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2020-12-07 歷史潮河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書《江蘇新字母》中將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俗語(方言)」和「普通話」,朱文熊還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這篇奇文屬於「文言文」,但即使是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看懂全文的一些意思,不過去聽,就算是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是聽不懂。

同音文《施氏食獅史》說明了語音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而趙元任創作此文是反面證明了漢字拼音化的可能性,意思是字音和字形是獨立的,既然如此,使用的國語羅馬字(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似乎更好些。

漢字拉丁化便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拼音化的漢字直接還原了口語面貌,讓人能聽懂就能看懂。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文字革命」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不少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不過在一些現代學者的理解中,《施氏食獅史》一文很好地反駁了「廢除漢字」的荒謬。

造成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因為1933年推廣的拉丁化新文字並不標註聲調,如漢語「把新文字念會以後」,拉丁新文字是「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拉丁新文字雖然簡便,但會造成不少的誤解,而用現今理解的目光去看待當年的「廢除漢字運動」,無疑是感到荒謬,認為讀書人竟想著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捨棄,但如果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反過來看現代人寫得方方正正的字體,也會感到難以置信。

不管怎樣,漢字最終是保留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後則頒布了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即漢語拼音,作為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也是國際普通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

現今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倒也成為了不少學子在考普通話前的必讀之物,只要能讀順,意味著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相關焦點

  • 他寫一篇奇文,全文96字都是一個音,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從古至今文言文至白話文的演變,讓無數想要學習漢字的外國人望而卻步。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美譽的趙元任先生就曾經用同音的不同字寫過一篇文言文,通篇都是以一個音構成,讓人讀來大感神奇。
  • 他寫一篇96字奇文,全文都是一個讀音,網友:能讀順的人都是天才
    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被多個國家使用,直到現在日本都離不開漢字。而漢字同時也是最神奇的文字,一個字有多個多音,同一個讀音也有許多不同的字。 在民國就有一位奇人,寫了一篇非常特別的文字。整篇文章96個字,卻都是同一個讀音,因此被後世傳頌。
  • 一篇曠古奇文,全文96個字同一個讀音,漢語言真的是博大精深
    我國的漢語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相同的字如果讀音不一樣,也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字之間,也存在很多相同的讀音,如果不細細分辨,還真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意思。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要知道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漢字的形態經歷了多次的改變和進化,如果現在讓你去閱讀一篇甲骨文,那估計就真的是像看無字天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們現在從小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拼音開始入手,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讀音才能開始慢慢的拓展詞彙量。但是在我們的民國時期,在那個時候拼音的概念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人們使用拼音的機會也並不多。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漢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文字,它讓許多人都抓耳撓腮,這其中有著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曠古奇文清朝統治推翻之後,許多文人提出了「文化改革」的口號,進而提出「文字革命」。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精英接受了西方思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他們極力推動廢除漢字。趙元任就是在這樣危急的背景下,作下了這樣一篇「曠古奇文」——《施氏食獅史》。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並且,從漢字中又衍生出例如西夏文以及契丹文等等文字。並且,不僅僅是中國,數千年來,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也都曾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漢字的影響,可以說,漢字底蘊之深厚,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 當時來參加大會的人基本都是北方人,使得大會通過的漢字改革方案並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大會上還出現了偏激觀點,廢除現有漢字。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古印度的「印度」之名雖然還在,但經歷了雅利安人、蒙古人和英國人長達幾千年的奴役與改造,當今的印度,已經沒有人能認出屬於古印度時期的文字和語系了。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眾所周知,趙元任是「現代語言學之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出國留學時選擇的方向是理科。 他在康奈大學時,物理、數學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數學,幾乎每次都是滿分。 後來他又進入哈佛大學,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字難度過高,一些專家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漢語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而文言文更是最難學的語言中,最難學的「語言」,相信許多人在上學時期,都有過被文言文為難的痛苦。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其實各個地區的人在當官前都要學習官話。在周、秦、漢時期,朝廷使用的漢語稱「雅言」,南北朝時期稱「正音」,「官話」一稱出現在明清時期,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1930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
  • 學者提出廢除漢字,此人不服寫下千古奇文,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革命或許順利,或許成功,一切都是未知的,大多數人以為,革命就會成功,就是正確的道路,其實不然,革命也會失敗,而革命有時候也是錯誤的。中國的漢字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從某一程度來說,中國的漢字也代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漢字發展到今天,每個字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簡體字,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