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哲學家託·富勒曾說:"只為財富而結婚的人就是出賣自己。"而中國的《詩經》中也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可見,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和愛情都是深受人們關注的話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後世女性地位的提高,中西方也相繼誕生了以女性婚戀心理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其中,以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和瑪格麗特·米切爾《飄》為代表,若將這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書中的兩位女主人公的命運和婚戀,都在戰亂的時代背景下發生了轉變。只是,兩部作品作者個人經歷的差異,對兩部作品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兩位女主人公的婚戀觀既都表現出了功利的心理,也有矜持、開放等具體意識的不同。比較二者的同與異,可以看出中西方戰爭文化下,女性婚戀心理的異同。
《傾城之戀》和《飄》的相同點
1,《傾城之戀》和《飄》都是亂世背景
首先,《傾城之戀》以20世紀40年代日本佔領香港,為創作的時代背景。生動再現了日本轟炸淺水灣前後,香港的經濟和社會遭受劇變的過程,以及香港的舊式大家庭的生活從紙醉金迷到捉襟見肘的過程。描寫了在戰亂下香港的社會所受到的巨大衝擊,以及百姓生活的劇變。
所以,《傾城之戀》既是一部以婚姻和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也是一部對於20世紀40年代中國的劇變進行探討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中國舊式以經濟為基礎的婚姻下,女性對於男性經濟上的攀附。比如,以白流蘇的兩段婚姻為代表,記述了時代劇變下,戰亂對於民眾生活和觀念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舊觀念下婚姻失敗身無分文的女性,所面臨的苦難和折磨。
其次,《飄》以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時期,為創作的時代背景。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的過程,以及奴隸主的生活從驕奢淫逸到窮途末路的過程。描寫了在奴隸主階級挑起戰爭卻面臨失敗,奴隸主經濟也被新興的資產主義經濟所取代,這一美國南方奴隸社會的崩潰史。
所以,《飄》既是一部充滿浪漫情節的愛情小說,也是一部對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方的劇變進行探討的偉大小說。小說中對美國南方戰亂前的生活、民主黨掌握下的喬治亞州的政權變化著以重墨。比如,以斯嘉麗的前後幾段婚姻為代表,記述了美國內戰對民眾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影響,戰爭摧毀了民眾賴以生存的家園,奪走了無數人的性命,社會分工也被打亂,標誌著南方舊生活的破滅,以及美國內部的矛盾衝突。
2,白流蘇與斯嘉麗的命運,在戰亂下都發生了改變
再則,白流蘇與斯嘉麗的命運,在戰亂下發生了改變。其一,《傾城之戀》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而女主角白流蘇原本是個地道的舊上海傳統閨秀,卻不幸經歷了離婚,之後一直在家。於是,白流蘇開始計劃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只是她所想的仍是和上一段婚姻一樣,將自己嫁給一個門當戶對、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無奈而矜持的計較著許多得失。
後來,白流蘇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為了成為範柳原的妻子,白流蘇甚至遠赴香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她和範柳原的關係中,她仍依附著範柳原的金錢,為了成為他的妻子而不是情婦,她掌握著曖昧的尺度,兩人在在曖昧中互相試探著,只是,一直沒有結果。但戰爭突然爆發,讓兩個人突然心意相通,兩人成婚。只是,在這場婚姻中,經濟匱乏的白流蘇仍然沒有話語權。
