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飲食文化大盤點

2021-02-07 食品科學雜誌





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這是中西方飲食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能給人們帶來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而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則是生、冷、甜,注重營養均衡;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比較大眾化。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

首先,從哲學思想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講究「氣」與「有無相生」;西方哲學思想則講究實體與虛空的分離與對立。其次,從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來看,基於哲學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國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功能;西方講究天人分離,強調形式結構。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在宴席上,他們也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色彩上對比內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可見,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享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也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隻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中國傳統飲食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在傳統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

(2)重養:以「五穀」養「六髒」,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5)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

西方飲食的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鹹裡帶甜。

(3)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燻、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5)西方飲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為主。




中國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應吃饅頭、豆包、稀飯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漿、雞蛋等,再配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飯、麵製品中任意選擇。副食品的種類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晚餐大家相聚一起共享天倫,這一餐大家都準備得非常豐富。




西方人的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則比較豐盛,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此外,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




節日作為人們約定俗成的重要日子,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於中西方在地域、思想、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它們在飲食特點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是趨於感性的,講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節日性美食,每個節日都有其代表的食品。

春節是個祥和的節日, 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人,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

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南方則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而西方的飲食則是趨於理性的,他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春節時的飲食習俗是我們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顯著體現。早時,春節的傳統食物是春盤、春餅、屠蘇酒,它們對於農耕勞作的人們非常有幫助。現在,春節更多的成為了一個全民歡慶的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人們從天南海北回到自己的家鄉,品嘗各具特色的地道美食。通常,它們都有豐富的寓意,例如,年夜飯中的整雞寓意為「大吉」;整魚寓意為「年年有餘」;「餃子」形狀酷似金元寶,過年吃餃子寓意財源廣進。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掛菖蒲、艾葉,吃綠豆糕,喝雄黃酒等。端午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當屬粽子。通常認為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向江裡投放粽子,但是粽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當時皇帝就會品嘗主要糧食粟米,並用來祭祀祖先。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一天,月亮滿圓,家人團圓。在這一天中國傳統的節日食物則是同樣象徵著「圓滿」的月餅。



  復活節是為了紀念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復活」而設立的節日。復活節的標誌之一就是復活節彩蛋,因為雞蛋預示著希望和新生命的降臨。復活節的最典型的傳統美食是烤羊肉。烤羊肉的習俗來源於亞伯拉罕,據《聖經》記載,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命令他把獨生子殺掉作祭品,亞伯拉罕雖痛苦萬分,但是他還是決定遵循上帝的旨意,但是上帝在最後一刻阻止了他。因此,他將一隻公羊作為祭禮獻給了上帝。從此以後,用羊作祭品祭祀上帝就成了復活節的習俗。



  感恩節由來已久,當時新教徒從英國乘坐「五月花」來到美洲,剛開始時他們生活困難,多虧了土著印第安人的幫助,他們才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裡,教徒們設立「感恩節」,並用他們捕獲的火雞作為慶祝的食物來感謝上帝賜予的好收成、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和中國的春節一樣,每逢感恩節,無論人們多忙,他們總是會和自己的家人團聚,一起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感恩節的傳統食物除火雞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玉米、南瓜餅、麵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聖誕節是西方人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立的節日,出於對耶穌基督的熱愛和尊重,它也成了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聖誕節和感恩節在時間上比較接近,於是在感恩節裡人們用來表示感恩的火雞也成了聖誕節的必備食物。



綜上所述,無論西餐還是中餐, 都是一種飲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儘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徵,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並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均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


參考文獻:

[1] 耿衛忠 .西方傳統節日與文化[M]. 山西: 書海出版社, 2006: 45-86.

[2] 王俊霞.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 學術交流, 2007(2).

[3] 王維平. 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文化透析 [J].學術交流, 2006(1)

[4] 羅露莎. 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J].雙語學習, 2007(5)

[5] 李欣. 比較視野中的中西傳統節日文化[J]. 中州學刊, 2008(4).

[6] 張仰媚.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J].民營科技, 2009(3): 44.

[7] 呂雯雯. 中西傳統節日飲食中的文化差異[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食品科學》特約通訊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王燦紅;

