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碧海迷蹤
佩裡琉島,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島的主島,這裡和陸戰一師戰鬥過的許多海島一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然而,當陸戰隊員們在1944年9月踏上這座島嶼時,註定要用鮮血和生命在此樹立一座戰爭十字架,以紀念這支精銳之師徵戰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
美軍登陸佩裡琉島的部隊乘坐LVT向海灘發起衝擊。佩裡島戰役大大超出了美軍預期,也讓美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 佩裡琉島是帛琉群島中的一個珊瑚島,原本是德國屬地,在一戰後被日本佔領,成為日本軍隊的重要基地和據點,苦心經營多年。1944年夏季,麥克阿瑟的大軍正沿著所羅門——紐幾內亞向菲律賓前進,不過在他重返菲律賓之前,必須首先攻克帛琉,解除日軍的側翼威脅,於是陸戰一師被派往那裡,還有陸軍第81步兵師,登陸總兵力約4萬餘人。在帛琉的各個島嶼中,美軍選中了面積不大,但擁有優良機場的佩萊利烏島作為登陸目標,打算利用機場掌握帛琉的制空權。美軍預計日軍的防禦兵力較弱,戰鬥可在數日內結束,但實際戰況大大超出預期。 日本人非常清楚帛琉的重要性,在1944年4月從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中調來精銳的第14師團防守帛琉,其中第2聯隊被部署在佩裡琉島,駐軍總計超過1萬人,由第2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指揮。日軍充分利用島上的複雜地形,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並採取縱深防禦戰法,節節抵抗,令陸戰一師流盡了鮮血。 |
本集主角當然是尤金·斯萊奇。在前四集中,他因為心臟有問題沒趕上戰爭的頭班車,在一番抗爭後總算進了陸戰隊,成了一名迫擊炮手,現在他終於被送上前線。另一位需要特別介紹的是日軍指揮官中川州男大佐。他在佩裡琉島的作戰中吸取了之前日軍島嶼作戰的經驗教訓,他充分利用地形構建複雜工事,讓陸戰一師傷亡異常慘重。 | |
| | 尤金·斯萊奇 | 美國海軍陸戰隊下士,大學教授和傳記作家。戰爭爆發時,他因為心臟有問題沒趕上戰爭的頭班車,後經過抗爭成為海軍陸戰隊一名迫擊炮手。斯萊奇隨部隊參加了佩裡琉島和衝繩戰役。戰後他被短期派駐到北平,1946年2月,他從海軍陸戰隊退役。[詳細] | | | | | 中川州男 | 日本陸軍大佐,第2聯隊聯隊長。他曾在侵華作戰中立下戰功,1943年他開始防守佩裡琉島。美軍開始登陸佩裡琉島後,他指揮部隊採取依託坑道工事,進行持久抵抗的戰術,與美軍展開血戰,給對手造成重大傷亡,直至11月24日,在最後的對美軍自殺衝鋒中戰死。[詳細] | | |
如果有人為陸戰一師錯過出名的塔拉瓦登陸戰而感到遺憾,那麼1944年9月登陸佩裡琉島的行動很可能會讓他後悔——此處戰鬥的艱難程度比之塔拉瓦有過之而無不及。 | |
《太平洋》劇照反映陸戰隊員剛剛登上灘頭就被日軍火力打得抬不起頭來,很多人甚至連一槍都沒開就掛掉了(上圖)。美軍登陸後急忙尋找掩護,他們背後為登陸時被摧毀的LVT(下圖)。 | 美軍的登陸計劃 佩裡琉島的形狀像是一個龍蝦鉗,兩條分支一條指向北部,一條指向東部。島嶼的中部是山區,山區的南部是目標機場;另外佩裡琉島的四周還圍了一圈暗礁。美軍預設了4個登陸場,分別是島東、島南、島西和島西北。但是島東美軍發現日軍的防守較為嚴密,島南日軍可能形成交叉火力,島西北過於狹窄不適合部隊展開,於是最終美軍選擇了島嶼西部作為登陸場,該登陸場被分為白1灘(陸戰1團3營),白2灘(陸戰1團2營,萊基的部隊),橙1灘(陸戰5團1營),橙2灘(陸戰5團3營,尤金的部隊),橙3灘(陸戰7團3營),每個陸戰團各留一個營作為團預備隊,陸戰7團2營作為師預備隊。美軍計劃20分鐘內讓5個先頭營4500人上岸,85分鐘內上岸8000人。 海灘上呻吟的美軍 在開展登陸時美軍的第一波是提供掩護火力的LVTA,其後是運輸登陸部隊的LVT。不少LVT在暗礁附近被日軍的遠程火力擊中,整個D日中約有26輛LVT被擊毀。在登陸中美軍在海灘附近遭遇的抵抗主要是來自縱深的日軍間接火力攻擊,5個營中遭遇最大難題的是白1灘的陸戰1團3營,他們的登陸場左邊有一個大型的日軍工事(美軍稱為「海角」),這個工事居然在海軍轟炸中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給整個登陸造成了極大困難。在佩裡琉的灘頭,陸戰隊員遭遇了自太平洋爆發以來除塔拉瓦之外最慘重的傷亡。 在灘頭站住腳跟後陸戰隊員開始向內陸推進,其中推進最迅速的是處於中央的陸戰5團,他們一路穿過穿過機場南部的灌木叢,幾乎直達島嶼的東海岸。他們的穿插成功地將島上的日軍分割成南北兩塊,使得處於其右側的陸戰7團能從容地將島南部的日軍肅清。[詳細] |
