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古長城:你守望著歷史 我守護著你

2021-01-09 央廣網

寧夏被長城圍著。

寧夏面積不大,但密集分布著多個朝代的長城,素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在歷史的縱軸上,自戰國時期開始,秦、漢、隋、明等各個朝代都曾在這裡就地取土,夯築長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無言的印記。

國家長城資源調查確認:寧夏境內長城遺蹟總長度為1500多千米,可見牆體約為1038千米,穿越寧夏19個縣(市、區)。從六盤山到賀蘭山的一條條長城遺蹟,其整體形狀緊隨地形地貌,將寧夏圍攏在臂彎中,像一部中國長城通史,一頭挑起大漠邊關的冷月,一頭連著華夏兒女的心房。

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首批83個「國字號」長城重要點段公布,其中有4段「蜿蜒」在寧夏。近日,記者走近這些長城歷史遺存,再次觸摸長城的生命,記錄城牆、歷史、考古、建築、軍事……還有生活在長城腳下的那些人和事。

長城記錄者: 用光影定格長城古韻之美

終於等到冬至,李鵬意識到,這是他與長城「邂逅」的最佳時機。

2020年12月21日凌晨5時,氣溫已至零下15攝氏度。從青銅峽市出發,沿著賀蘭山東麓山野驅車40餘公裡,便是明長城北岔口段。長城腳下,依然夜色沉沉,但李鵬是這座大山的「眼睛」,他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和每一條小道。

深吸一口氣,他沿著山脊開始攀登,想要跟上他的腳步並不容易,趕在太陽從地平線躍起拍攝長城,李鵬已等待了一年時間。半小時後,李鵬爬上山頂,架好設備,尋找到一處拍攝烽燧的最佳角度,靜待日出。漸漸地,北岔口開始「甦醒」,一輪紅日從長城烽燧的背後冉冉升起,拍攝下每年僅有的低角度陽光照亮長城的畫面,期盼已久的瞬間如期而至。

「每一次來長城看日出日落都像是一場邂逅,和喜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你會發現這裡的每一寸陽光,都顯得格外明亮而溫暖。」李鵬說。每次追光逐影,李鵬便會透過鏡頭與長城開啟隔空對話,凝望著眼前滄桑而又壯闊的美,他的思緒早已穿越到那個兵戈爭鳴、硝煙瀰漫的年代……

史料記載,明長城北岔口段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石砌和土築的長城牆體縱橫交錯,隨山勢走向而修築,氣勢宏偉,被譽為寧夏的「八達嶺」。北岔口夯土牆體以夾雜小礫石的黃沙土分段版築而成,其中有4公裡左右保存較為完整,殘存牆體總高10米,底寬7米,頂寬4米。垛牆殘高2.6米,該段明長城成為北方黃土夯築牆體構築的典範。除了這些,作為長城的配套設施—排水系統,北岔口長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被後人贊為「會呼吸的牆」,堪稱研究明長城重要的實體資料。

養在深閨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因地處荒原深處,位置極其偏僻,道路不暢,四圍荒無人煙,常人難以到達,這段長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沉寂無聞,直到一幅幅圖片進入公眾視野,才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李鵬說。

在擔任寧夏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之前,李鵬曾先後在青銅峽市文化館和文物管理所工作,對於北岔口長城,曾經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20年前,愛好攝影的他第一次來到北岔口,那一天他選擇了搭帳篷夜宿長城腳下。無邊無際的夜色在荒野之間讓人不寒而慄,可李鵬不怕,「夜間每每看到這裡的長城烽燧,總有一股莫名的安心」。因為對長城的熱愛,20多年來,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鵬先後組織推出了「長城記憶」「守望長城」「長城守望者的視界」等攝影作品展,他拍攝的《舞動的長城》《天地之間》等長城攝影作品在全國獲獎展出。

拍攝長城,需要等待的孤獨與堅持,更需要對夢想近乎於執著地追尋。20多年間,當這段巍峨與壯闊,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他卻用孜孜不倦的努力,記錄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古蹟。

上世紀30年代,一位名叫卡斯特的德國飛行員,在中國承擔歐亞航空公司銀川往返蘭州的航線任務,在飛躍寧夏上空的時候,他拍攝到了一幅長城的照片,照片說明為「寧夏西部」。

80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李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看到這幅照片時,他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由於常年行走在長城腳下,逐年累月李鵬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只要根據照片就能大概判斷長城的位置。他藉助衛星地圖,將圖片中的長城位置鎖定在青銅峽市北岔口以南20公裡的井溝範圍內。

