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在我的「幸福窩」裡闖出「新天地」|獨山縣鄢家山...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韋相培,原居住在麻萬鎮三裡村新村組,現在,全家都搬到了鄢家山安置區,我們在城裡擁有了一個「幸福窩」。

以前,我們一家人居住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新村組,家裡沒有交通工具時,每次到城裡就得花費1個多小時。我從小沒上過學,手裡也沒有什麼技術,全家就靠務農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我本以為,我們只能在老家種田種地,過一輩子苦日子,但是在2018年,依託脫貧攻堅惠民政策,我了解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處,便根據自家情況提交了申請書。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一家挪出窮窩,搬到鄢家山社區,在城裡住上了新房子。與原來的舊面貌相比,這裡的新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質量的變化,更多的是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現在,我們居住的新家有102平方米,三室一廳一廚兩衛,家電家具齊全,小區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我們一家住起來既舒心又安心。最讓我們開心的是,我的孩子現在正安心地在思源小學讀書,每學期還能享受到國家教育扶貧的相關政策,孩子的教育有了保障,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全家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搬到城裡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思來想去,我還是決定走以前的老路子,發展養殖業。

早在2017年,政府就給我直補過5頭豬和240隻鴨苗發展養殖,在那時,我就已經積攢了一定的經驗,繼續走養殖路子我得心應手。於是,我結合家裡原有的豬和鴨「苗子」,經過精心規劃,再次搞起了養殖產業,此外,我還做起了「牛買賣」,在養殖場裡增添了5頭牛,我相信憑藉著以往的養殖經驗和技術,還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幫扶,我一定會在養殖業上「闖出」一片新天地,將眼前的生活打造得更好、更美滿。

幸福生活是靠奮鬥出來的。今年,我有一半的時間都呆在我的養殖場裡,精心呵護餵養著我的牛、豬、鴨等,看著它們長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肥碩,我的衝勁也更大了,再過段時間,我養的牛就可以賣出去了,大概算了下,都賣出去的話,我能拿到4萬元左右的收入,過年的錢不僅不用愁,甚至還有富餘。如今,我的錢包是越來越鼓,我們家的好日子也是越過越有盼頭了。

我常常在心裡叮囑自己,能有現在的好日子,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可千萬不能忘記這份恩情。如今,我們家成功的摘掉了窮帽子、挪出了窮窩窩、搭上了好政策、過上了好日子,在往後的生活中,我們將不忘黨恩,繼續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韋相培家的新舊房屋對比圖