責任編輯:袁藝。


相關焦點

  •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西方的代表飲品,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它們各自在中西方的文化區域內,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還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文化系統。之後隨著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茶與咖啡也開始互相融入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中。而它們在發展、特點和傳播中表現出的同與異,則蘊含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 中西方飲食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中西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民族特色。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縮,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下面來談一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所謂中國飲食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並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一個縮影,從茹毛飲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發展時期,最後進入現代的繁榮新階段,是我們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 椅子文化: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來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椅子的不同點可以充分地展現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體現,讓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在材料、結構、外觀和功能上的不同,來具體分析椅子上所展現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 中西方婚紗文化
    中西方婚紗文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黑色婚紗的寓意是什麼? 中西方婚紗文化比較 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擺拖地的禮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儀式服。因為古代歐洲一些國度,人們想要結婚,需要到教堂去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禱告與祝願,這樣才能夠算得上是正式婚姻,所以,新娘必須得穿上典禮服來向神表現出真摯與純粹。
  • 中西方女性內衣文化有何區別?一個寫意,一個寫實,紋飾手法不同
    中西方內衣從生成到流行,從流行到變異,始終貫穿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與文化意味,是社會與歷史的一面鏡子,將中國內衣文化與西方內衣文化作橫向比較,可洞察它們的同異與表象背後的生成內涵。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們各自的發展軌跡,二者不同的價值理想、造物理念、功力動機以及對人體結構包裝的人文精神構成了不同的文化厚度和歷史深度。價值理想不同——「藏」與「顯」中西方內衣文化在價值理想中有相同點更有相異處,相同在於都是對身體的防護與表現,具有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
  • 《傾城之戀》和《飄》:中西方戰爭文化下,女性婚戀心理的異同
    可見,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和愛情都是深受人們關注的話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後世女性地位的提高,中西方也相繼誕生了以女性婚戀心理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其中,以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和瑪格麗特·米切爾《飄》為代表,若將這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書中的兩位女主人公的命運和婚戀,都在戰亂的時代背景下發生了轉變。
  • 【原創品牌】JIA Inc 家——看中外設計大師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全新詮釋
    JIA就是「家」 廚房裡的蒸氣灶火,茶碗油水,是每個華人家庭共享的幸福印記。JI
  • 百醇酒窖: 中西飲食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百醇酒窖的包廂採用的是中式的大圓桌,有適合朋友小酌的6人包間,也有適合家庭聚會的大包廂,最大的包廂可容納26人。餐廳的菜式更偏向於淮揚菜系的煎炒燉煮。其中,廣受好評的莫過於這道「瑪咖滋補老雞湯」了。 雞肉鮮嫩、雞湯清澈,鮮紅的枸杞、翠綠的蒜花再佐以雪白Q彈的手工魚丸,乳白色的大砂鍋熱騰騰上桌,瞬間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這間飲食文化「壕」了,集聚各國烹飪飲食文化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
  • 「學思平治」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
    對於因分裂的對華認知而造成的西方對華政策的多變,我們也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只要把握住兩點,一是學會適應,通過現象看清本質,認清主流,發展主流;二是在交往中,更加明確地挑明中國的戰略目標和底線。中西方的觀念差異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
  • 食 식 | 韓國飲食文化
    #韓國生活與留學#為大家盤點了最能代表韓國文化的十大美食,有機會去韓國的親們,一定要品嘗下哦!혹시 여러분 한국음식을 좋아하세요?여러분 가장 좋아하는 한국음식 중에 뭐가 제일 유명하다고 생각해 본 적이 있나요?김치를  들어 본 적이 있으세요?오늘은 한국음식 중에 톱 10 대표적인 음식을 정리해  드립니다.年糕是類似於西方糕點的韓國人常吃的零食。
  • 留住中國飲食的美好,從唐戀益生元果凍開始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樂趣之一,是人生美學不可或缺的一環。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墨客,對飲食美學的專注絲毫不亞於對學術的追求。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或許正是這種對飲食極致追求的文化屬性,早就了今日中國飲食文化獨步全球的景象。林語堂在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時發現,英語中與精緻飲食相關的詞彙往往來自於法語。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文化 】「人之大欲存焉」的飲食文化
    《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慾和男女之情,是人最基本的欲望,這一點連孔夫子也是承認的。然而欲望無窮,也要有所節制,節制欲望的根本途徑就在於禮。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是這樣一種重視與節制的結合體。茶文化和酒文化,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國歷代的炊具和食器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歷史典故。
  • 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發明」,筷子、蒸籠、砂鍋、豆腐,不服來辯
    中國是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我們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古代我們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影響著世界。那麼飲食文化裡,有沒有四大發明呢? 今天就給盤點下,我們中國飲食文化裡的「四大發明」。 一、筷子
  • 源於背後的文化烙印
    如果就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來聊一聊,估計內容可以寫一本書了,所以我們就先從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諺語入手,來管窺一番。 飲食習慣的差異 先來說一個大家熟悉的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中「免費的午餐」便是源自歐美的飲食文化。時間回到17世紀,當時的歐美商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從鄉村匯聚到城市,並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
  • 遊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看木器文物!見證民國的飲食文化!
    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藏。高59釐米、長87釐米、直徑51釐米。此器為製作開封民間著名小吃「杏仁茶」的重要器具。壺身用料為赤銅、壺嘴及把手為黃銅。壺身中空,置炭火,夾層注水,等水澆開後即可衝制杏仁茶。銅壺製作精美,壺身鑲銅飾二龍戲珠,壺嘴及把手以銅皮各飾一龍,壺嘴出水處為一龍口,注水時若蛟龍吐珠,栩栩如生。民國尖底木水桶。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藏。高54.5釐米、直徑42.5釐米。
  • 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飲食習慣上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嗎?
  • 回族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禁忌
    回族有嚴格的飲食習慣和禁忌。回族講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潔性及節制性,民間概括為「飲食淨」。
  • 盤點國外紀錄片之地中海飲食之旅,網友:美食兼有文化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國外紀錄片之地中海飲食之旅 ,網友:美食兼有文化,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一部大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熱門短評:本片總結的地中海飲食的精髓:olive oil, local ingredients,the poor's food(雖然我覺得就是pasta,pasta,pasta)。但飲食確實是社會生活與文化的縮影。紐約倫敦或是上海都有著雷同的快餐文化,但要追求豐富、原始、質樸的飲食,恐怕只能遠離富裕與繁華。這大概是為什麼片名稱其為escape而不是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