是想誘捕到大量的野生蜜蜂也是大有學問的,這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才可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怎樣招蜜蜂方法最快吧!一、怎樣招蜜蜂方法最快?
  • 蜜蜂為什麼會棄巢逃跑呢?原來是因為這些問題導致的
    蜜蜂是一種群居性社會昆蟲,有著強烈的戀巢特性,除非發生自然分蜂現象,否則不會輕易棄巢逃跑,且只有當整個蜂群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的時候,才會不得已而被迫遷飛棄巢逃亡,整群的拋棄原巢到新的駐紮地重新築巢而居,但因其蜂群棄巢逃跑的原因較多,蜜蜂為什麼棄巢逃跑?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原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的過程、條件及特點
    中蜂群分蜂性強,有多次分蜂的特點,在蜂群發生首次分蜂后,產卵老王及大部分蜜蜂遷飛,剩餘的蜜蜂及王臺構成了首次分蜂的原群。一般情況下,在第一次分蜂后,沒有去留王臺操作時,原群在一周左右容易發生二次分蜂。首次分蜂后,巢內剩餘蜂量約為首次分蜂前總蜂量的四分之一,在發生二次分蜂時,分出處女王與巢內的王臺,如果是全同胞姐妹,兩者與巢內的首次分蜂剩餘蜜蜂關係相同,親緣關係指數均為0.75,則,分出與剩餘首次分蜂剩餘蜜蜂的數量相當,各佔首次分蜂總蜂量的八分之一;如果是半同胞姐妹關係,也就是說兩者是同母異父,則,首次分蜂的剩餘蜜蜂大部分會跟隨處女王分出。
  • 蜜蜂文化 | 蜜蜂的進化
    (一) 植物對蜜蜂的適應植物和蜜蜂協同進化的歷史很悠久,大約有100萬年。在這漫長的協同進化的過程中,蟲媒花植物為了吸引蜜蜂為之傳粉,形成了一系列的適應蜜蜂傳粉的特徵。1.花香蟲媒花多具特殊的氣味以吸引蜜蜂等的昆蟲。不同植物散發的氣味不同,趨附的昆蟲種類也不一樣,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惡臭的。
  • 揭秘流浪蜜蜂的3大歸宿,蜜蜂也難逃世俗
    揭秘流浪蜜蜂的3大歸宿,蜜蜂也難逃世俗說起蜜蜂,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見過,尤其是我們農村的朋友,可能蜜蜂還曾經在小時候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說,蜜蜂雖小,那可是個狠貨。看似團結互助的蜜蜂世界,處處透露著殘酷無情,於是很多朋友都在想,在蜜蜂的世界,是否真的那麼不近「蜂」情?
  • 為抵禦大虎頭蜂,亞洲蜜蜂發明了新型防禦手段,歐美蜜蜂還沒學會
    而最令蜜蜂聞風喪膽的要屬胡蜂中的大虎頭蜂了,雖然都屬於蜂,但它們對蜜蜂下起手來可一點都不留情。單只大虎頭蜂進攻蜂巢的時候只會抓取蜂巢門口的工蜂,通常只會抓一隻回去,而當多隻大虎頭蜂一起進攻時,它們則會將抵抗的蜜蜂一隻只咬死,然後抓取蜜蜂的幼蟲並搶走蜂蜜。對於西方養殖的蜜蜂來說,5~7隻大虎頭蜂就可以攻陷一個蜂巢,一隻大虎頭蜂每分鐘幾乎可以咬下40隻蜜蜂的頭部,這簡直就是它們的噩夢。
  • 蜜蜂科普|蜜蜂的疾病和天敵
    黑熊因其體大、爪利、毛多、皮厚、抗蜂螫,又特別喜歡吃蜜,所以,在自然界中它對蜂群侵害最多、最甚。在原始時代,黑熊和蜜蜂共同居住在大森林中,它會很容易地從森林的樹洞中找到蜜蜂窩,然後用利爪扒開樹洞,掏蜂窩中的蜂蜜吃,不管蜜蜂怎樣群起攻擊,它總是全然不顧,總會捨生忘死拼命地吃,直到吃夠方肯罷休。據考證,森林中的黑熊是蜜蜂最早、最龐大和最兇悍的天敵之一。
  • 蜜蜂釀造蜂蜜過程大揭密
    但小蜜蜂們是如何通過辛勤勞作釀造蜂蜜的呢?且聽百科君來解答。蜜蜂是一種「群居」生活的動物,釀造蜂蜜需要種群中所有個體分工協作。一、蜜蜂的分工一隻完整的蜂群,是由一隻蜂王、幾百隻雄峰和數萬隻工蜂構成的,像一個金字塔結構。他們等級森嚴,分工明確。
  • 蜜蜂採蜜的過程,蜜蜂是怎麼採蜜的?
    >雖然沒有帶著蜜罐子但是蜜蜂腹中有一個蜜囊是專門用來裝花蜜的等蜜囊滿了,蜜蜂就會飛回蜂房將花蜜吐在巢脾內,由內勤蜂反覆釀造等蜜蜂認為蜂蜜已經成熟>3能預報天氣許多動物都能預知天氣蜜蜂也不例外如果蜜蜂採蜜時,出去早、回來遲那明天可能是個大晴天如果蜜蜂出去晚
  • 5位大咖講述你所不知道的蜜蜂世界——蜜蜂活動月網絡系列公益課
    ,聯合德米特中國協會、春之谷學園、天使在線、廣東省山海源慈善基金會等多家單位,發起「520蜜蜂月」活動,在舉辦了豐富多樣的蜜蜂活動:蜜蜂教育成果匯演、蜜蜂感官小屋奠基儀式、蜜蜂研討會、幼蜂放飛、五月花柱、蜜蜂產品集市.
  • 蜜蜂的種類
    至1980年,由於當時採集標本的範圍、對蜜蜂生物學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種類的證據不足等原因,所以當時世界公認的蜜蜂種類只有4種,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東方蜜蜂(Apis 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 蜜蜂在轉移的時候巢門大開,難道不怕蜜蜂逃跑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住在農村或者經常去鄉下遊玩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在鄉下有一些養蜂人進行養殖蜜蜂。他們一般都在樹林裡面或者路邊進行養殖,當你從旁邊路過的時候,會發現成群的蜜蜂在那裡飛舞著。蜜蜂每年需要被轉移好幾個地方,這樣才能保證蜜蜂有花蜜可以採,然後進行釀造蜂蜜。如果蜜蜂轉移距離短就不用關閉巢門,只需要到達目的地之後,將巢門打開就可以了。這樣蜜蜂在蜂箱裡面也呆不了多長時間,也受不到什麼傷害,所以在這種短距離運輸的情況下,我們是看不到蜜蜂往外飛的,因為在這個時候,巢門是被關閉的。那麼什麼時候需要打開巢門進行運輸的呢?
  • 蜜蜂傳
    當時沒人知道該圖像是什麼,直到150多年後有考古學家聳人聽聞地宣布,那是直升機和潛水艇的模型!就是說,他認為在3000多年前的塞提一世時代,就已經有20世紀才發明的這麼先進的裝備了,然而懷疑論者認為,古埃及藝術家畫在神廟牆壁上的只不過是蜜蜂的圖形而已,因為塞提一世法老有個別名叫做「蜜蜂」。在希臘,認為蜜蜂原是一位絕色美女,是古代克裡特國(Crete,現在是希臘最大的島嶼)國王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