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白流蘇—張愛玲的「自我投射」

2021-01-12 八哥情感

200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家族走向衰亡後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陳數飾演)嫁給了唐家少爺唐一元(王學兵飾演),但是由於結婚之前並不了解唐家少爺的性子,所以結婚以後,整天花天酒地、沾花惹草的唐一元徹底傷透白流蘇的心。

最終,白流蘇頂著家族和世俗的壓力,果斷的結束了這一段本不該開始的婚姻。但是面對充斥著勢力二字的哥哥嫂嫂卻並未心疼流蘇的遭遇,這讓流蘇的徹底的破碎了,所以她決定還是要找一個能夠靠得住的男人過安穩的生活。此時,經歷過生活折磨的範柳原突然從窮小子變成了百萬富翁,然而感情上的失意,讓他對生活失去了期望,同樣淪為玩世不恭的浪蕩子弟。

也許是二人的緣分不淺,當氣質不凡的白流蘇出現在範柳原面前的時候,範柳原突然動情了,但是此時,二人的初衷卻沒有恰合,白流蘇想要一段穩定的婚姻,範柳原卻不想走入婚姻的領域。適時,太平洋戰爭爆發,二人就在這場戰役中真正走到一起。故事的大體情節就是這樣,電視劇對小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但是對白流蘇這一女性形象的演繹卻是我印象最深的。

女主陳數的選擇應該就是本劇最成功的地方,陳數的氣質讓人能聯想到張愛玲本人那自傲不凡高貴氣質。看過張愛玲本人照片的應該第一眼就會被她高貴的氣質所吸引。張愛玲生活在傳統舊家族,新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舊家族的勢力在不斷沒落,而白流蘇的出身與張愛玲的出身如出一轍,白流蘇就是張愛玲自身影子的真實寫照,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到主人公白流蘇的身上,她與白流蘇一樣被命運、家庭放置在中西文明交錯的「夾縫」當中,同樣有香港之行。張愛玲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找自己命運的出口,將自己生命中的憂愁寄寓在自己筆下的文字當中。我們接下來談談白流蘇身上影射出來的張愛玲的影子。

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與白流蘇的婚姻一樣,同樣是丈夫婚內沾花惹草,最後也是是以二人婚姻關係破裂而告終。我們在這裡不好斷論為何會失敗,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張愛玲結婚時太過年輕,太過衝動,不聽姑姑張茂淵的勸阻,毅然決然要嫁給大自己十幾歲的胡蘭成,事實證明姑姑的看法是對的,張愛玲註定與胡蘭成走不到最後,花言巧語的男人總是只在那時那刻把你捧在手心,讓你產生錯覺,除了張愛玲以外,胡蘭成在外面可能有無數個可以訴說花言巧語的女人。

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不難探析,張愛玲也是普通人,她和我們一樣可能無法從感情的甜蜜中跳脫出來,更何況,胡蘭成是一個花言巧語的男人。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總會有看不清人的內心一面的時候,面對情場老手的花言巧語,年紀輕輕的女孩子很容易就掉入了別人早就設計好的陷阱,到最後只剩下自己的沒有人的房間裡獨自哭泣,以前的回憶在此時不斷湧上心頭,變成一把把鋒利的刀,狠狠的割在自己的心上,留下歲月也無法抹去的傷痕。所以在被傷害以後,張愛玲藉助白流蘇這一人物角色,傾吐自己的真心,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真心真意、靠得住的男人過一輩子。

經歷過與唐一元失敗的婚姻,白流蘇成長了,更確切的說,說張愛玲成長了,白流蘇被範柳原利用手段調來香港,這期間,她雖然感受到了範柳原的真心,但是範柳原從未向自己表明最終的想法,白流蘇也許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已經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大小姐,現在自己的境遇頂多算是情婦。我們都知道,情婦在中國的口碑是非常不好的,她們破壞別人完整的家庭,導致一個完整的家庭妻離子散,甚至一提到情婦,人人切齒唾之。

但是其實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對情婦有兩面性看法,她既反對情婦的存在,也同情情婦的處境,情婦的境遇往往具有不確定性,也許今天還甜蜜似火,明天就被正牌妻子滿街找打。這種「不確定性」讓她們急需找到自我的「地位」,這種急切導致她們越來越自私。白流蘇不能接受這種「既不像愛,又不像嫖,不夠健康,又不夠病態,缺乏主題的明朗性」的關係狀態,白流蘇對範柳原的猜忌,就體現出她自私的一面。

儘管白流蘇是張愛玲塑造出來的人物,儘管白流蘇只存在於《傾城之戀》中,但是生活中也許還有很多與白流蘇相似的故事正在發生著。張愛玲就是將許多微小的故事濃縮在某個小說人物身上,通過這個人物,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生活中相似的觸發點,從而引起我們的共鳴。

