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麼?如何讀?

2020-12-17 騰訊網

臨帖前的重要一步讀帖,被很多人忽視。拿來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幾遍再說。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所謂精察。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著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沈老讀帖的經驗之談,仔細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什麼:

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

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

觀其筆墨神採,領悟字的精神氣勢

觀其章法布局,認清各字的位置擺布

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書事都在於用筆,核心就是把筆控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還有肥瘦筋骨得勢與失勢等。

漢字表情達意,準確簡潔,十分講究「優化組合」,還要「顧全大局」,講究「避讓」。根據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長有短,有松有緊,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方有扁……這種組合,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高效讀帖方法:

讀帖時所要做的功課不少,想把帖子「讀」好有沒有秘訣?

回答是:「絕對有。」

拆字讀

就是把字拆開了讀,先看各筆畫的起、行、收,再看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和諧安排的。

單字讀

即只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態神韻諸方面,並能通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

連字讀

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相似字比讀

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來,比較實際用筆、結字等方面有何異同,特別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

特殊字強讀

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一定要強記。

在精察的基礎上,要強記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裡。

潘之綜在《書法離鉤》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東西積累得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

現代書法家黃綺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

宋高宗學《楔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觀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於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

關於如何記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記憶不是死記,而是理解基礎上的一種意識的儲存,消化式的吸收。

讀到深處自然「聯想」。

聯想是讀帖的重要環節。通過讀帖,可波及到與書寫有直接關係的一些其它問題。比如,可以聯想到書寫者所使用的工具,筆是硬毫還是軟毫的,紙是生的還是熟的,是大筆寫小字還是小筆寫大字等等,這對臨帖有直接影響。

其次可以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從唐人臨習的作品看,文意書法相映成趣,興之所致神採飛揚,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

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則是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之極而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仿佛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則可以通過讀帖,聯想作者用筆用墨的書寫過程。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讀者可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跡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將如何去寫、如何吮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

