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2020-12-12 騰訊網

最初會注意到趙元任這位民國大師,是因為他和夫人楊步偉的愛情故事。

他們結婚的時候,楊步偉下廚做了四樣菜,請了兩位朋友作為見證人,為了合法化,又花了四毛錢貼了印花稅。

整個婚禮簡陋得不可思議,第二天還上了報紙的頭條。

婚後,原本風風火火的女強人楊步偉,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一心一意地照顧丈夫和家庭。

而趙元任也沒有辜負楊步偉的犧牲,兩人攜手走過60多年的歲月。

民國多少才子佳人,原是最親密的愛人,最後卻成了陌生人,甚至仇人,例如鬱達夫和王映霞、徐悲鴻和蔣碧薇、蕭軍和蕭紅等等。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兩人能夠白頭偕老真的是不容易。

因為他們的愛情,我才注意到趙元任,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位民國大師實在是了不起。

眾所周知,趙元任是「現代語言學之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出國留學時選擇的方向是理科。

他在康奈大學時,物理、數學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數學,幾乎每次都是滿分。

後來他又進入哈佛大學,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他任教於清華大學,教授的課程包括了物理、數學、普通語言學、西洋音樂欣賞等等

由他譜曲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當時的流行音樂,曾紅遍全國。

而他最為後世矚目的是他的語言天賦,他會講三十多種漢語方言,當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時,就是他全程陪同翻譯。

幾乎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學習一種方言,現學現賣,足見他的語言天賦有多高。

雖然他在數學、物理、哲學、音樂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但最後卻選擇了語言學作為終身的學術事業。

曾經很多人好奇這一點,而他給出的答案竟然是「好玩兒」。

玩著玩著,就成了「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大概也只有趙元任吧。

他曾經因為好玩,寫過一篇奇文,全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一口氣讀完的都是神人。

這篇文章就是《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很多人看到這篇文章都暈了,這是啥玩意兒?

其實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施姓男子吃獅子的故事。

這名男子在市場上看到十頭獅子,用自己石頭製作的弓箭殺死了這十頭獅子,然後把它們帶回自己的石屋中。

在食用的時候,才發現這不是十頭真正獅屍,而是用石頭做的。

要說這篇文章也沒什麼特別含義,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從頭到尾就一個發音shi。