95式坦克的裝甲很薄,又是鉚接結構,遭到「謝爾曼」炮擊後車體正面大塊裝甲被炸飛,炮塔也被炸得脫離圈座,歪向一邊。 | 日軍針對這個陸戰五團形成的突出部,中川州男拿出了他的一個精銳大隊再加上第14師團戰車隊,在下午16:45發起了反擊,主攻位置是陸戰5團的左翼防線。主角尤金所在的部隊是陸戰5團3營,因此我們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只有少部分日軍在他們右側向其發起攻擊。美軍評價此次日軍攻擊不同於以往日軍的簡單突擊,而是更具有組織和計劃性,有部分日軍坦克直接從陸戰隊的防線中殺入衝進了海灘。美軍出現了一時的慌亂。 不過這時陸戰隊員操起手中的巴祖卡、12.7mm重機槍、 37mm反坦克炮、75mm自行炮、3輛M4A2坦克,在海軍艦炮和天上俯衝轟炸機的支援下萬彈齊發,兵力火力都佔劣勢的日軍,再厲害的步兵戰術這時也沒用,正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反擊的日軍喪失了大隊長以下60%的兵力和所有的坦克,留下了700多具屍體,撤退了。[詳細] |
劇中美軍躲避日軍的槍林彈雨,旁邊一塊牌子寫有「地雷原」(雷區),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事。 | 關於那個「地雷原」(雷區),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事。當時美軍登陸後其實就進入了日軍布置的雷場(尤其是陸戰5團的登陸區),但奇怪的是沒有幾枚地雷是爆炸的。後來經過分析,可能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日軍判斷美軍的主攻方向是島東地區,因此很多埋設在島西登陸場的地雷其實是匆忙安設,很多地雷的質量很差根本沒法引爆,甚至還有很多地雷連保險都沒打開,而那塊「地雷原」的牌子可能也是日軍虛張聲勢,指望美軍看到這些標記後改選島東做登陸場或者即使在這裡登陸了也不敢放手進攻。 二是美軍在先期的轟炸中引爆了該地區的不少地雷;三是登陸前一天晚上漲潮的海水帶來了大量泥沙,在原來的地雷埋設地又加蓋了一層,因此引爆能力能差。據說後來又下了場雨,雨水衝掉了不少泥沙,反而又暴露了不少地雷,結果讓美軍工兵輕易探雷成功。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這些安置在登陸場的地雷都引爆的話,那對美軍絕對是一場災難。在D日當天,陸戰1師總計傷亡1100多人,而傷亡最慘重的陸戰1團共傷亡約500人,達到該團總兵力的六分之一。但對陸戰1師來說,戰鬥才剛剛開始![詳細] |
在這一集中,鳥槍換炮的陸戰隊員們可是今非昔比了,除了前面介紹的那些武器,還有一些新成員也加入了部隊的裝備序列。如巴祖卡火箭筒、卡巴軍刀等。其實不少武器在前幾集中也出現過,只是鏡頭打多一晃而過,很難看清楚,在這一集中有了比較全面的展示。 | |
| | 六朝元老:M2HB重機槍 | M2HB重機槍算得上美國武器庫中的「六朝元老」。它先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服役壽命之長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由於性能優越,時至今日仍然是北約國家的標準重機槍。[詳細] | | | | 步兵剋星:M2 60毫米迫擊炮 | M2 60MM迫擊炮為美軍標準的排級支援武器,該炮結構簡單,射程遠,射速也能滿足步兵排的需要。緊急情況下,M2迫擊炮所使用的炮彈還能當成手榴彈使用,是日軍步兵的噩夢。 [詳細] | |
| | 小豆戰車升級:95式輕型坦克 | 95式輕型坦克從1934年開始在日軍中服役,是二戰日軍的主力坦克之一,戰鬥全重僅有7.4噸。車體和炮塔都為鉚接結構,裝甲最厚處僅12毫米,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 [詳細] | | | | 讓步兵和坦克肉搏:巴祖卡火箭 | 巴祖卡火箭筒是二戰中最成功的武器之一,它使步兵反坦克能力大大提高。巴祖卡火箭筒除了可以用來對付坦克裝甲車輛外,同時也能對付敵人的工事,使得步兵第一次有了應付堅固目標的能力。[詳細] | |
| | 在一塊小小的灘頭陣地上,陸戰隊員集結後準備繼續推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