「對於一位長城保護工作者而言,如果能精準地找到照片上這段長城的位置,對於長城寧夏段的研究將會產生積極影響。」李鵬說。於是,他想盡各種辦法,在同樣的角度,同樣的高度,同樣的地點,復拍一張同樣的照片。一個多月後,李鵬和攝影愛好者藉助小型飛行器共同完成了復拍。讓他欣慰的是,復拍的照片與卡斯特80年前的照片比對後,北岔口這段長城保護的依然非常完整。

記錄,始終站在起點。對李鵬來說,長城已經成為了他的情感寄託,動輒紮營在長城等待光影,抑或在零下20多攝氏度靜待雪後晴空……「保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不是文物工作者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喚起全社會的關注,我們希望下一個80年,當我們的子孫後代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影像裡的長城依然是『活』的,希望他們也能夠復拍一張保護更完整的長城。」李鵬說。

長城守望者: 讓厚重的文化符號永續傳承

從銀川市區出發,沿青銀高速一路向東,經過鹽池縣高沙窩鎮,長城一路相隨,遠處的烽火臺此起彼伏。

這裡是寧夏的東大門,自古就有「平固門戶,環慶襟喉」之稱。雄偉壯觀的萬裡長城,自西向東進入鹽池境內興武營便分成兩條:一條偏南擦縣城北門向東而去,稱之為頭道邊。另一條偏北,離縣城30餘裡,向東而去,稱之為二道邊。「橫貫縣境東西的『頭道邊』和『二道邊』在鹽池北部的高沙窩鎮境內形成了獨特景觀,猶如『人』字的一撇一捺。」鹽池縣博物館館長王生巖說。

在鹽池境內、南北兩道長城匯合點便是興武營。興武營是明朝軍隊駐守的城堡,清末,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定居於此,逐漸形成興武營自然村。在明代,長城被稱之為邊牆,邊牆「刻」在每個興武營人的記憶中,每個人都有一段與長城有關的專屬回憶。

來到興武營古城門口,一口古井見證這裡的歷史滄桑。不遠處,崎嶇的山路上,一輛越野摩託車向我們呼嘯而來。停下車後,66歲的潘生智矯健地下了摩託車。潘生智是土生土長的興武營村人,指著不遠處的一處山坡,他能準確地辨別出60年前老宅子的位置。

在潘生智眼裡,長城就如同「父親的肩膀」一樣,在毛烏素沙漠的邊緣,為他和姊妹們扛起一切。「我們就是在頭道邊上耍大的,小時候把鞋墊在屁股下面從高處向下滑沙。放羊也在長城周圍,幾個娃娃爬到烽火臺上,一邊耍著羊拐子一邊放著羊,站在烽火臺上視線特別好,能看到兩三公裡以外,羊根本跑不丟,一旦遇到風沙,長城就是天然的屏障,下雨了就躲在城牆洞洞裡。」潘生智說。

雖然風沙來襲時興武營的人們能稍顯從容,但畢竟不能置身事外。

變化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村民逐漸改變沿襲了上百年的放牧習慣,收羊入圈。同時,耐旱植物檸條得到大規模種植,第一批檸條種子就播撒在邊牆周圍。當時播種1畝檸條的成本近50元,政府補貼一半,村民自己承擔一部分。「在那個年代投入確實大,但我們都沒怨言,如果不主動改變,我們這裡遲早被風沙『吃掉』。」潘生智說。

人進沙退。興武營村村民硬是用檸條「擰」住了逐漸向長城侵蝕的沙丘,在沙地裡枝繁葉茂的檸條又為牲畜提供了食料。一簇簇檸條種出了興武營人的希望,經過30年的努力,興武營乃至鹽池的「含沙量」逐年下降。

1999年,鹽池縣開始陸續對古長城設置圍欄進行系統保護。如今興武營附近的頭道邊周圍更新了金屬隔離網,可近觀,不可踏入一步。近年來,鹽池縣出臺認領長城辦法,鼓勵熱愛長城的單位、企業、個人積極認領保護長城。目前雖然認領的長城只佔鹽池全部古長城的一小部分,但在王生巖看來,這項舉措依然能夠推動全社會形成熱愛長城和保護長城的濃厚氛圍。

如今,在邊牆上放羊、躲風避雨、滑沙已成為歷史。「這邊牆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僅僅是哪一代人的邊牆,我們一定要守護好,要讓子孫後代都能看到。」潘生智說。

