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拼音之爭,是他曾以96個字力挽狂瀾,最終保住漢字的嗎?

2020-12-13 故史輕言

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名叫趙元任的人曾在美國寫下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施氏食獅史》,乍一看題目沒什麼特別,但讀起來確實繞口,至於該文章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

好吧,原來不止文章的題目繞口,連文章的內容也如此繞口,全文從題目到內容,全部都是用「shi」發音的漢字組合而成的,一共96個字,然而這並不是該文章的唯一特點,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即便是96個「shi」發音的漢字組成,其文章的意思也非常的清晰明朗,而非強行組合而成。

該文章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個施姓人喜歡吃獅子,但卻差點吃了石頭做的獅子,故事很簡單,甚至很牽強,但這並不妨礙趙元任對外發表創作此文章的真實意圖。

那麼,事情講到這裡,謠言就要開始四起了,在我還沒有解釋趙元任為何會寫這麼一篇「奇文」的時候,很多人會聯想到什麼呢?聯想到民國時期的漢字與拼音之爭。

漢字與拼音之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有一點必須要明確,那就是兩者之間的競爭並非是誰取代誰,而是誰佔據一個主導地位。

魯迅

其實包括魯迅、錢玄同等一批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在內的眾多文人學者們,在當時都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說過:「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意思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事實上,當時持有這種論點的人有很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當時文學界的佼佼者,可能今天很多人對這些人持這種觀點非常難理解,從文化情感來看,這並不難理解,但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當時的漢字還是以繁體字為準,書寫非常的不方便,而且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又出奇的高,加之當時中國積弱已久,以魯迅等為代表的文人雖有報國之心,卻遲遲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內心的陰鬱積壓已久,思來想去除了快速掃盲,學習西方先進科學之外似乎已無路可走。

而「漢字拼音化」是他們所能想到的達到快速掃盲這一目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所以,當今天有些人肆意抨擊這些愛國文人的時候,又哪裡會對他們當時的苦悶心理感同身受?

那麼在了解了這一背景前提下,我們再看趙元任創作《施氏食獅史》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一種觀點便是,趙元任在漢字與拼音之爭的關鍵時刻,以96字的《施氏食獅史》告訴所有人,漢字的博大精深是拼音所不能取代的。

這種觀點乍一看,挺有道理,但如果結合趙元任本身的觀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去深入分析的話會發現,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趙元任

首先,趙元任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這是重點,所以上面這個觀點必然是錯的,因為趙元任曾在1928年就研究推行過《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其次,趙元任是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那麼當白話文及普通話在全國被逐漸推廣開來的時候,趙元任反其道而行之的寫下了這麼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式文章,這種行為似乎與他之前的觀點做法完全相反,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趙元任故意為之的。那麼趙元任為何這麼做呢?在50年代的一次大學演講中他曾隱晦的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有限的某種用文字的場合裡頭,是非用漢字不可。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學本身吶,當然不能不寫你所研究的文字。可是在多數……文字用處的場合,比方說是自然科學啊、工啊、農啊、商啊、軍事啊,這些用處上吶,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

到了這裡,事情就變得明朗了,原來趙元任當初寫《施氏食獅史》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使用拼音而發生意思混淆的事情幾乎只會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文言文《施氏食獅史》中,而文言文這種形式的文章及口語表述在經過新文化運動及白話文、普通話的普及後,就已經從主流中被抹除,平日很難用到。

所以說,趙元任用《施氏食獅史》是想反證普及拼音的可行性,而不是要否定使用拼音的可能性。

或許這一結論真的顛覆了很多人之前對趙元任及《施氏食獅史》的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才是趙元任當年創作《施氏食獅史》的真實意圖。

相關焦點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實際上,漢字的總體數量並沒有非常準確的記載,人們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超過十萬個,然而,如今的漢語使用者日常所使用的漢語不過只使用了幾千個漢字而已!僅是百分之一便讓人頭疼不已,漢字的深厚之底蘊不言而喻!然而,擁有如此底蘊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應該由衷的感到高興才對,為何卻曾有人提出過要將漢字廢除呢?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諸多的知識,文化故事等等都是經過漢字流傳下來的。漢字也是中國的獨特的一種文化景觀,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漢字的存在,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背景,記錄每一代人的故事,也讓這些一直流傳下去,亙古不滅。但是漢字也曾經差點消失在過去,也遭受過一次極為慘重的打擊。這件事如果成功,漢字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之中消失,再也難以看見。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差點絕跡的漢字!專家曾建議全國改學拉丁字母,三篇奇文力挽狂瀾
    如果失去漢字,那麼中華千年傳承的文化又該怎麼流傳百世?五千年上下求索、億萬人口口相傳才鑄就成當今漢字文化的繁榮。相比較於拉丁字母,漢字有其獨特的優美、深意,但這也導致其的學習難度極高。在世界教科文組織的認定中,中國漢字學習難度為「極難」。會說會寫中文的外國人,要遠遠少於會說英語的人。但在中國漢字的傳承中,曾差點就徹底絕跡。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我們想認識「天」這個漢字,就需要把「天」的形音義都掌握了,三個中間缺少了一個,就不能算做認識這個字。再來看一下漢語拼音。要想學會拼音,需要認識26個拼音字母以及四個聲調,同時還要會讀準聲母、韻母、聲調、雙字母等,最終能整體認讀音節。學會前面說的這些之後,看到拼音「tiān」之後,你就會讀了。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它的來歷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的中國學者不斷致力於發掘漢字起源的魅力,希望使用漢字寫出宇宙所讚美的詩篇。漢字具有書寫優美、辨識度高、易懂且具有關聯性、形象直觀達意、可傳遞的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無疑會閱讀上較拼音文字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中國得以快速強大起來的自然因素,漢語不失,華夏永存。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都是一個...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出現與發展,乃至成為中華民族幾年來共同書寫記事的工具,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得以文脈不斷,代代傳承至今的不竭動力。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歷來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大概還是倉頡造字說,當然,漢字這樣龐大而精巧的語言文字系統,必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謂「倉頡」,大概就是先民集體智慧的一種寄託。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有漢字拼音不一定是小學化
    ■聚焦「幼小銜接」筆者到幼兒園視導工作,經常看到、聽到這樣的情況:幼兒園環境裡只要出現漢字、拼音,就會有「小學化」的嫌疑。我不禁深思,幼兒如果對簡單文字、數字、拼音字母感興趣,在各種遊戲中快樂感知學習這些符號,難道不可以嗎?
  • 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傅斯年主張用拼音替代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成人聽寫團的正確率僅為8%,而現實生活中,一則「大學生手寫400字簡歷24個錯字」的新聞也讓不少人想到自己提筆忘字的尷尬經歷。數位化時代,人們長期使用鍵盤打字,很少有機會一筆一畫書寫中文,這些年來,「漢字危機」、全民患上「失寫症」的話題屢屢被提及,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 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讓孩子在最佳的記憶年齡(3-7歲)去掌握多數常用的漢字,就會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學習其它知識。用拼音識字,在孩子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字母轉化的過程,時間長了雖然感覺不出有時間的差距,可總會有個轉化的瞬間。現在教學中,當我們的學生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字是怎麼拼出來的,不是意識它的直接讀音。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分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後來就發展成這麼一套注音符號。這也是近代的事情了,那古代用啥,古代的漢語當然也有音韻學。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可是,如今的很多人卻不太了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過那麼一段歷史,有過一場幾乎全社會的精英和知識分子都紛紛參與的,轟轟烈烈的運動,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