韋相培的新家一角

網格員到韋相培家了解情況

韋相培新家的臥室

韋相培到田裡割草餵牛

韋相培給牛餵草

韋相培給牛製作草料

獨山縣融媒體中心 柏玉迪

編輯 梁曉琳編審 張發揚

相關焦點

  • 在我的"幸福窩"裡闖出"新天地"|獨山縣鄢家山安置區居民韋相培
    我叫韋相培,原居住在麻萬鎮三裡村新村組,現在,全家都搬到了鄢家山安置區,我們在城裡擁有了一個"幸福窩"。 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一家挪出窮窩,搬到鄢家山社區,在城裡住上了新房子。與原來的舊面貌相比,這裡的新生活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質量的變化,更多的是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達頭組,我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位老人領到了養老金,父親還拿到了殘疾人護理補貼,女兒享受著教育補助。全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茶葉加工項目入股分紅、綠殼蛋雞入股分紅、蜜蜂養殖補助等各種產業扶持,妻子還申請到扶貧小額扶持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地好起來了。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我的扶貧故事」讓產業加快星朗發展步伐丨獨山縣下司鎮星朗村...
    2020年3月,獨山縣調整補充脫貧攻堅尖刀排排長,一紙調令讓我由獨山縣國有林場場長變身為下司鎮星朗村尖刀排長。能夠參加共和國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將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段受益匪淺的經歷,帶著滿腔幹事創業的激情,我愉快地服從組織的安排,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這段旅程,我無悔丨獨山縣玉水鎮合力村第一書記汪...
    我是獨山縣玉水鎮合力村駐村第一書記汪海洋,今年46歲。我所在的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始時,貧困發生率是75%,今年本村和獨山全縣人民一起脫貧。汪海洋(左一)走訪群眾脫貧攻堅中,有這麼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合力村下羊腳組是整個村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個村寨,上級領導多次考察調研,決定把這裡作為全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範村寨,以此推動全村人居環境整治邁上一個新臺階。
  • 【我的脫貧故事】潘美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潘美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幸福的生活 2020-12-1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好政策 圓了孩子上學夢丨獨山縣基長鎮陽...
    我叫白陽麗,居住在獨山縣基長鎮陽地村麻倫組,是貧困戶家庭。家裡的「頂梁柱」早逝,丟下兩個孩子,自己一個人咬牙撐起這個家。生活上的艱辛無人可以傾訴,時常愁得整夜睡不著覺。2017年,大女兒參加高考,本以為能考上個好大學,結果成績不理想。
  • 「我的脫貧故事」把失敗當作創業基石 打好幸福「持久戰」|餘慶縣...
    我叫陳顯江,今年41歲,是關興鎮獅山村紅旗組村民,也是一家初具規模生豬養殖場的負責人,更是一名幸福的農民。從生活拮据的貧困戶到小有成就的脫貧戶,我的故事只是國家脫貧政策福利下向陽生長的逐夢花。2010年,我回到家鄉,靠著農村人傳統的養殖技術發展起了生豬養殖業。由於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搭上所有積蓄購買的12頭種豬一夜間全部死亡,這一意外讓我頓時措手不及,腦海裡如晴天霹靂,第一次創業就被當頭一棒,澆上了一盆冷水。當時,我的心裡只有說不出的無奈與無助。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當時,家裡的生活也十分困難,兒子在外務工,媳婦也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和兒子離了婚,留下一個五歲的孫女,我因為患有殘疾,身高只有1米左右,幹不了什麼農活,外出務工也沒有地方要我,愛人年紀也大了,兩老口只有在家帶帶孫女。兒子每月的務工的收入,除去平時的生活費後,所剩無幾。一直想把家裡的房子修整一下,但收入實在太少,一家人只能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
  • 「我的脫貧故事」「鏗鏘玫瑰」闖出脫貧路|黃平縣新州鎮窩田村楊江花
    而且,病後的丈夫喪失了大部分的勞動力,家裡的大事小情、孩子們吃飯穿衣、老人的花費用度,這一切都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楊江花在核實村民就業信息困難面前,生活還得繼續,丈夫生病的這一年裡,我家的情況引起了村兩委的重視,村幹李先華、楊光才多次到我家,了解情況,他們建議我寫申請,由村裡評議成了貧困戶。
  • 豆盟科技短視頻小程序弘揚「攻堅脫貧」故事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對於我國來說,正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驗收之年、攻堅脫貧的關鍵之年,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脫貧攻堅工作阻礙重重。雖然在此時,這場疫情中國已然取得了勝利,但為了攻堅脫貧,付出了艱苦卓越的努力。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  搬遷前後,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天翻地覆。莫鄭祥家的老房子原來全靠2畝田地養活一家5口人,捉襟見肘。  父母在家的日子有了保障,我才能安心在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廚藝,希望有朝一日能自己開個餐館。  雖然漂泊多年,但還是沒能力翻修家裡的老房,父母和弟弟還擠在破舊的老房子中,我心裡很是愧疚。
  • 「我的脫貧故事」板凳帶我闖富路|天柱縣遠口鎮黃田村村民蔣亮燕
    我叫蔣亮燕,是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遠口鎮黃田村村民。20年前,一場意外事故導致我左腿截肢,落為二級殘疾。此後,我用板凳代腳,種田、種地、做家務,硬將自己的人生綁在了一根板凳上,堅強地生活了20年,鄉鄰們親切稱我為「板凳姐」。
  • 「我的扶貧故事」張梨:用青春換取脫貧攻堅路上的幸福之花
    善於合作,全力參戰脫貧攻堅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被安排到深度貧困的高潮社區脫貧攻堅大隊開展工作,除了對自己幫扶的11戶貧困戶給予幫助外,還與大隊成員一起,一遍又一遍對全村10個組農戶進行大走訪大排查大篩查,一起完成全村貧困戶「硬體、軟體」工作,通過大隊成員的共同努力,高潮村於2019年脫貧出列
  • 「我的脫貧故事」盧威秀:從生活的「絕望」到「新希望」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村民。現在,我是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我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條件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幾番。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政策 讓我過上幸福的小日子」丨平壩區...
    我叫葉正龍,54歲,全家6口人,是平壩區夏雲鎮湖新村阿花山組村民。說起我家的過去,道來話長,細數起來要有幾背蘿。「一窮二白三無房,人多病多困難多」。幾年前,我們家很窮,住房條件也很差,一家6口就擠在兩間不足60平方米的小瓦房裡,孩子周末回家,都是到別人家裡寄宿。四個孩子讀書,花費較大,儘管我們夫妻二人在外務工,家庭經濟還是捉襟見肘,存不下半分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幸的是,妻子在打工路上生病了,住院治療後需要長期吃藥保養,不能再做體力活了,我家猶如雪上加霜,真是「屋破偏逢連夜雨,船漏又遇頂頭風」,一家子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我的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有個幸福大院|觀山湖區百花湖鎮三堡村唐志祥
    1990年,百花湖搞旅遊開發,我就造了一艘手划船,從此和旅遊行業沾上了邊,一家人生活過得稍微好了一點點,但仍然很困難,直達2013年的來臨。2013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我們村,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