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甜美的是愛情,最苦澀的也是愛情。 ——菲·貝利
愛情,是兩個人的相識,相遇,相知到相愛,是兩顆跳動的心的碰撞。在概率學上,我們一生會遇見無數人,據說兩個人相愛的概率只有0.000049,這也表示了,遇見一個合適的人是多麼不容易。愛情,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現象。幾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麗的故事和最動人的傳說都是與愛情有關的。
自古以來,描述愛情的詩句數不勝數:《白頭吟》中一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道出了作者卓文君對於愛情的高尚態度;「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的《卜算子》讓我們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描繪了熱戀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獨鍾,專一執著,雖然衣帶漸寬、面容憔悴,也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謂道出對情感的真摯,痴情;而現代張愛玲關於愛情的描述也總是那麼令人動容,其散文《愛》中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流傳至今: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正巧趕上了,那也沒有什麼別的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愛情有時也令人變得卑微,張愛玲曾在胡蘭成送她的照片後面寫了一句話:見了他,她愛的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孤傲冷清的才女也躲不過愛情的吸引。
總體來說,什麼是愛情呢?
文學上說,愛情就像一場修行,有些人一兩場就修成了正果,而有些人卻屢戰屢敗,憤世嫉俗;生物學上說,喜歡一個人時,和ta在一起,能讓我們的大腦中產生足夠多的PEA(最基本的一種愛情物質稱「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簡稱PEA),此時愛情就產生了;心理學上說,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角度談談那些關於愛情的理論
愛情態度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魯賓(Zick Rubin)曾在1970年代給出一個關於愛的定義。他指出,愛情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度,它是各種人際關係中最深層次的情感維繫,不僅包含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而且還包括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的願望等複雜的因素。 魯賓在對大學生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愛的三大主題,即依戀、(2關心和信任及自我展露。
Rubin是第一個通過客觀的心理量表來測量愛的研究者。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的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每個量表包括13項。在他初期的研究中,愛情量表和喜歡量表只是中等程度的相關(女性r=0.39,男性r=0.60)。 Rubin認為愛包括以下三個特徵:接納,依賴(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提供幫助(p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吸收(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喜歡也包括三個成分:讚許的評價(Favorable evaluation);尊敬(Respect);相似的感覺(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他對愛的二分法的觀點對以後愛情分類的研究有很大影響。
愛情的六種形態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友誼之愛(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慾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並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遊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遊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愛情三角論美國耶魯大學的斯騰伯格教授(Sternberg,1988)提出了愛情三元論,這也是目前最為大家所熟悉的理論,他指出一份穩定的愛情需要具備三個要素:激情、承諾、親密。
激情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外表的和內在的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
親密指的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
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激情、親密和承諾共同構成了愛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正如三點確立一個平面,缺少任何一個點,這個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具備三個要素也並不意味著愛情就成為現實,愛情需要更多的努力來調節這三者的關係。
另外還有,社會學家約翰-艾倫-李(Lee,1988)、心裡學家亨德裡克等人(Hendrick&Hendrick,1993,2003)也提出了愛情的三種基本形式——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nds),以及友誼之愛(storge)——它們就像三原色一樣,組成不同種類的次級愛情形勢(secondary love styles)。
成人的愛情依戀理論該理論將愛情關係視為一種依戀過程。即與伴侶建立愛情聯結的過程,就如嬰兒在年幼時期與雙親建立依戀情感聯結的過程一般。
四種成人依戀類型
(1)安全型:自己值得愛,別人也值得愛和關注
(2)專注型:自己不值得愛,沒有價值,但他人是可接受的。這種個體總是努力贏得他人的接納,並以此支持消極的自我表象。
(3)恐懼型: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這類人因為害怕他人的拒絕而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繫。
(4)冷漠型:對自己的看法相對積極,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但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這類人會避免與他人聯繫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
從心理學上說,一段感情是有哪幾個階段呢?
克裡斯多夫·孟(「知見山領袖訓練學苑」教學部主任,世界知名知見領袖訓練師、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在他的書《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中發表了自己的想法
親密關係的四個階段:
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
月暈階段:
親密關係第一階段,兩個人一開始是相互吸引,然後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月暈階段我們在心中描繪出理想伴侶的形象,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個特殊的人身上,期待自己的需求會在那個人身上獲得滿足。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滿足你的所有需求,填補你從小以來匱乏的,現實中符合條件的理想伴侶少之又少,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進行改造,而且堅信只要改變一點點,這個候選人就能被塑造成理想伴侶。從此我們對伴侶就有了期待,越期待越在乎,越在乎越期待,期待越高,問題越多。
親密關係第二階段——幻滅。
不管是快樂還是憤怒悲傷,都不是外界給的,它是來自我們內心的。當月暈階段過去,兩個人更頻繁更深入的接觸後,各種缺點凸顯,優點還在只是看不見,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其實事實是:並不是對方說的話做的事讓你不滿,而只是他說話做事的方式觸碰到你潛在的痛處,讓你舊傷復發。
表面上看,我們爭吵的原因是伴侶不愛衛生、又沒有洗碗、亂花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事情後面聯繫著我們的舊痛。我們沉睡多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對方沒有實現我們對TA的期待。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和互相指責。雙方都在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制自己過去的創傷,雙方寧願由此引發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痛苦要簡單得多。
時間長了,感情破裂,會產生痛苦,為了把自己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們必須遠離造成痛苦的人和事。於是,兩個人漸行漸遠。
親密關係的精神生命是第三階段——內省階段開始的。
在內省階段,我們終於開始了解親密關係的真諦,愛他就要愛他的全部,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你終於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的內心並發覺所有親密關係問題的源頭,但是說起來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太難了。
啟示階段:擁抱我所愛,然後就會看見陽光,在啟示階段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啟示階段不是親密關係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以後的生活中可能還會重溫親密關係的前幾個階段,但也不必害怕,它只是為了讓你在問題出現與解決中更了解自己和對方,也使你們的關係更加圓滿。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對伴侶不滿,往往是兩方面的原因:一、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在伴侶身上,愛上的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自己在遇到對方之前就幻想出來的人,或者是對方在戀愛初期假裝出來的樣子;二、沒有感受到歸屬感或者被重視的感覺,簡單來說,沒有感受到對方的愛,這種感覺一定在成長過程中有跡可循,小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習慣、信念和性格。在對伴侶不滿後,我們會有四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行為、自我放逐。
關於愛情的心理學理論不少,還有一些這方面的效應,不妨也一起了解一下。
吊橋效應——驚嚇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人誤以為是愛情
當一個人提心弔膽的走過吊橋的一瞬間,抬頭發現了一個異性,這是最容易產生感情的情形,因為吊橋上提心弔膽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被人誤以為是看見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
契可尼效應——初戀最難忘原因是?