通過這種聯想,再臨帖心裡就有數得多了。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每天如何讀聖經?
    讀聖經就如吃飯一樣,讀聖經能餵養我們屬靈的生命,如同食物餵養我們肉體的需要一樣;忽略讀聖經會使我們成為一個軟弱的基督徒!讀經如同進食一樣,一旦我們忽略了,肉體自動會提醒我們,因此我們應該定時供應靈糧給我們屬靈的生命。有個愛主的基督徒提出了個好主意,建議基督徒如何確保自己每天都閱讀聖經。他的座右銘便是『不讀經,就別吃早飯!』這雖然不容易辦到,不過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 薦讀|如何讀對醫書,選對中醫門派?
    然而,很多學中醫的人都覺得中醫書很難讀,入門很難。我覺得讀書難,難在未讀對書。一、讀書難,難在未讀對書有些老師主張讀書要從難到易,從四大經典開始,這樣才不偏離原旨。這些書籍讓我們知道到一個中醫的醫術可以達到什麼層度,一個中醫的追求應該是什麼,一個中醫要說什麼樣的話,一個中醫要經歷怎樣的跌宕。這些書捨棄了嚴肅晦澀而使用了親切的文學性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初學者在迷茫而艱澀的黑暗中看見光。
  • 想要讀書變現新手小白該如何讀
    拆書稿寫作五天訓練營復盤第2課新手小白要如何快速地把書讀懂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閱讀就是打開書認真讀就可以了,所以經常都是一本書讀了好幾個月還沒有讀完,因為每次讀了一段就會有其他的事情介入,等到下次再讀時
  • 【怎樣讀聖經】如何了解你所讀的這本聖書?
    ——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文士和法利賽人卻聽得十分刺耳,主問他們這問題,問得很好和很適當,但試想想他們聽了之後反應如何呢?「你們沒有念過嗎?」「念過!」他們會這樣回答:「我們不是念過很多很多遍,我們常常都在念,我們銳利的眼光甚至連一段也不放過的。」但主繼續再問他們一遍——「你們沒有念過嗎?」
  • 2、《如何讀聖經》
    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谷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彼前2:1-2】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樂華問枚叔,為什麼書上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卻看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也是我們現在讀書經常遇到問題。我在讀《童年的秘密》的時候,就真的遇到這個問題,字都認識,就是讀不下去。看看枚叔怎麼解答吧。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過去一直念「lè」,是因為看電視劇才知道讀「yuè」。也有網友稱,竟然念錯了十多年,記得上學時老師教的是「lè」呀。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
  • 如何讓小愛同學讀指定的文字
    iPhone的Siri可以讀指定的文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siri讀文字時,總感覺笨笨的,像個機器人,聽起來沒有感情,而當前的手機語音助手中,目前比較智能,聽起來也比較舒服的語音助手,應當屬於小米的小愛同學了,那麼如何讓小愛同學讀我們指定的文字呢?
  • 如何理解「兒童讀經"教育
    這是因為在「宗教界」,一直還保持著「讀經」的傳統之故。其實,「讀經」是任何一種「智慧教育」的重要方式,故宗教教育必著重讀經。我們可以檢查看看,不論任何時代,只要一個宗教逐漸喪失了它讀經的傳統,則必走入所謂「末法時期」(如今日之佛教及基督教)。 中國的文化,雖不是「宗教」,卻在在是智慧,故要傳承中國之文化,也必須「讀經」,可以說不讀經,中國文化必亡。
  • 值得借鑑:基督徒當以什麼態度來讀經呢?讀經的方法有哪些?
    四.默想聖經什麼是默想?如何默想?1.晨更中的默想神的話,使我們與主有交通,我們在晨更讀經中,藉著聖靈感動的經文,在 安靜中默想,使我們更深浸透在他的啟示中。大衛說:「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我是先熟悉聖經的內容,然後才把注釋拿來讀,因為其 中有許多,是使我良心不能贊同的,有的竟與聖經的本文相衝突。親眼看見,總比別人的眼 睛看好些。」慕安得烈在荷蘭的烏屈契讀書時,父親曾在信中叮嚀他說:「無論人介紹你看什麼書, 都不可忽略讀聖經。
  • 讀歷史書的孩子和不讀歷史書孩子的差別,對三觀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為啥喜歡讀歷史書的孩子更明辨是非,思維更有邏輯,三觀都很正呢?讀歷史書帶給孩子的那些好處你可能想像不到?教育學家長期跟蹤研究發現,和父母從小讓孩子看歷史書記有關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嘗試閱讀歷史書,對於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非常有幫助。舉列子: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或者不讀歷史課外書籍,那以後就會有大問題。
  • 3、《如何讀聖經》
    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谷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彼前2:1-2】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 那時候,男讀金庸,女讀瓊瑤
    當時的港颱風很流行,那是一個男讀金庸,女讀瓊瑤的時代。小區附近出現了一些書報亭,像是一個個小圖書館,可以提供書籍借閱服務,每本按天計費,一天幾毛錢。借的書讀得非常快,因為讀得慢需要花更多的錢,這讓沒有零花錢的我們往往捉襟見肘,這種情形也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書非借不能讀也「。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如何讀聖經
    在新、舊約聖經中也可看見『吃』字取代『讀』的例子。如舊約以西結書三章1節:『要吃這書卷』,新約啟示錄十章9節:『你拿著吃盡了』。『吃』是極重要的真理,在全本聖經的起頭-創世記第一和第二章-就啟示得很清楚。第一章,神造人(創一26~27),其中提及『創造』,暗指造人的靈,接著神便第一次對人說話(28~30),在這兩節中都提到食物,特別強調結種子的蔬菜和有核的果子。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
  • 4、《如何讀聖經》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信息題綱二 、讀經的人       讀好聖經有兩個基本的條件:一個就是人必須要對,方法也要對。今天很多人只注重方法,不注重人,方法固然重要,如果人不對還是不能讀好聖經。 【約6:63】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約16:13】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是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 已讀不回到底什麼意思!12星座已讀不回指數
    每個星座的性格都不同,面對訊息的已讀看法也不同,12星座的已讀不回到底是什麼意思?對你已讀不回的機率有多大呢?白羊座已讀不回指數:10%白羊座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會很努力地去完成,凡事都喜歡很快速的切入重點。如果他們以讀不回,其實就代表他對這件事情並沒有什麼興趣,或是覺得根本一點都不重要,不過通常他們都還是會很快的回你的,因為不想把事情拖到最後處理。
  • 秋夜讀《聊齋》
    或紗窗,或蓬窗,几案之上,有酒盈樽,讀到暢快時,拍案浮一大白。是蘇舜欽在讀《漢書》,是張靈在讀《劉伶傳》,是金聖歎在讀《虯髯客傳》……與其說書成了下酒物,無寧說酒釀造了讀的氛圍。還有另一種情景,據唐馮贄《雲仙雜記》載,「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盥手,薰玉蕤香後發讀。」如此虔誠恐怕不僅珍重人才,也在營建讀的佳境。看來,古人對讀書的環境氣氛很有講究的。現代人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