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許多標誌性符號都源自蘇格蘭,比如說格子裙、風笛、威士忌、以及高爾夫運動。如果談及英國美食,許多人會略帶不屑地哼道,不就是炸魚配薯條嘛。其實不然,英國美食有很多,有的傳統悠久,蘇格蘭的哈吉斯就是這樣的標誌性美食。
哈吉斯到底是怎樣的食物呢?在愛丁堡的貝摩爾酒店,我聽從了服務生的建議,選擇了哈吉斯作為前菜,單從外觀上看黑乎乎的,實在無法分清裡面到底是什麼食材,只是一些被剁碎的餡料混雜在一起。服務生介紹到,那攪成一團的其實是羊的心肝肺。我承認自己有些吃驚,不是說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嗎?如此重口味的食物怎麼就成了蘇格蘭的「國菜」?
進一步了解到,哈吉斯其實是將羊的心、肝、肺、腎剁成細小顆粒,和燕麥、羊油、高湯、洋蔥、及許多香料攪拌製成餡料,灌進「天然腸衣「羊肚裡,並在沸水中煮3個小時,讓各種香味充分地混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成。吃的時候,將外層的羊胃去掉,只保留其中的餡料,並配以土豆泥或者胡蘿蔔,再按照蘇格蘭習俗,喝點兒威士忌,才算完美。現在我面前的盤子裡擺放著的哈吉斯,配的土豆泥和紅酒毛蔥,顏色極是好看。
第一小口下肚,覺得味道稍有些濃烈,略有鹹、腥、辣的小口味,如果不是事先聽到介紹,我一定嘗不出這是羊的內臟製成的食物。就著威士忌,漸漸地一股清香彌散開來,我承認有些喜歡上這種黑黑的食物,哈吉斯果真名不虛傳。
蘇格蘭所處的地理環境,高地多山、貧瘠寒冷,曾經惡劣的大自然並沒有賜給人們足夠的食物,好不容易獵到一隻野獸,鮮肉有限,何不把內臟也吃掉呢?如果再混上穀物,並附近以佐料,灌進羊胃裡烹煮,實在是不能浪費掉的好菜。相傳14世紀的一位皇室御廚創造了哈吉斯,之所以風行,是和蘇格蘭的一位詩人有著相當深的淵源,他就是誕生於1759年的羅伯特·彭斯。
多數國人可能不知道他,但那首被廣泛傳唱的《友誼地久天長》的歌詞就是出自彭斯之手,「為了往昔的時光,老朋友,為了往昔的時光,再幹一杯友情的酒,為了往昔的時光」。他的詩充滿了自由的思想與浪漫,當地人喜愛彭斯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1月25日是彭斯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成了蘇格蘭自發的節日,世界各地但凡有蘇格蘭人的地方,都會慶祝「彭斯之夜」,晚宴絕對不可缺少的菜餚就是哈吉斯。
蘇格蘭西南部鄧弗裡斯(Dumfries)有家始建於1610年的格洛布旅館(GlobeInn),放浪不羈的彭斯生前經常參加這裡的男人狂歡酒會,大家聚在一起酗酒暴食,饒舌嬉鬧,慶祝擺脫老婆的約束。1819年,格洛布旅館舉辦了「彭斯晚宴」,之後這個活動變成了一年一度的傳統。彭斯喜歡的座位至今仍保留著,他用金剛石刻在臥室窗戶上的作品也依舊清晰可見。
200多年過去了,每年的彭斯之夜,蘇格蘭人自己發地紀念這位死於清貧的青年詩人。悠揚的風笛聲中,哈吉斯被盛在銀器中隆重端出,人們以蘇格蘭口音朗誦彭斯的詩《致哈吉斯》,然後一起暢飲威士忌。當哈吉斯被切開的時候,現場的蘇格蘭人禁不住會在詩句中潸然淚下。愛丁堡的皇哩大街上有羅伯特·彭斯的雕像。
對於哈吉斯,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不喜歡哈吉斯的蘇格蘭人,一年可能只在彭斯之夜吃上一次。2005年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蘇格蘭舉行,面對歡迎晚宴上的哈吉斯,法國總統席哈克和美國總統布希都表示沒什麼興趣。英國政府更將哈吉斯列為幼兒園慎用食物,還曾引發過一場關於哈吉斯是不是健康食品的辯論,最終因為不利於幼兒消化而被列入一周最多只能吃一次的食物。
為了照顧少數族裔,英國有為印度裔生產的咖喱味兒的哈吉斯,還有為素食者生產的用豆子和蔬菜模擬羊內臟的哈吉斯。有些現代新派廚師更有創意,在餡料中混入羊肉或鹿肉,或在雞腿中塞入哈吉斯餡,澆入威士忌再放進烤箱烤,味道也是十分鮮美。
超市裡賣罐裝的哈吉斯,用烤箱燒烤或者開水煮上幾分鐘,即可食用。來自美食大國的我,對西方的牛排、羊腿一類等食物沒了什麼特殊的期待,倒是哈吉斯,讓我如獲至寶。如果非要用一種味道來形容蘇格蘭,我想非哈吉斯莫屬吧。
寒江:撰稿人,旅遊達人,千萬級流量的自媒體人,著有旅行圖文集《想和你去吹吹風》。
【長按二維碼圖片,即可關注中華網】
更多信息,猛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