並且,白流蘇貴族小姐的出身,也為她套上了重重的枷鎖。白流蘇傳統的貴族出身,使得她整個人非常的矜持,潛意識中也認同傳統的婚姻方式:女性完全依附於男性。但是,第一次失敗的婚姻,使得她產生了寫於的抗拒心理,但是卻並沒有尋求改變。可見,白流蘇宋寡居的女性,變為了新婚的女性。而她的命運之所以會發生改變,是因為戰亂的推動。
其二,斯嘉麗與白流蘇一樣,出身良好、經歷過失敗的婚姻。《飄》的故事背景是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時期,而女主角斯嘉麗出身在一個富裕的種植園家庭,原本一心所想的只是她的心上人和她的追求者。只是,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得她原本的優渥生活得到破壞,舊體制的徹底打破,斯嘉麗的生活也發生了劇變。
因為,新政府命令塔拉莊園限期交納新附加稅,否則就要拍賣莊園來抵稅。斯嘉麗為了保住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家園,但是,經歷過戰爭後她根本沒有多餘的錢。於是,她想到了白瑞德,但是白瑞德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聯的大筆資金入獄。無奈下,斯嘉麗為了錢,勾引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只是卻沒有解決掉自己的難題。後來,斯嘉麗重新面臨險境,還是出獄的白瑞德借給她一大筆錢,這才開始了她的經商之路。可見,由於戰亂,斯嘉麗從養尊處優的小姐,變成了一個懂得經商的女性。
3,白流蘇和斯嘉麗的婚戀觀,都不符合傳統的道德觀
另外,白流蘇和斯嘉麗的婚戀觀,都不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其一,《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和範柳原本質上,是一對自私而精明的男女。而女主人公的婚戀觀更是自私的,她自從寡居後,一直遭受別人的白眼,為了改變這種處境,她完全放棄了閨秀的道德,從自己妹妹的手中搶走了範柳原。而根本的目的,則是想要借自己尚且年輕的年紀,來賭自己的後半生衣食無憂,和範柳原結婚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經濟條件,她的婚戀觀是帶著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而兩人最後的結合,也是因為戰爭的爆發,因此,她與範柳原的婚姻沒有真心和愛情,其背後是帶著交易的婚戀觀念,體現的是人性的自私和功利。
其二,《飄》中女主人公斯佳麗的婚戀觀也是自私的 。她的第一次婚姻,是為了報復阿希禮,結果不幸守寡。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她搶了自己妹妹未婚夫的結果,目的很簡單為了錢,其手段完全沒有道德性可言。她的第三次婚姻,建立在白瑞德對她的深情下,但是,與她本人而言也是為了錢。可見,斯嘉麗的婚戀觀也是充滿著功利性,是斯佳麗為恢復她失去的家園,經濟不獨立的她只能以婚姻作為一種攫取利益的手段,也是自私性的體現。
所以,《飄》與《傾城之戀》兩者在藝術上有相相同點。故事的背景都是戰亂時期,白流蘇和斯嘉麗的婚姻觀都是自私且功利的。而這種人性中常見的自私,也使得兩個人的形象有了相似性,同時為這兩個角色增加了真實性。其背後,是中西方女性對於男性依附的後果,也是男權社會下女性沒有話語權的表現,所以才將終身大事視作謀取利益的籌碼。白流蘇和斯嘉麗的婚姻觀,是中西方上層閨秀的叛逆表現,她們的這些觀念是對當時倫理、道德提出的挑戰。
《傾城之戀》和《飄》的不同點
1,《傾城之戀》和《飄》的社會文化背景、主題偏向,都存在不同
首先,《傾城之戀》和《飄》的社會文化背景、主題偏向,都存在不同。其一,主題方面,《飄》的主題涉及了斯嘉麗等19世紀少女對於愛情的憧憬,以及南北戰中種植園的失落,其背後蘊藏著作者對於美國歷史開拓者的尊敬和自豪;而《傾城之戀》的主題,則是對中國20世紀時以經濟為基礎的舊式婚姻的討伐,以及在香港淪陷的大背景下,其背後蘊藏著作者對於戰爭的無聲討伐。
