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

2020-12-13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1930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

當時來參加大會的人基本都是北方人,使得大會通過的漢字改革方案並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大會上還出現了偏激觀點,廢除現有漢字。《一個革命知識分子的模範》是胡愈之撰寫,他在文章提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化方案的最早創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開山老祖。單就這—件事,就教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掉他。」

魯迅先生起初也支持拉丁化新文字,他說:「這回的(拉丁化)新文字卻簡易得遠了,又是根據於現實生活的,容易學,有用,可以用這對大家說話,明白道理,學得技藝,這才是勞苦大眾自己的東西,首先的唯一活路。」

然而,將漢字拼音字母化,遭到了「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反對。趙元任是公認的曠世奇才,他教過物理學、數學、哲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語言、漢語語法、理論語言學、邏輯學等課程,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趙元任精通無數語言,通曉英、德、法、日、古希臘、拉丁、俄等多國外語,甚至全國各地方言都能說得非常地道。

趙元任得知漢語可能進行拉丁文拼音改革後,他強烈反對,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反對。這篇文章連標題在一起共96個字,可全文只有一個讀音。全文是這樣的:「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文章標題是《施氏食獅史》,全部讀音都是「shi」。儘管讀音一樣,可表現了不同的意思,這可能是漢字的精妙之所在。趙元任以此想表達一件事,如果用字母拼音來表達漢字,那漢字的優美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很不利。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瞿秋白以及魯迅等人,都曾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非常值得倡議的。於是,在這一大批專家學者們的推動之下,在1931年之時出現了「中國文字拉丁化」標準,就直接繞過了漢字,原本為文盲的老百姓們,只要認識有幾十個拉丁字母,並學會拼寫的話,就能夠加以使用了,而這其實就是開始了廢除漢字的進程!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它的來歷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的中國學者不斷致力於發掘漢字起源的魅力,希望使用漢字寫出宇宙所讚美的詩篇。漢字具有書寫優美、辨識度高、易懂且具有關聯性、形象直觀達意、可傳遞的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會閱讀上較拼音文字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得以快速強大起來的自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1930年,瞿秋白在魯迅、矛盾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支持下,創作了大量呼籲「漢字拉丁化」的文章。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漢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文字,它讓許多人都抓耳撓腮,這其中有著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那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多國列強侵略中國,而許多有志氣的人們開始抵抗,而文字是否要學習西方的英文一樣,還是堅持使用漢字,而不是去採用拼音,這讓許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漢字與拼音之爭,是他曾以96個字力挽狂瀾,最終保住漢字的嗎?
    趙元任好吧,原來不止文章的題目繞口,連文章的內容也如此繞口,全文從題目到內容,全部都是用「shi」發音的漢字組合而成的,一共96個字,然而這並不是該文章的唯一特點,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該文章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個施姓人喜歡吃獅子,但卻差點吃了石頭做的獅子,故事很簡單,甚至很牽強,但這並不妨礙趙元任對外發表創作此文章的真實意圖。那麼,事情講到這裡,謠言就要開始四起了,在我還沒有解釋趙元任為何會寫這麼一篇「奇文」的時候,很多人會聯想到什麼呢?聯想到民國時期的漢字與拼音之爭。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相信對於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作為世界上,歷史現存最悠久的一門文字語言,這漢字的獨特之處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明白的,畢竟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演進,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已經是最簡化版的漢字了。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對要求廢除方塊漢字,以拉丁字母改良中國文字的訴求更為激進,這從魯迅先生留下的的一些文集中就可以看出。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他是漢字的創造者。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進入了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
  • 民國有專家提議廢漢字,才子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有很多人覺得在現如今社會當中,根本就不會應用到文言文,有一些漢字我們在平時交際當中也完全不會去涉及,所以曾經有專家曾提出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對於專家的這個提議,有一個人為此寫兩篇奇文進行反駁,更加奇葩的是,這兩篇文章全文讀音是一樣的,說到這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別慌後面就會講到這兩篇文章的內容了。
  • 他寫一篇奇文,全文96字都是一個音,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從古至今文言文至白話文的演變,讓無數想要學習漢字的外國人望而卻步。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美譽的趙元任先生就曾經用同音的不同字寫過一篇文言文,通篇都是以一個音構成,讓人讀來大感神奇。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