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的玉皇閣北街。
昔日銀川的德勝門,俗稱北門。資料圖片
銀川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人們用文字、圖片、影像等方式將銀川歷史記錄下來,為城市留存記憶。日前出版發行的大型畫冊《古城銀川》,用大量的圖片資料,為人們集中展現了銀川的歷史印痕。
七章內容講述銀川過往
《古城銀川》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古城遺蹟」,收錄了水洞溝、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賀蘭山巖畫、黃河橫城漢墓群、古長城等歷史遺址的照片;第二章「文脈相傳」,向人們展示了宏佛塔、拜寺溝方塔、海寶塔、承天寺塔,以及銀川一中舊址等照片;第三章「墉堞蹤影」,則將人們帶回1934年的寧夏省政府、1938年的中山公園文昌閣、上世紀50年代的德勝門(俗稱北門)、雙城門等地方;第四章「街巷遠影」中,昔日的羊肉街口、解放路、新華西路等老街巷,一一呈現在眼前,灰白色的照片,記錄了銀川的變遷;第五章「商埠尋舊」,收錄了寶珍照相館創始人章寶珍的照片,還有敬義泰、黃鶴樓等老字號商店、飯館的老照片,富寧街菜場、新華副食商場、銀川浴池、老郵電大樓等建築,勾起人們對老銀川的許多回憶;第六章「市井百態」中,有昔日的南關四合院、銀川墨水廠,也有纏腳的老太太,拍婚紗照的年輕人,還有人們看戲的情景,犁地的樣子;第七章「銀川記憶」,有老銀川的城隍廟、銀川東教場、德勝門城牆,還有上世紀70年代的銀川城貌。
翻看這些老照片,再看看如今的銀川城,昔日的土坯房,被高樓大廈取代,坑窪的道路,已變成寬闊的柏油大道。看到這些老照片,許多老銀川人感到親切,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了一段歲月,也留下了一段記憶。
深入挖掘銀川歷史文化
這本畫冊的編輯,要從2005年說起。那時,《古城銀川》的副主編唐志軍還在《銀川晚報》任記者,因為對歷史文化感興趣,他向報社提出請求,讓他將工作重心向歷史文化側重,並能夠出一本涉及銀川歷史文化、百姓生活的書籍。
「我當時對銀川的歷史、小街巷、名人軼事很感興趣,就想系統地整理,出一本關於這方面的書。」唐志軍說。想出一本這樣的書,還因為唐志軍在天津的一次經歷,當時他去開會,會議中見到了《今晚報》出版的一本講述天津800年歷史的書籍。這本書讓唐志軍很震撼,更加堅定了他創作的決心,這一願望也獲得了報社的大力支持。此後,唐志軍一心撲在對銀川歷史文化的挖掘中,他走遍銀川的大街小巷,挖掘銀川的歷史、人文故事。
「我覺得很有意義,當時以這種形式講述銀川的書還寥寥無幾。」唐志軍用3年時間採訪稿件,收集老照片,最後經過整理,於2008年出版了《百年銀川》一書,而新出版的《古城銀川》,便是《百年銀川》的延伸和發展。「看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解放街,再看看現在的解放路,一張老照片所呈現的這種對比,真的很震撼」,這樣的震撼,也是唐志軍當時見到一些老照片時的第一感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這些老照片保留下來,讓老銀川的歷史被後人看見。
為歷史佐證,為發展服務
收集照片時,很多都是搶救性的,很有意義。「如今回頭再看,我當時採訪過的許多老人,都已經不在了。」唐志軍說,隨著一些老人的離開,很可能他們收集的一些老照片,也就消失了,這是很大的損失。
「有一次採訪,我搜集到了崔景嶽等烈士的一些舊照,拿給烈士的親屬看,他們都很感慨,說自己都沒有見過」,唐志軍說,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2007年前後,唐志軍去蘭州採訪,在一位老人家裡見到了1949年前後老銀川的一些照片,當時他正準備《解放寧夏》一書的出版工作,這些老照片對於書籍是很好的補充,當時他將照片帶回銀川時,竟然遇到了其中一位當事人的兒女,他們見到老照片時也十分激動。
唐志軍說,這些老照片充滿著歷史感、親切感,看一眼就能回到過去,回到記憶中。他將這些搜集來的老照片捐贈給了銀川市黨史辦、銀川市檔案局等單位,希望這些資料,能夠永遠流傳下去,讓更多銀川人看到。
談到搜集這些資料的經過,唐志軍說,他當了30年的記者,他覺得記者應該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應該記錄一座城市的歷史以及成長的歷程,把這些發展變化記錄下來,可以給後人留一份珍貴的資料。
就像《古城銀川》序言裡所說的那樣:「透過這些照片,我們可以觸摸到歷史的印痕,感受到時光的沉澱,呼吸到文化的氣息。《古城銀川》的出版,是更好地為歷史佐證、為現實師鑑、為創新點題、為發展服務!」(記者 劉旭卓)
【來源:塞上清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