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鏗鏘玫瑰」闖出脫貧路|黃平縣新州鎮窩田村楊江花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楊江花,是新州鎮窩田村三組的村民,現在家中有丈夫、兩個孩子共四人。2013年初,丈夫吳壽恆不幸患上直腸癌,因為疾病,讓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為了給丈夫治病,家裡值錢的東西幾乎都賣光了,只剩下了一幢空房子。丈夫的病治好了,可術後的護理費用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一年就得上萬元。而且,病後的丈夫喪失了大部分的勞動力,家裡的大事小情、孩子們吃飯穿衣、老人的花費用度,這一切都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

楊江花在核實村民就業信息

困難面前,生活還得繼續,丈夫生病的這一年裡,我家的情況引起了村兩委的重視,村幹李先華、楊光才多次到我家,了解情況,他們建議我寫申請,由村裡評議成了貧困戶。

「貧困戶」,這幾個字是怎樣的讓人害羞,我知道村裡面的好意,但心裡總是有個結。

經過大半年休養,丈夫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雖然還不能做重的體力活,但照顧孩子和老人已經可以勝任。2014年,我離開了長期生活的家,來到廣州,進了音響廠,拿到了4000多的月工資,一年之後,我的務工收入達到50000餘元,全家人均收入超過了1萬元。

2014年底,我家成了窩田村第一批脫貧的村民。

脫貧路上,我獲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幫扶幹部楊蕾十分關心我家的情況,每個星期都到我家來,向我們了解生產生活情況,向我們推薦就業信息,宣傳扶貧政策,使我家的努力有了方向。

走訪群眾

外出的打工的經歷讓我深深的明白技能的重要性,回到家鄉的我,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努力學習各種技術技能。幾年來,我參加了育嬰、烹調等培訓,取得育嬰師證、烹調師證等證書。

楊江花獲得育嬰師培訓合格證書

2019年,我成了村裡就業信息員,負責全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我不懂電腦,只能手工記錄,全村幾百人到如今我全部都能說明在哪裡就業。2020年,我參加了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作為普查員,我按時保質的完成了人口普查的各項工作任務。

楊江花化身人口普查員入戶普查

脫貧路上,國家的扶持,政府的幫助,給我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我相信,只要有勤快雙手,就不會與貧困為伍;只有堅定的志向,就一定能脫貧走上致富路。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正海