如此神奇的文章,讓很多人看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

也因為這個原因,多數人認為他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反對「漢字拼音化」。

但事實其實恰好相反。

所謂「漢字拼音化」就是廢除漢字,以拉丁字母代替,當時很多學者都支持這一做法,包括趙元任本人其實也是「漢字拼音化」的支持者。

他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反證自己的觀點,卻誤打誤撞,以致產生了誤會。

但不管他創作的初衷是什麼,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了獨屬於漢字的魅力。

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讀完感覺舌頭都打結了。

-END-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要知道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漢字的形態經歷了多次的改變和進化,如果現在讓你去閱讀一篇甲骨文,那估計就真的是像看無字天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們現在從小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拼音開始入手,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讀音才能開始慢慢的拓展詞彙量。但是在我們的民國時期,在那個時候拼音的概念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人們使用拼音的機會也並不多。
  • 一篇曠古奇文,全文96個字同一個讀音,漢語言真的是博大精深
    我國的漢語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相同的字如果讀音不一樣,也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字之間,也存在很多相同的讀音,如果不細細分辨,還真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意思。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而漢字以及漢語也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是一個逐漸規範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如女帝武則天時期,有一個酷吏侯思止雖然讀書少,但也靠著高密在武則天身邊站穩了跟腳。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
  • 他寫一篇96字奇文,全文都是一個讀音,網友:能讀順的人都是天才
    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被多個國家使用,直到現在日本都離不開漢字。而漢字同時也是最神奇的文字,一個字有多個多音,同一個讀音也有許多不同的字。 在民國就有一位奇人,寫了一篇非常特別的文字。整篇文章96個字,卻都是同一個讀音,因此被後世傳頌。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導語中國5000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永留存,就是因為文化的一代代傳承,漢字就是通過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從倉頡造字的民間傳說開始,漢字就在不斷使用著所有的圖騰和語言,去書寫著一份文明的存在。胡愈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計劃的最早發起人,也是拉丁化寫作的創始人。僅僅通過這一件事就能讓全中國人民都銘記他。"各路文人觀點不一起初,魯迅也支持新的拉丁文字。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讀音一致,網友:能讀懂都是天才
    「結繩記事」這個詞不少人都聽過,因為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文字,但人們又想把生活裡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於是人們「結繩記事」,比如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中國文字是歷史較長,廣深,4000年多前倉頡氏「書契開始製作,代籤訂了繩子連接」和被從漢字出生的,但歷史學家們倉頡氏製造了字的只不過是神話傳說認為,漢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是無法否定的今天的「神」級的文章,全文94字(後擴張到103字,題目的7字110字)完全一致的讀法,儘管我們沒有閱讀的影響,中國的漢字和漢字的發音的不可思議的體現者又名施氏食獅史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用2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相同
    在民國時期,專家曾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用兩篇奇文諷刺,全文讀音相同!那這個人是誰呢?很多人都知道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民國時期,國內的發展滯後,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以及漢字的複雜程度,讓當時的很多專家和學者,幾度提出廢除漢字。與外國的字母組合相比,漢字的字形結構複雜,並不利於推廣和教育。如此激進的做法,一度引發了很多讀書人的反對與抗議。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曠古奇文清朝統治推翻之後,許多文人提出了「文化改革」的口號,進而提出「文字革命」。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精英接受了西方思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他們極力推動廢除漢字。趙元任就是在這樣危急的背景下,作下了這樣一篇「曠古奇文」——《施氏食獅史》。
  • 學者提出廢除漢字,此人不服寫下千古奇文,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任何一種事物的誕生,必然會經過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即便不在當時誕生,也會在以後的某個時間裡,一個恰當的時候,發生一場大變革。而革命或許順利,或許成功,一切都是未知的,大多數人以為,革命就會成功,就是正確的道路,其實不然,革命也會失敗,而革命有時候也是錯誤的。中國的漢字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從某一程度來說,中國的漢字也代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漢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文字,它讓許多人都抓耳撓腮,這其中有著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他是漢字的創造者。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進入了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
  • 民國有專家提議廢漢字,才子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對於專家的這個提議,有一個人為此寫兩篇奇文進行反駁,更加奇葩的是,這兩篇文章全文讀音是一樣的,說到這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別慌後面就會講到這兩篇文章的內容了。2.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推崇中國文字拉丁化的標準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為了能夠讓國家越來越強大,很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作出了偉大的嘗試,這當中自然也包括漢字領域。我們現如今所學的漢字是經過簡化的,相比較於民國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今日我們要介紹的這篇,則是極為有意思的——整篇文章78個字,但是這78個字的讀音,卻都是一致的,能完整的讀過去,便已經是強大了。這篇文章便是《季姬擊雞記》。相信有些朋友在讀標題的時候,就已經敗下陣來了吧。現在,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全文的魅力: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替代,他寫兩篇奇文反駁,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傳承了幾千年,文明和歷史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促使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載體就是文字。從最初的的甲骨文、象形文字、篆書到近現代的繁體字、簡化字,無一不體現著華夏文明的智慧。但是在近代,卻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替代,幾千年的文化,自然會有人反對,有個人寫了兩篇神奇的文章來反駁專家,全文都是一個讀音。民國時期,大量的西方思想湧入國內,對中國的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中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也讓社會各界的人士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而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施氏食獅史》了,其全文連標題在內,一共96個字,全部為統一讀音,卻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其內容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正因為這位文人,漢字才能得以保存下來,成為我們應用最廣泛的文字。當時正處於民國初期,周圍的局勢也是動蕩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