相關焦點

  • 《傾城之戀》:白流蘇,那個時代最勇敢的女性
    -張愛玲許多讀者在張愛玲筆下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婚戀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張愛玲是新時代的傳奇女性,也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最受歡迎和推崇的作家之一。許多讀過她作品的人都深深愛上了她文字的細膩,她的一生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沉香片,第一爐香"、"沉香片,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
  • 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在張愛玲的筆下,沒有傻白甜的風花雪月、甜膩戀情,有的只是愛情中的防備、博弈、算計。她往往毫不留情地諷刺男人女人們的裝腔作勢、各自盤算。正因為張愛玲文風的刻薄和現實,因此她小說中圓滿結尾的愛情並不多。據說張愛玲本人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淡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它了。」
  • 傾城不傾城 | 紙上電影張愛玲—— 《傾城之戀》的誤讀和再讀
    《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1944年12月,張愛玲曾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臺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因此對張愛玲的研究從未停歇,可以這麼說,張愛玲是時代的一個符號,她詮釋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特徵,而這特徵又深入到社會底層,達到了她所追求的「蒼涼中的更多的回味」。《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張愛玲小說思想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刻畫了三種人間悲劇,並通過獨有的視角和反差烘託等,將其中的悲劇色彩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的悲劇色彩進行簡析,並對其中悲劇色彩的產生原因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悲劇色彩;小說解讀 - 1 - 目錄引言​- 3 -1、緒論​- 3 -1.1 《傾城之戀》悲劇色彩的研究價值​- 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4 -2、《傾城之戀》中對人間悲劇刻畫​- 5 -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才女,林徽因、蕭紅、陸小曼、張愛玲。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
  • 《傾城之戀》:從張愛玲的生活經歷,解析張愛玲感情觀
    而張愛玲真正被人熟知是1938年在上海《紫羅蘭》雜誌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後又較陸續發表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而《傾城之戀》被很多人肯定並喜歡。從表面上看《傾城之戀》講述是的一個離婚女人白流蘇在娘家受到的冷眼與鄙視,後又與範柳原陰差陽錯的愛情。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愛情,真不簡單!
    《傾城之戀》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白府六小姐白流蘇和香港首富範天河之子範柳元「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傾城之戀」字面意思指的是一座城市(香港)的毀滅,才成全了一段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 《傾城之戀》:抗爭與妥協並存,白流蘇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
    ——張愛玲多少讀者在張愛玲所描繪的真實與虛幻交織的婚姻愛情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出口。張愛玲是一位傳奇性的新時代女性,也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備受大家喜愛和推崇的作家之一。讀過她作品的人,很多都深深愛上了她文字中的細膩,她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
  • 張愛玲的起點就是她的頂點:解讀《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中篇小說,創作於1943年,1944年收入小說集《傳奇》。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傾城之戀》在題材及情感主題上確實具有庸人俗事的特點,這使它能讓一般的讀者有親切感、真實感,容易將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具有濃鬱的世俗生活況味的審美體驗。 從思想主題上看,兩個人的愛情雖然離奇但並不崇高,戀愛時互玩感情手腕、勾心鬥角,讓人感到一種濃鬱世俗情調。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情婦之路
    年少時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只當是一部言情小說看了。看範柳原甜膩膩的情話,看白流蘇的低頭婉轉羞澀,看兩人輾轉終於走到了一起,看鏡前兩人的那場火辣辣的吻戲。可是歷經千帆再去看時,才發現此傾城非彼傾城,談戀愛和戀愛也並非只是多了一個「談」字,兩人也並非良配佳緣,他們只是各取所需、精明自私的兩個平凡人罷了。歸根結底,若不是傾了一個香港,白流蘇只不過是範柳原的一個情婦。且看白流蘇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情婦這條道路的。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透著悲觀和蒼涼,映刻著其對人性的深度刻畫。《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張愛玲曾說:「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衝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在各種人物混雜的《傾城之戀》中,不同人物的描寫互為對照,使得愛情這個主題在這部小說中摻雜著社會的煙火氣,從更深層次來說,愛中透著無奈,透著隔閡,透著對彼此的保留和算計,但這恰恰使得這部小說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尤為豐滿。
  • 【名著解析】張愛玲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
    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本收錄在她的小說集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如今張愛玲的文字多見於十幾歲的文藝青少年的空間的個性籤名,通常夾雜著唯美的配圖,或者是顧影自憐的自拍,用矯揉造作的情感,粉飾無病呻吟的個性。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 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傾城之戀》10句經典語錄:真正的摩登情愛,重塑自我,洞穿人生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正是如此。 落魄的白公館,離異的白流蘇,黃金單身漢範柳原,兩顆原本陌生而又充滿猜忌的靈魂,最終在硝煙戰火之下上演一場傾城之戀。 只不過,所謂「傾城」二字,並不是特指絕色佳人的傳奇故事,而是指一座城的傾覆成就了兩個人的愛情。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傾城之戀》:戴著原生家庭的鐐銬,白流蘇註定得不到愛情
    張愛玲,一個寫盡了愛情辛酸故事的作家。她的文字始終關注女性的情感、女性的生存、女性的處境,《傾城之戀》是其中的代表作。《傾城之戀》,這個夢幻的名字下描述的並不是一段唯美的愛情,反倒是充滿了各種傾軋算計,現實到令人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