編輯 石含開

編審 沈安永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以赴做好群眾身邊的貼心人丨黃平縣新州鎮第...
    每次走在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代支村、上楓香村村子裡,乾淨整潔的路面,窗明几淨的住房,規整的豬欄牛圈,我的心情舒暢極了,有說不出的親切與開心。我叫雷小波,是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的教師。2019年4月底到重安鎮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代支村網格員和上楓香村2組1+N幫扶幹部,從此走著一段全新的旅程,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說實話,接到駐村扶貧的通知時,我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因為我的雙胞胎兒子馬上就上六年級,學習上需要輔導,妻子沒多少文化,再加上工作忙碌,有時候都無法顧及兒子的學習情況。帶著忐忑的心情,我還是踏上了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潘寧入戶走訪後來,通過向幫扶單位黃平縣財政局爭取到資金購置衣櫃、被子、飯桌凳子送到他家,走的時候,潘家權及老伴不斷道謝。  出門時,我輕快地在路上小跑著,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我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群眾,即使只是一件小事。  剛開始,我入戶開展走訪時,碰到個別農戶不理解國家政策,跟我們扯上歪理鬧個半天。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我叫張林紅,一直以來,我都把脫貧工作當做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裡當做自己的家,哪裡有困難就有我的身影。一些老百姓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貼心人,駐村幹部張林紅。她很平凡,但她的行動和言語詮釋了平凡中的偉大,她就是我們村一名優秀的脫貧攻堅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厚臉皮」村支書丨正安縣新州鎮活石壩村村...
    我叫張國倫,是正安縣新州鎮活石壩村的一名村支書。活石壩村位於新州鎮政府北面5公裡,全村面積17.8平方公裡,然土地貧瘠,山高坡陡。5年前,這裡還是屋舊人窮,毛路橫生的景象。1998年我就通過村民選舉進入村裡工作,至今已在村委會工作22年,22年時間裡我走遍了活石壩村的每一寸土地,敲遍了每一家的大門。從2014年脫貧攻堅開始,我開始支書、主任一肩挑,可以說村裡每家每戶的情況我都清清楚楚。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黨的好政策 感謝幹部的真情付出|黃平縣野洞...
    我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萬丈村村民,我叫趙興奎,今年七十四歲。二十多年前,我的妻子離世,留下我和我年幼的三個女兒,然而女兒遠嫁外地,如今就我獨自一人,再加上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體力活也做不了,家中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我叫雷國芬,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茶山村人。因為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我家住上了安全舒適的移民搬遷新房,孩子讀書相關問題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隊幹部的關心下也得到了解決,現在大兒子在貴陽讀大學,兩個孩子在讀高中,兩個孩子在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 貧困山村展新貌——黃平縣舊州鎮小村村脫貧攻堅紀實
    脫貧攻堅顯成效 貧困山村展新貌——黃平縣舊州鎮小村村脫貧攻堅紀實李宋文日前,筆者走進黃平縣舊州鎮小村村,深入實地探訪脫貧攻堅為當地發展帶來的成效及村莊發展變化。產業分紅面對部分特殊貧困村民,村兩委、工作隊認真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定期召開專題會、工作隊周例會、脫貧攻堅調度會等研究分析解決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脫貧路上的一朵鏗鏘玫瑰│黃平縣紙房鄉墮坪...
    我叫王莎莎,2017年10月參加工作,目前就職於紙房鄉人民政府交通運輸綜合管理站,也是墮坪村網格員。轉眼間,參加脫貧攻堅工作3年有餘,如今的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更是一名光榮的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龍金藝校長:脫貧攻堅 我為群眾做了二三事
    我叫龍金藝,是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平西壩小學校長、黨員。脫貧攻堅中,我為我網格區的貧困戶做了二三件事。2019年,是整縣減貧摘帽關鍵時期。為如期完成這一目標,按照縣委縣政府文件精神,以個人申請、單位推薦,我很快得到了黃平縣科技教育局的批准,同年6月,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脫貧攻堅戰士。我加入脫貧攻堅工作隊後,有幸安排到平西壩戰區脫貧攻堅工作隊平東片區擔任1、2組網格員,同時也是平西壩戰區脫貧攻堅工作隊的一名信息聯絡員。
  • ...故事」脫貧路上 不拖後腿|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貧困戶潘忠飛
    我叫潘忠飛,今年48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陽下組人,自小因被大火灼燒導致左手從手腕處斷結,現只剩一個拳頭一樣的疤,我用僅存的一隻手勤勞努力的活著,娶妻生子,生活從未因為我只有一隻手而虧待於我。2017年,就在一切生活正常運轉的時候,不幸再次打擊了我這個弱者,我患上直腸癌,而此時我的妻子也離開了我,留下一個上學的孩子和一個身患大病的我,這給了我們家重重的打擊。為了治病,年邁的父母四處奔波,幾經周折下來家底全空,親戚和鄰居借了個遍,當時的我近乎絕望。
  • 黃平縣喜添4張「國字號」金牌名片
    黃平縣黃牛產業據了解,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黃平)由貴州黃平農博翔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運營,該公司於2013年8月註冊成立,是一家集山地高效生態畜牧養殖、牧草種植、飼料加工、農業觀光等產業為一體的綜合產業民營企業。
  • 「我的脫貧故事」夫妻攜手創辦養牛場 上演「五子登科」丨黃平縣...
    繞過山路十八灣,循著一陣陣「哞哞哞」悠長的牛叫聲,再穿過綠油油的一片菜田,就來到了我同妻子周忠敏創辦的養牛場——黃平縣才豔生態養牛專業合作社。  今年剛剛30歲的我,名叫王鳳松,家住舊州鎮白水村,2017年我同妻子周忠敏喜結連理,還在蜜月中的我們看到家鄉的好山好水和茂密的植被,就打定決心要發展養牛業。這些年依託發展養牛業,我們找到路子、掙到票子、建好房子、買了車子、添了孩子,真可謂是「五子登科」,全家人都生活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七年脫貧攻堅襤褸路 五年同步小康一家人|六盤水...
    婚後,我繼續回到駐村工作崗位,我的妻子則通過考試,去了水城縣化樂鎮,於2015年10月進入水城縣化樂鎮人民政府工作,在五星居委會擔任文書一職,於2018年1月到鎮扶貧站工作,任化樂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至今,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一線。
  • 豆盟科技短視頻小程序弘揚「攻堅脫貧」故事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對於我國來說,正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驗收之年、攻堅脫貧的關鍵之年,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脫貧攻堅工作阻礙重重。雖然在此時,這場疫情中國已然取得了勝利,但為了攻堅脫貧,付出了艱苦卓越的努力。
  • 「地評線」飛天網評:講述脫貧故事,閃耀奮鬥者的「主角光環」
    如果要問「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最吸引世人的目光」,發生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脫貧攻堅戰,必定是極具分量的一個回答。29日下午,在小朋友們的一首《蒹葭》朗誦聲中,2020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下半程再出發,以全景式網絡直播的方式,走進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講述甘肅脫貧故事,為2020決勝脫貧攻堅加油助力。一域得失,關乎全局勝敗。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盛放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玫瑰」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貴州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轉變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即將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籤,創造了脫貧攻堅的「貴州樣板」,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實現了兩個
  •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01槓色村 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槓色村於2015年成立槓色村高山犛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並連續2年分紅10餘萬元,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6300元,戶均收入2723.5元,人均增收356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0550元,戶均收入4150元,目前,槓色村群眾生活安康,脫貧成果穩固,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貧」的工作目標。
  • 「我的脫貧故事」在我的「幸福窩」裡闖出「新天地」|獨山縣鄢家山...
    我本以為,我們只能在老家種田種地,過一輩子苦日子,但是在2018年,依託脫貧攻堅惠民政策,我了解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處,便根據自家情況提交了申請書。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一家挪出窮窩,搬到鄢家山社區,在城裡住上了新房子。與原來的舊面貌相比,這裡的新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質量的變化,更多的是生活幸福感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