除了三道明長城,鹽池境內還有一座在全國十分罕見的隋長城遺蹟,當年磚石高壘的城池,如今已經風化成了土堡,處處殘垣斷壁,或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頭道邊經過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歷經五百年風雨滄桑,昔日的深溝高壘有的已是殘垣斷壁,逶迤蜿延伸向遠方。但歷史的風雨終究掩蓋不了其雄姿,它永遠是人們心中的『鋼鐵長城』。」寧夏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岑國義說。

長城保護者: 絕不讓華夏瑰寶繼續哭泣

一輛摩託車,一雙膠皮鞋,一件工作服,步入花甲的賀文希是出名的「快腿」,巡查長城時健步如飛。

賀文希是同心縣下馬關鎮陳兒莊村村民,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長城保護員,負責看護同心縣境內近10公裡的明長城遺址。

2015年,在長城腳下生活了一輩子的賀文希,被同心文物管理所聘為長城保護員。儘管每月只有400元「長城保護員補助」,但6年間,賀文希依然樂此不疲。他的足跡遍布了這裡的每一座烽火臺,他一次次踏上山路,勸走放羊倌,趕跑偷磚賊,制止遊客亂刻亂畫,讓掉落的磚塊重新歸位,撿拾散落的垃圾……

考慮到賀文希家庭困難,同心縣文管所每月額外補助400元生活費,但對賀文希而言,微薄的收入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令他難過的是此前不少人保護長城的觀念淡薄。很多上山的人不理解,有人說老賀多管閒事,有人說他「腦子一根筋」,還有人揚言「你走著瞧」,但賀文希依然堅守著。在賀文希的身上有兩件「寶貝」,一份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保護長城是有法可依的,誰敢破壞長城誰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賀文希的另一件「寶貝」,則是一本小小的日記本,上面記滿了長城保護的點點滴滴,6年來他已經寫下了4本厚厚的「長城日記」。賀文希坦言,他並不懂得如何修護長城,但「長城日記」上會準確記載巡查每一段長城的問題,然後第一時間反饋給文物行政部門。

幾個月前,賀文希的老伴因病去世,兒女們怕他太孤單無人照顧,勸他離開陳兒莊,辭去「長城保護員」工作,但賀文希卻說:「老伴在的時候,每天都陪著我一起巡查,如今她不在了,我更要堅守下去,這也是老伴生前的遺願,只要身體允許,我希望再幹15年。」

與故宮、兵馬俑不同,長城是一個不宜圈起來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它與山川河流融為一體,卻也時常面臨著人為和自然破壞的威脅。不僅在同心縣下馬關鎮,寧夏各地的長城遺址也在不斷維護修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古老的戰國秦長城橫亙固原市,是寧夏境內最早的長城,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而彭陽段長城是全國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整的戰國秦長城遺址。

2018年6月以來,在彭陽縣孟源鄉戰國秦昭襄王修築的長城遺址上,彭陽縣博物館原館長楊寧國帶領技術團隊,歷時兩年多時間保護修繕這段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長城。「在基礎設施修復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沿長城兩側設置30公裡保護圍欄、栽植500個界柱、設置30個保護標誌、修建巡護道路6公裡的方式對外圍進行維護。」楊寧國說。

長城是世界遺產,長城修繕中蘊藏的技術含量,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楊寧國告訴記者,長城本體保護的修繕方法有土夯、片石幹壘、石塊壘砌、削山為牆、包磚加固等10餘種,但長城修繕保護需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原則,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全程需要人工操作。平時一周內完成的工期,修繕長城可能需要一個月,有時只能容納一個人鑽進去的小孔洞,就需要三個人維修一天時間。

「如今,長城不再是『沉睡』的世界遺產,已經成為向國內外講好中國故事、寧夏故事的『鮮活』載體,修繕長城就是要讓華夏瑰寶『不再哭泣』,這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楊寧國說。

千百年,寧夏長城凝望過秦時明月,也見證過漢唐風華,默默守望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某種意義上長城已經不止於地標符號。

「在古代,長城雖然抵禦住了嘶鳴的戰馬、冷酷的兵戈,但唯一沒能『阻擋』的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長城不僅為古代人民抵禦外侵形成屏障,更為農耕、遊牧文明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以貿易關口的角色聚合起一座又一座城池,在中華文明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馬建軍說。(記者 王 剛 文/圖)