其二,社會文化背景方面,張愛玲生活在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當時是新舊觀念的融合期。中國舊式的婚姻觀,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家庭條件的門當戶對,而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使得西方自主、自由的婚姻觀開始進入中國。而白流蘇前後兩個婚姻,雖然都有對男性的依附存在,但是,第一個是完全的舊式婚姻,第二個則是她個人選擇的結果。可見,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是新舊融合的變革時代。
而瑪格麗特·米切爾於1900年出生於美國南部的亞特蘭大。兒時她就很喜歡聽長輩講關於亞特蘭大的歷史故事,喜歡看門前仍存在的戰壕。並且,她出生的城市亞特蘭大就是南北戰爭下的新興城市,所以,她從先眼見的就是亞特蘭大的民眾對於家園的開墾和建設。而斯嘉麗對於家園的熱愛,甚至為了重建家園而以婚姻為交換手段,這也是對於亞特蘭大城市歷史的體現。
2,《傾城之戀》和《飄》的作者個人經歷不同,對兩部作品有影響
其次,《傾城之戀》和《飄》的作者個人經歷不同,對兩部作品有影響。一來,張愛玲成長與一個中國舊式的貴族家庭,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則是新式女性,新舊的結合、無愛的婚姻,使得她父母的婚姻以離婚告終。這也影響了張愛玲的婚姻觀,她的作品多是表達舊式婚姻的悲哀;再加上她幼年時曾目睹家庭逐漸敗落,於是她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家境敗落、沒有擁有過純真愛情的女性形象,張愛玲的作品帶著刻薄的鋒芒。
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就是一個家世敗落、經歷了失敗舊式婚姻、沒有經歷過純真愛情的女性形象。最後她有範柳原的結合雖為和局,可是他們婚後生活平淡、枯燥,書中寫到:"柳原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同時,社會禮教對白流蘇的影響顯現出來,她滿足於範柳原妻子的定位,禮教已將其牢牢束縛。張愛玲通過否定女性的定位,表達了對於女性掙脫開歷史文化的束縛,成為獨立的新時代女性。可見,滿含著張愛玲對"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諷刺,對當時女性地位和社會禮教對女性束縛的反思。
二來,瑪格麗特·米切爾成長於一個普通的家庭,母親早逝使得她早早就輟學管理家務。而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她獨立、堅強、勇敢的性格,可是後來婚姻的不幸讓她感受到了絕望。所以,《飄》中的斯嘉麗是一個獨立、堅強、勇敢的女性,她依靠自己的努力熬過了戰爭和戰後重建,她可以獨立支撐起家園的重建,為了重建家園她將自己的婚姻做為交換籌碼的手段,知道最後才意識到白瑞德對她的重要;而斯嘉麗面對婚姻失敗的無措感,則是對作者不幸婚姻的體現。斯嘉麗和浪蕩子結婚、違背禮教和道德搶了妹妹的未婚夫,則是西方文化中肯定個人幸福感文化的體現。
總結
在《傾城之戀》和《飄》兩部作品中,表現了中西方戰爭文化下,女性婚戀心理的異同。兩部作品有相同的戰爭背景,兩位女主人公的命運和婚戀也在此發生了轉變。只是,作者個人經歷的不同,對於兩部作品的寫作風格有重要影響: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以刻薄諷刺性的語言,表達了舊式婚姻的不幸和女性自私功利的婚戀觀;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以記述性、感性的筆觸,寫了南北戰爭時期女性婚姻的不幸和女性以婚姻為籌碼的功利婚戀觀。同時,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兩位女主人公的婚戀觀,既都表現出了功利的心理,也有對矜持、開放等中西文化意識的不同體現。
另外,這兩部作品表現出了中西文化中女性意識、女性婚戀觀的差異,與各自歷史文化的關係。中國的舊式女性,常常將婚姻物質金錢作為婚姻的基礎,在婚姻中也完全依附男性的經濟條件。即便是民國新文化運動後,女性的解放也遠沒有成功,中國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低下個人意識薄弱,是男性的附庸。而西方的女性在自己的婚姻中,則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即便不靠男性也可以重建自己的家園,但是對於男性的經濟依附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