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的寓意是指這三種人,不宜借錢給他們:
1、萍水相逢便開口借錢的人。
這類人大多目的性比較強,而且不知廉恥,他們接觸你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向你借錢。其實對於借錢這種難以啟齒的事情,一般人是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開口的,一旦被人拒絕,那是比較尷尬的事情,既然這樣的人不太在意尷尬,可見他也就不太在意情面上的東西,和這類人打交道,很難確保他是正人君子和恪守信用之人,既然不知人格底細和其為人,不如不交這樣的朋友;
不熟悉的人就如蒙眼握手的生人
2、不務正業者向你借錢。
這類人在當下比較多,他們大多沒有正當職業,眼高手低,好逸惡勞,小事不想做,大事又做不了,成天想著一夜暴富和天上掉餡餅的事,因此大多賭性十足,而且容易輕信一些騙局,他們借錢的目的,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種是還未上過當受過騙,涉世經驗不足,被一些騙局一忽悠,自己就覺得看到了發財商機,決定借錢大賺一把。這類人或許起初借錢的本意並無惡意,也的確是想在賺到錢之後把本錢歸還給你,但虧了呢?如果你把錢借給這樣的人,無疑是在害他,在騙子盛行的當下,可以說投資風險無處不在,我身邊就有太多這樣活生生的案例。對於這類人開口借錢,你非但不能借,還應提醒風險;
夢想一夜暴富
第二種是迷上賭博的想借錢搬本。這種人已經是鬼迷心竅,已經失去自控能力,他們腦子裡裝著的就是翻本與搬本,贏了,想贏更多;輸了,就想借錢把輸的錢贏回來(搬本)。常言道,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更何況在這物慾橫流的當下,做局下套的比比皆是,他們能萬無一失?對於這類已經迷失心智的人,絕對不能借錢。
迷上賭博
第三種是那些因不良嗜好已經頹廢的人,尤其是那些吸毒嗜酒之人,這類人的神志大多已經不正常,很難把控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借錢給這類人,無疑似肉包打狗,有去無來;還有些人,雖然神志清楚,但因為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已經淪喪頹廢,借錢的目的,也大多是為了揮霍享受,這樣的人,你能借錢給他們?
嗜酒如命
3、信譽破產者向你借錢。
對於這類人,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其信譽破產,以後都不應再借錢給他們,因為這類人要麼對於誠信沒有起碼的準則,才出現不計後果借錢失信;要麼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們借錢就沒有打算歸還,有的甚至是以佔有別人財富為目的,打著高息借貸和參股經營的幌子在行騙,這樣的案例現在越來越多,大家務必警惕。
借錢借出血案
總之,類似上述借錢不還的情況還有很多種,民間這樣的經濟糾紛也越來越多,為此,有人敢說,「借錢只會借出仇人,與其最終結仇,不如當初不借」。
因此,大家應該從「錢有三不借」這句俗語中吸取一些教訓,在我國各類金融機構比較健全的當下,其實借貸的途徑已經很多,大家儘量不要找親戚朋友私下借錢,免得傷和氣。
俗語「禮有三不隨「的寓意是,遇到有些情況的酒席吃請,不必參與和隨禮(送禮)。
在我國的民間,尤其是農村,有一種不好的風氣,不少家庭喜歡擺酒席收份子錢,尤其是在當地有點權勢的人,他們總喜歡找些由頭擺酒席收份子錢,其實多數人都很反感這樣的宴請,有時礙於情面,不得不從眾。當然,也有一些人,並沒有什麼權勢,也喜歡靠擺酒席收份子錢,他們抓住了大多數人愛面子的弱點,才多番幾次找由頭擺酒席。正因為大家反感,才總結出了這樣的俗語。
人們反感的是哪些酒宴吃請呢?
1、以收禮為目的的各種巧立名目的宴請
如果說一個家庭的紅白喜事擺酒席吃請,我覺得還說得過去,但現在有的地方,一家老小過生日要擺生日宴,孩子考個大學要擺升學宴,家裡蓋房子要擺賀新房宴,買輛車要擺賀車宴,有的甚至連買豬買牛、死豬死牛都擺酒席收份子錢,我這麼講,一點都沒有誇張,我們這裡的農村有些對方就是這樣。我認為除了紅白喜事之外的宴請,大家都沒必要隨禮,當然,人家家裡的直系親屬例外。
2、平日素無來往,遇事就發邀請的酒席宴請
紅白喜事擺酒席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渲染氛圍與答謝親朋好友平日對自己家庭成員的幫助,如果大家平日就素無往來,自然兩家相互交集甚少,哪裡談得上有相互幫助?你家遇到紅白喜事宴請人家,到底是答謝人家?還是讓人家隨禮?因此,大家對相互聯繫甚少的人擺酒席宴請,可以視為不見。
3、對於那些只進不出的人,遇事發出的酒席宴請
古人說,來而無往非禮也。在人際關係交往中,最講究的是「情義「二字,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從別人那裡索取,不思回報,你和他還有交往的意義嗎?這樣的人,我也遇到過,他們和你來往的目的,不是為了互助互愛和互利雙贏,而是為了從你身上佔便宜,對於這樣的人擺酒席宴請,沒必要隨禮。
「路有三不走」是指哪三不走?
一是偏僻小徑不要走。
這裡所指的偏僻,主要是指人煙稀少的地方,那樣的地方會潛藏著無法預知風險,尤其是那裡的小徑,可能有野獸和壞人出沒,所以,儘量不要獨自行走。
二是有滑坡危險的深山峽谷路段不要走。
如果一個路段明知道有滑坡風險,就不要再經過那裡,尤其是峽谷地帶,這樣的地方一旦滑坡,逃都無處可逃。
三是不熟悉的路段不要走。
俗話說,路有千萬條,條條通北京,既然有這麼多條路可以選擇,為什麼要選擇一條自己不熟悉且無法預知風險的路行走?
結束語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其實是對我國一些地方社會不良風氣的批評,既然大家都反感這樣的社會風氣,那就從自己做起,帶頭抵制這些不良習氣,用純樸善良的民風,取代那些讓人厭惡的低俗民風。
愛旅遊explore的個人觀點,歡迎點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