工人們修護長城。

水洞溝長城遺址。

對古長城設置圍欄進行系統保護。

連綿逶迤的古長城像一條長龍。

相關焦點

  • 江南有一段古長城,被譽為「江南八達嶺」,不在杭州南京
    一提到長城,我們總是會習慣於聯想到橫亙於我國北部地區的「萬裡長城」,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實際上在我國的江南地區,同樣也有著一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長城,被世人譽為"江南八達嶺」,你知道是在什麼地方嗎?
  • 王者榮耀大喬cosplay,守望著天空,大海和你的回憶
    王者榮耀大喬cosplay,守望著天空,大海和你的回憶 角色名:大喬 CN:雪二兔 守望著天空,大海和你的回憶 圖片授權來源:次元島
  • 問吧精選|古長城到底還剩多少?烽火戲諸侯是真的嗎?
    我是資深長城愛好者劉媛,網名「長城玫瑰」,中國長城學會文化旅遊管理委員會副會長,大同市長城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截止到2018年6月,我實地徒步踏勘過大部分山西長城遺址以及周邊近500個相關古村落,完成山西省重點社科課題研究10項,對長城的歷史文化方面有一些認知積累。大家有關古長城以及長城古村落的保護發展都可以來與我探討,我在澎湃問吧和大家一起話長城。
  • 文化景觀|大同古長城文化遺產廊道規劃
    基於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分析,廣泛的公眾參與,規劃策劃了一條長達258公裡的大同古長城文化遺產廊道實施方案,為振興工作繪製了藍圖。植根於該地區的景觀和非凡的文化遺產,規劃團隊開始了重大的生態修復工程,建立了以旅遊發展為目標的景區,遺產廊道的建設不僅意味著場地的復興,更是長城沿線社區的重生。」
  • 中國大同首屆古長城旅遊公路徒步大賽第一站天鎮站歡樂走起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馮建軍 攝影袁建國大同報導 12月27日,「遊山西 讀歷史 強體魄」「魏都水世界盃」中國大同首屆古長城旅遊公路徒步大賽第一站歡樂走起,來自大同市各行各業的500名徒步愛好者們結伴,用腳步丈量大同古長城美景,用心感悟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 寧夏中衛高廟,有著600年的歷史,乃古寺廟經典建築
    寧夏中衛高廟,有著600年的歷史,乃古寺廟經典建築在寧夏除了有著眾多沙漠遊玩項目和黃河遊玩項目的沙頭坡之外,還有一個有著600年歷史,與北京故宮同齡的中衛高廟。中衛高廟,位於寧夏中衛,一個古寺廟的經典建築,與「大漠奇觀」齊名,被稱之為中衛兩大景觀之一。中衛高廟和其他的廟宇一樣在幾百年間經歷了多次的修繕保護,現如今已經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建築群了。中衛高廟的高來自於它廟宇的高聳、高峻、高超,整個高廟呈現在眼前就是一個高大嚴峻的形象。
  • 一個可以領略西夏王朝歷史的地方,你知道在寧夏的哪裡嗎?
    今天說的景區就是西夏風情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北京西路1496號,進入景區領略西夏王朝的歷史氛圍,寓教於樂、休閒放鬆之地。市井街,仿造西夏的當時街區面貌,特色的建築特色的商鋪特殊的西夏文字,耳目一新的感覺。
  • 梁靜茹曾經打call的「寧夏」如今轉型,大漠西北也可以成就網紅地
    「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思念著你的臉我可以假裝看不見,也可以偷偷地想念直到讓我摸到你那溫暖的臉……」您還記得,這首梁靜茹演唱的《寧夏》嗎?雖然我們在這首歌的MV中看不到相關寧夏的場景,但是歌中簡約的歌詞,所描繪舊時光的純淨,以及想傳達給人們的那種夏夜清風的感覺,都是源自詞作者來到寧夏之後與當地孩童的相處!與其說是孩子們的單純給了李正帆創作靈感,不如說是寧夏的自然純粹激發了作者的創作源泉。
  • 「南笙」大喬守望著天空,是大海和你的回憶呀
    01我不想提起你,因為關於你全部都是我的遺憾。I don't want to mention you, because all about you is my regret.02我記得當初我也很溫柔,像個小女生眼裡都是陽光,可能慢慢的我改變了,但是我從未放下生活的希望。
  • 大同古長城賽道風景優美獲好評
    「我是第一次來大同,從沒想過在如此美的公路上參加比賽。」10月11日,2020大同古長城公路自行車公開賽第二賽段角逐在陽高拉開帷幕,參賽選手紛紛表示,沿途長城雄宏壯美,在這樣的美景中騎行是一種享受。本段賽道從陽高守口堡起程至天鎮李二口結束,全程44公裡,其中下坡路段10.03公裡,平路26.04公裡,上坡路段7.64公裡,沿途的守口堡為明長城大同鎮關口堡,迄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李二口長城也是明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賽道上望去,長城蜿蜒,秋色迷人,形成難得一見的塞上美景。相較第一天的比賽,第二賽段現場風力較大,對選手們來說難度不小。
