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名叫趙元任的人曾在美國寫下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施氏食獅史》,乍一看題目沒什麼特別,但讀起來確實繞口,至於該文章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好吧,原來不止文章的題目繞口,連文章的內容也如此繞口,全文從題目到內容,全部都是用「shi」發音的漢字組合而成的,一共96個字,然而這並不是該文章的唯一特點,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即便是96個「shi」發音的漢字組成,其文章的意思也非常的清晰明朗,而非強行組合而成。
該文章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個施姓人喜歡吃獅子,但卻差點吃了石頭做的獅子,故事很簡單,甚至很牽強,但這並不妨礙趙元任對外發表創作此文章的真實意圖。
那麼,事情講到這裡,謠言就要開始四起了,在我還沒有解釋趙元任為何會寫這麼一篇「奇文」的時候,很多人會聯想到什麼呢?聯想到民國時期的漢字與拼音之爭。
漢字與拼音之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有一點必須要明確,那就是兩者之間的競爭並非是誰取代誰,而是誰佔據一個主導地位。
其實包括魯迅、錢玄同等一批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在內的眾多文人學者們,在當時都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說過:「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意思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事實上,當時持有這種論點的人有很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當時文學界的佼佼者,可能今天很多人對這些人持這種觀點非常難理解,從文化情感來看,這並不難理解,但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當時的漢字還是以繁體字為準,書寫非常的不方便,而且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又出奇的高,加之當時中國積弱已久,以魯迅等為代表的文人雖有報國之心,卻遲遲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內心的陰鬱積壓已久,思來想去除了快速掃盲,學習西方先進科學之外似乎已無路可走。
而「漢字拼音化」是他們所能想到的達到快速掃盲這一目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所以,當今天有些人肆意抨擊這些愛國文人的時候,又哪裡會對他們當時的苦悶心理感同身受?
那麼在了解了這一背景前提下,我們再看趙元任創作《施氏食獅史》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一種觀點便是,趙元任在漢字與拼音之爭的關鍵時刻,以96字的《施氏食獅史》告訴所有人,漢字的博大精深是拼音所不能取代的。
這種觀點乍一看,挺有道理,但如果結合趙元任本身的觀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去深入分析的話會發現,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首先,趙元任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這是重點,所以上面這個觀點必然是錯的,因為趙元任曾在1928年就研究推行過《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其次,趙元任是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那麼當白話文及普通話在全國被逐漸推廣開來的時候,趙元任反其道而行之的寫下了這麼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式文章,這種行為似乎與他之前的觀點做法完全相反,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趙元任故意為之的。那麼趙元任為何這麼做呢?在50年代的一次大學演講中他曾隱晦的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有限的某種用文字的場合裡頭,是非用漢字不可。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學本身吶,當然不能不寫你所研究的文字。可是在多數……文字用處的場合,比方說是自然科學啊、工啊、農啊、商啊、軍事啊,這些用處上吶,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
到了這裡,事情就變得明朗了,原來趙元任當初寫《施氏食獅史》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使用拼音而發生意思混淆的事情幾乎只會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文言文《施氏食獅史》中,而文言文這種形式的文章及口語表述在經過新文化運動及白話文、普通話的普及後,就已經從主流中被抹除,平日很難用到。
所以說,趙元任用《施氏食獅史》是想反證普及拼音的可行性,而不是要否定使用拼音的可能性。
或許這一結論真的顛覆了很多人之前對趙元任及《施氏食獅史》的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才是趙元任當年創作《施氏食獅史》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