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試驗,發現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對一個人一見鍾情只需要1/5秒
2010年發表在性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當你看見一個你鍾情的人,大腦內產生欣快感的化學反應立刻開始,這個過程只需要1/5秒。而大腦掃描結果顯示,當一個人感覺愛意時,大腦內有12個區域開始活動。當你看著或者只是想著你愛的那個人,這些區域開始分泌一群神經傳導因子,遍布大腦,包括多巴胺,血管緊張素,腎上腺素,催產素等等。這些反應跟你接受一小劑古柯鹼注射的大腦反應一樣。愛情真的是毒藥啊。
夫妻真的會越長越像
1987年的一個大型研究發現,夫妻相處25年之後,臉會越來越像。他們讓110名參與者看新婚夫婦的照片,然後看25年後的照片,判斷臉部相似度。這個研究排除一切可能的幹擾因素,比如只讓看臉,遮住頭髮身體。結果發現生活了25年後的夫妻臉部的確越來越像。可能的原因是相同的飲食結構,居住環境,性格融合接近,加上長期相處產生的移情效果。
愛情是一種特殊的大腦活動
通過核磁共振技術對戀愛中的大腦的檢測,發現戀愛中的大腦主要有三部分較為活躍:其一是腹側背蓋區,它是大腦獎勵系統的一部分,關乎於欲求,動機,專注與渴望(當古柯鹼癮發作時該部分也會變得活躍);其二是大腦中負責計算得失的區域;其三是一種與深度依戀有關的大腦活動。
如何維持愛情
了解了這麼多關於愛情的心理學知識,大家有沒有收穫呢?最後,我們了解了愛情,但是最終還是要學會如何去維持我們的感情,最終和我們愛的人一直堅定的走下去,度過愛情的每個階段,最後修成正果。
來看看心理學家有什麼辦法讓我們更好地維持愛情吧
大衛.斯杜普在他和妻子共同寫的書《親密關係心理學》中,在情商的基礎上總結了親密關係的SMART法則,教大家如何在愛情中變得更聰明(smart)。
Smart由五個首字母的縮寫組成。
S(self-awareness)代表情緒的自我意識,第一種技能就是識別情緒。
當你意識到自己處於某種情緒的時候,需要把這種情緒描繪出來。最簡單的對應解決方案,是把所有表達情緒的詞語都寫在一張紙上,儘可能多地查到它們、熟悉它們,光是這樣做都能提高表達情緒的能力。
M(managing)代表情緒的自我管控,第二種技能是控制情緒。
當你學會識別情緒,就可以學習管控強烈的情緒了。
A(Accountability)代表責任心,第三種技能是建立責任心。
R(Reading)代表解讀情緒,第四種技能是發展共情力。
不僅要識別對方的情緒,還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
T(Together)代表共同經歷,第五種技能是創建情感舒適區。
因為已經充分了解彼此的情緒,情緒就不會再困擾你們、讓人感到恐懼或者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反而可以在自由表達情緒中感到輕鬆。
最後小編也說說自己的感想。小編覺得,在愛情裡,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肯定自己,在愛情裡我們首先是平等的,不是一味卑微的討好,而是一起給予對方更好的,和對方一起共同成長。
一段好的感情不能缺乏情感交流,我們要學會找個時間,坐下來,好好談談心,聊聊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是工作上,生活上,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只有溝通才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彼此,拉近彼此心裡的距離。
平時,在工作之餘的空閒時間,我們可以和心愛的ta出去逛一下,看看風景,出去旅遊,大自然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釋放,讓我們變得寧靜快樂。
信任對方,給彼此留有空間,而不是想盡辦法控制ta,切勿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對方身上,因為這樣一來,兩者之間的付出就不平等,出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你可以利用這自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充實自己。
互相體諒,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不是一味的「我覺得」,「我想」。
在一起的時間久了也不要忘記為對方製造不經意的小驚喜,某個特殊節日,紀念日都可以讓彼此感情升溫。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若是真的愛ta,想和ta走下去,那麼不妨多看看ta的優點吧,誰都有缺點,愛一個人就應該接受ta的全部。
說了那麼多,其實,如何維持愛情,關鍵在於自己對於對方的感情,有了感情,我們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排除萬難,和對方一起往前走,一切的障礙都是可以跨越,只要用心,愛情都可以維持的很好。
最後,祝大家祝福,祝我的讀者感情都可以一路長長久久,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