  • 郭校長 | 談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的文化自信
    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與騰格里沙漠東進的腳步,是寧夏和內蒙兩個自治區的分界線,是西北外流水域與內流水域的分水嶺。賀蘭山載歷史,藏文化,寧夏的百家酒莊大多集中在賀蘭山的腳下。  寧夏葡萄酒中的文化元素  2003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獲得原產地地理標誌認證,產區範圍覆蓋20萬公頃,可利用面積大約150萬畝,目前種植釀酒葡萄49.2萬畝,已發展為六個子產區,從北到南分別是:石嘴山、賀蘭、銀川、永寧、青銅峽、紅寺堡,每個子產區都是文化底蘊深厚,讓我以青銅峽為例來拋磚引玉
  • 四月初承乾宮盛開的梨花,守望著北京故宮的歷史歲月
    梨花在我國約有2000餘年的栽培歷史,種類及品種均較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其素淡的芳姿更是博得詩人的推崇。不少唐宋名家都曾以梨花入詩,詠物興懷,如蘇軾的一首《和孔密州五絕·東欄梨花》,讀來便頗覺悵惘——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 牛爾CEO施顯釗先生專訪 古長城腳下邂逅美麗
    [摘要]三天張掖古長城公益徒步結束了,NARUKO大力支持並參與這次登古長城的益行家活動。牛爾品牌CEO施顯釗先生在古長城腳下接受了我們的專訪。我希望在帶美麗給消費者的同時,通過消費者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分享益行家難忘經歷」
  • 寧夏農村農戶的枸杞栽培歷史悠久,質量上乘,適合養生的好物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夏枸杞種植農民,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寧夏枸杞。現在越來越越多的人開始重注養生了,養生,顧名思義,養護生命。如果通俗一些就是我們要通過各種方法來養護在承受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大社會壓力下的身體,進而使我們延年益壽,獲得健康的身體。同時我們也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工作的精力。
  • 上下聯動 織密兒童關愛「愛心網」 ——寧夏婦聯啟動「守護童年...
    上下聯動 織密兒童關愛「愛心網」 ——寧夏婦聯啟動「守護童年 牽手共成長」暑期兒童關愛服務活動 2020-07-08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你的路上》你守護我身旁
    愛情方向行進在愛你旅途的路上未來的路你守護我身旁你的一顆心為我而閃亮不管人生旅程旅途的路上未來的路你守護我身旁你的一顆心為我而閃亮不管人生旅程到底多漫長我時刻守在熱線電話旁知心的話只想你對我來講你的一顆心為我而閃亮你是我前進的動力方向我永遠走在愛你的路上
  • 寧夏福彩「刮刮樂鼠年驚喜 你中我送」 活動圓滿結束
    7月1日,寧夏福彩「刮刮樂鼠年驚喜 你中我送」活動第二期月獎搖獎活動,於當日10點15分準時開啟,並同步在各大福彩銷售網點網絡視頻一體機及「寧夏福彩」APP直播間進行全程直播。在全區線上平臺福彩愛好者們及現場嘉賓們的共同見證下,月獎活動93個幸運兒名額順利送出。
  • 《古城銀川》裡的歷史印痕
    第一章「古城遺蹟」,收錄了水洞溝、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賀蘭山巖畫、黃河橫城漢墓群、古長城等歷史遺址的照片;第二章「文脈相傳」,向人們展示了宏佛塔、拜寺溝方塔、海寶塔、承天寺塔,以及銀川一中舊址等照片;第三章「墉堞蹤影」,則將人們帶回1934年的寧夏省政府、1938年的中山公園文昌閣、上世紀50年代的德勝門(俗稱北門)、雙城門等地方;第四章「街巷遠影」中,昔日的羊肉街口、解放路、新華西路等老街巷,一一呈現在眼前
  • 「寧夏就是我的家」——美國人丹尼斯的17年寧夏情緣
    寧夏理工學院教授 丹尼斯·倪德海姆來這兒之前,我知道中國的北京、上海,但對寧夏不了解,來之前有兩個朋友在這裡住過,他知道這塊但了解的不是很多,來到這裡的第一印象是人非常友善。淳樸的民風、友善的笑容,石嘴山市和這裡的群眾給丹尼斯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