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被公認為民國四大才女之首。她的小說,角度獨特而精緻,文筆綺麗而細膩,風格既貴族又市井。因其獨特的文學價值,而深受一代代讀者的喜愛。
作為一位女性作家,因自身的成長環境和情感經歷,她更善於發掘和描寫女性獨特的心理,所以其絕大部分作品是以女性生活為題材,她用細膩的筆調描寫女性的情感,關注那個時代女性的命運。
她筆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一些悲劇人物,她們在社會中總是處於被壓抑、被逼迫或被拋棄的位置,生活在時代的漩渦中無力自拔,既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能在黯然神傷中徒增感慨,空嘆悲涼。
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她儘管潑辣強勢,卻也只能走向悲劇的結局——最後用愛情和青春換來的財富和地位,也不過是捆綁自己身心的枷鎖,一步步將自己推向扭曲的深淵,繼續荼毒著自己的兒女。
不過也有例外,《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就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張愛玲在一次訪談中也曾經明確表示,自己最喜愛的小說就是這部《傾城之戀》,因為只有這部小說結局還算完滿。
《傾城之戀》講述的是出身破落遺老之家的的白流蘇和一個風流不羈的南洋才俊範柳原之間的「愛情」。
白流蘇同樣是在時代漩渦中掙扎的女性:曾經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寄居在娘家,身無分文,受盡奚落。在當時那個時代,按說她是無力獲得美好歸宿的。
她雖然掙扎抗爭,但最終不得不向命運低頭,而作者卻出其不意,用「一座城的淪陷」來成全白流蘇的「愛情」,讓她如願地成為瀟灑多金的範柳原的合法配偶。
那為何作者如此偏愛白流蘇呢?
我想,作者應該是欣賞白流蘇在男權社會中不認命不服輸、憑著機智狡黠與男人周旋較量的精神的。儘管這樣的抗爭在那樣的時代如此渺小,卻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作者也不忍心扼殺這樣的時代女性,才用香港的淪陷來改變她的命運吧。
作者筆下的白流蘇是矛盾的結合體:她溫柔可人,具有東方女性的美麗,那一剎那的低頭令範柳原著迷,也讓萬千讀者著迷;她精明算計,用自己的美貌與範柳原展開了一場愛情博弈;她堅強自尊,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與命運進行無力的抗爭;她同樣也是軟弱可悲的,一直孤軍奮戰,娘家的哥哥嫂嫂欺負她,母親也拋棄了她,所以在這場愛情博弈中最終不得不低頭,甘願做範柳原的情婦。
她最後也是幸運的,香港的淪陷再次將命運的羅盤拋到她的手上,她也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如願地成為了那個有錢體面的男人的合法妻子,成為了勢利的家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
而許鞍華導演的香港電影《傾城之戀》,雖被認為極大地還原了小說,但我認為,繆騫人塑造的白流蘇形象與小說中還是有一些明顯不同。
原著中男女主角都是情場高手,而白流蘇甚至比範柳原還要精明。範柳原在這場愛情博弈中至少還有偶爾的真情流露,但白流蘇一直在算計在營謀,她不願或曰不敢付出真心,她也付不起。當最後她獲得婚姻的保障時,感覺那種輕鬆更像是拿到「長期飯票」後的釋然。
而電影中的白流蘇則顯得溫柔自卑有餘,精明風流不足。不過,也許這才是我心中的白流蘇。
很多年前,初看原著時,可能是出於年輕時對愛情的幻想,我一直認為白流蘇和範柳原是真心相愛的。所以我希望在這場愛情博弈中,他們能多幾分真心,少幾分算計。我不願相信白流蘇像原著所說的那樣最後是守著婚姻空城過活,「範柳原將俏皮話留給了其他女人」。
電影《傾城之戀》以範柳原拉著白流蘇的手許下婚姻的承諾作結,流蘇溫柔地挽著範柳原的手,臉上掛著滿足的淺笑,微微低頭,這場景深深地觸動了我,那是沉浸於愛情中的幸福模樣。電影版的《傾城之戀》真正地成全了百流蘇的愛情,也滿足了我心中那點美好的執念。
電影中的白流蘇並不美麗動人,這也是很多人詬病的,但不能不說她仍然溫柔可愛。她說話時溫婉動人,如夏日的清泉,細微聲響下,帶來絲絲舒意。她總是容易害羞,喜歡抿嘴低頭,正如範柳原說:「流蘇,你的專長是低頭。」面對範柳原的調情,她不是情場老手能風流應對,卻只羞澀俯首。她對範柳原多了幾分真情實意,看著範柳原對其他女子示好,她也會吃醋耍小脾氣,獨自神傷。在得到範柳原的婚姻承諾後,她激動地流淚,緊緊地挽著範柳原,那是得到愛情的幸福模樣。
電影中似乎淡化了二人之間的愛情算計。周潤髮飾演的範柳原在炮火聲中不顧生命危險從公寓中接出白流蘇,他們在逃亡途中緊緊相擁,此刻我相信他們是真心相愛的。生死關頭,他們僅有彼此,那是寒冷絕境中的一絲溫暖,正如範柳原道:「……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那時候我們在這牆根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電影中的白流蘇相比原著顯得更加軟弱被動,面對嫂嫂的譏諷,她向母親尋求安慰和庇護,可白老太太卻選擇視而不見,她在白老太太面前哭泣,那是委屈可悲的淚水,是寡居娘家受盡壓迫的無力控訴。她在幫妹妹相親時搶盡風頭,嫂嫂排擠她,妹妹不理她,她少了原著中的那份洋洋得意,多了一份惆悵孤獨。電影中的白流蘇,面對範柳原也顯得有些自卑木訥,少了那份風流多情、精明算計。兩人劫後餘生,她為範柳原洗手做羹湯,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也許是這份平淡溫柔慰藉了範柳原漂泊的心,才對白流蘇許下了天長地久的婚姻承諾。
儘管電影中白流蘇是軟弱被動的,但她仍然保持了原著中的那份堅強和堅守。她賭下自己的聲譽,隨徐太太來香港與範柳原展開這場愛情博弈,那是她不屈服命運的倔強。她愛範柳原,卻沒有迷失在範柳原的溫柔陷阱中,當知道範柳原不會娶她時,她黯然神傷,卻依然堅持回到上海,這是她最後的堅守。回到上海,面對著娘家人的冷嘲熱諷和流言蜚語,她的日子越發難熬,在接到範柳原的信時,也沒動過回香港的念頭,那是她不願屈服的最後一次堅強。最後白老太太也拋棄了她,讓她去香港,她再次在白老太太床前哭泣,那是無助可悲的淚水,是被家人拋棄後的無力控訴。為了自己的生存她不得不向範柳原低頭,向命運屈服,丟掉自己最後的那份自尊。
好在最後命運對她不薄,在她自己都以為賭輸了時,一座城的陷落卻成全了她的愛情。
小說中的白流蘇似乎是一隻小貓,看似柔弱卻也精明;電影中的白流蘇更像是漂泊亂世中的一枝小花,溫柔中帶著一絲堅強,她的柔弱令範柳原憐惜,她的堅強是那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是對男權社會的反抗。只是,不論電影還是小說,不論真愛還是算計,經歷了戰爭苦難後贏得的幸福卻讓人感到格外悲涼和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