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這是中西方飲食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能給人們帶來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而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則是生、冷、甜,注重營養均衡;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比較大眾化。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
首先,從哲學思想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講究「氣」與「有無相生」;西方哲學思想則講究實體與虛空的分離與對立。其次,從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來看,基於哲學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國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功能;西方講究天人分離,強調形式結構。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在宴席上,他們也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色彩上對比內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可見,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享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也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隻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中國傳統飲食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在傳統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
(2)重養:以「五穀」養「六髒」,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5)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
西方飲食的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鹹裡帶甜。
(3)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燻、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5)西方飲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為主。
中國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應吃饅頭、豆包、稀飯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漿、雞蛋等,再配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飯、麵製品中任意選擇。副食品的種類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晚餐大家相聚一起共享天倫,這一餐大家都準備得非常豐富。
西方人的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則比較豐盛,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此外,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
節日作為人們約定俗成的重要日子,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於中西方在地域、思想、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它們在飲食特點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是趨於感性的,講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節日性美食,每個節日都有其代表的食品。
春節是個祥和的節日, 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人,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
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南方則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而西方的飲食則是趨於理性的,他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
綜上所述,無論西餐還是中餐, 都是一種飲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儘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徵,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並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均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
參考文獻:
[1] 耿衛忠 .西方傳統節日與文化[M]. 山西: 書海出版社, 2006: 45-86.
[2] 王俊霞.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 學術交流, 2007(2).
[3] 王維平. 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文化透析 [J].學術交流, 2006(1)
[4] 羅露莎. 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J].雙語學習, 2007(5)
[5] 李欣. 比較視野中的中西傳統節日文化[J]. 中州學刊, 2008(4).
[6] 張仰媚. 淺談中西文化差異[J].民營科技, 2009(3): 44.
[7] 呂雯雯. 中西傳統節日飲食中的文化差異[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食品科學》特約通訊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王燦紅;
責任編輯: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