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平面設計系副教授Kate·Bingaman-Burt在課堂上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在用一種相似的設計語言:排版時使用8.25號小字體,大量留白;大多用俯拍的方式拍食物,影像拍攝對象無太多聲音和動作,創造出一種安靜的整體視覺效果。
她發現這種相似的設計風格均來自一本叫作Kinfolk的美食生活雜誌。「Kinfolk已經成了這種風格的代名詞。」她說。紐約作家、出版人Nick·Fauchald在接受《波特蘭時報》採訪時則表示,自打季刊Kinfolk於2011年面世,市面上就有不少同行模仿它的內容和設計。
Kinfolk的確建立了一種生活雜誌的新做法。美食是它的線索,但伴隨美食的生活更令人期待,而且很時尚。那些讀了雜誌,又在尋找如何讓生活慢下來的方式的讀者在它的網頁上留言說讀後「很想馬上聚會」,它自己也稱自己是「小圈子聚會指南」。
儘管Kinfolk一年只發行四期,卻在短短4年中發行超過30多個國家,擁有英、日、俄、中四個語言版本。去年3月,精品傳媒集團引進了它的中文版,進行版權合作,取名《四季》。目前它的英文版定價18美元,每期發行量約為7萬冊,官網月訪問量達17萬人次。它推出的廚藝書The-Kinfolk·Table也十分受歡迎,該書正在第四次重印。
27歲的內森·威廉士(Nathen·Willams)信仰摩門教和素食主義,對自己想過的生活早有想法。大學期間他就用博客事無巨細地記錄自己的生活,包括聚餐、遊玩及求婚,在辦雜誌前已擁有6萬個固定讀者。他說:「科技時代人們喜歡上網,去酒吧、俱樂部消遣,但這些都遠離社交的本質——人和溝通。人們需要一些有創意的、與眾不同的方式來打發時間。」
於是2011年,當時還在夏威夷楊百翰大學讀大四的威廉士和妻子Katie·Williams、朋友Paige·Bischoff一起創立了這本「指導年輕人過有趣生活,告訴人們要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雜誌。他的博客粉絲們成為雜誌最早的一批讀者,有些還應邀為內森撰稿、攝影。「雜誌不會討所有人喜歡,所以我們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吸引那些跟我們趣味相同的人。奇妙的是雜誌最初的贊助商就是我們的忠實讀者。」
聚會構成了這本雜誌的重要內容。Kinfolk的聚會人數嚴格限制在6—20人,每月舉辦一次,頗受歡迎。形式包括家庭聚餐、採集蜂蜜、製作果醬、素食研討會等。你只要花上50美元—80美元,就可以來體驗一把。
關於Kinfolk
Kinfolk是一個由藝術家、作家、設計師、攝影師和廚師等組成的,充滿活力的團體,他們熱衷於通過各種方式探索新鮮事物。Kinfolk精神主旨在於分享和融合,並通過小型聚會或者其他創意,使人們聚在一起聊天並且分享美食。
在Kinfolk雜誌中,我們分享低調、簡潔的休閒娛樂創意。雜誌的每個元素都反應出我們認為娛樂休閒所應具有的特質:舒適、緩慢而動人。Kinfolk雜誌將我們對於藝術、設計的熱愛,和我們與身邊親朋好友相聚的美妙時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讀者信賴kinfolk為他們提供的一切好玩又有意義的社交創意,其中包括敘述性故事,散文,食譜,訪談還有線上城市指南等。Kinfolk團隊同樣也以與世界範圍內其他夥伴共同舉辦的工作坊、聚餐以及各種主題活動而聞名。
可以說,Kinfolk已經成為了精緻慢生活的代名詞,它不但為讀者提供有關烹飪的新技巧,還包含了公路旅行指南,露營小貼士以及和好朋友們共處的建議等內容。
誰在閱讀Kinfolk
攝影師,作家,設計師,美食家、主廚,創意經營者,插畫師,手工匠人等所有追求生活品質、注重生活細節的人。
可以這樣描述Kinfolk的讀者群:他們有著敏銳的目光和挑剔的品味,忠實並信賴和自我價值觀相契合的品牌。他們成熟,自知,獨立,而且結識廣泛,熱衷娛樂休閒和社交。他們喜愛並能熟練使用當下最新的高科技產品,對自己的鑑賞力充滿自信,能發現優秀設計和精良做工的產品。
Kinfolk為何與眾不同
1.我們的目標讀者是一群對美食和戶外運動興趣濃厚的年輕人。對這群年輕人來說,他們長期受到主流雜誌的忽視。在這一領域,針對成熟讀者(35-50歲)的出版物已經飽和,而針對年輕人的市場,卻依然空白。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屬於邊緣。與其相反,這些年輕人將在未來的社交和時尚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話語權。
2.時尚先鋒和藝術家會特別關注Kinfolk。因為不管是Kinfolk中的創意設計還是攝影作品,都將成為他們創作靈感的源泉。
3.我們能提供的,正是市場所缺少的。Kinfolk的雜誌內容能滿足讀者對休閒烹飪,居家和戶外活動的可行性創意的不斷需求。
4.無論是一個人的獨處,還是朋友間的三兩聚會,kinfolk都能通過專題文章和敘述性故事為讀者量身定製出滿足不同需求的聚會方案。
5.我們的雜誌和網站都不含廣告。
Kinfolk細節展示
1.每年4期,通過訂閱和書報亭發行;
2.版式144頁,精裝本,80LB絨面紙-8.5「X11」;
3.從最早的波特蘭,到現在的北京,東京和莫斯科等城市,Kinfolk團隊工作區已經遍及全球;
4.九百多個場所可取閱讀,多樣化的發行渠道包括全球各大書店、精品酒店、餐館、咖啡館、國際機場等;
擁有好的文字,好的圖片,好的裝幀設計,這足以使得KINFOLK成為一本高品質的雜誌,但是其實,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這麼簡單,它代表的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穿什麼樣的衣服,住什麼樣的房子,吃什麼東西,而生活方式通常反映了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活方式就是一種「亞文化」。那麼KINFOLK這種亞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它的宣言就在它的封底上:
「在《KINFOLK》這本雜誌裡,我們分享那些微小平淡、返璞歸真的樂趣。雜誌的每一個方面,不管是選題、攝影還是美學風格,都處於我們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舒適、緩慢、有趣而且投入。這本雜誌融合了我們在藝術與設計方面的興趣,以及我們想和心愛的人們共度時光的熱忱之心。」
所以這本雜誌的流行不單單是雜誌本身的力量,而是這一種亞文化內在力量的表現。
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嚮往這樣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如此生活,但是正如《New York Time Magazine》的主編所說,「偉大的雜誌總是能夠扮演好『鏡子』和『窗戶』兩種角色。雜誌承載著愉悅和反思。」這本雜誌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而同時也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提醒,提醒著我們,這個星球真的有人做到了荷爾德林所說的「詩意的棲居」。
正文部分來自《商業周刊》中文版及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