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愛情,真不簡單!

2020-12-21 屹耳yier

《傾城之戀》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白府六小姐白流蘇和香港首富範天河之子範柳元「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字面意思指的是一座城市(香港)的毀滅,才成全了一段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為了成全一個人,一個大城市淪陷,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看似荒誕不經,實則正是傾城之戀的精髓。

白流蘇的第一段婚姻是失敗的,名義上的兩個家族的「門當戶對」,實際上是無愛的、婚姻悲劇的開始。

白流蘇和唐一元的婚姻歷經了種種坎坷,結婚初期甜蜜了幾天,唐一元的本性就藏不住了,他整日花天酒地讓白流蘇招架不住。為了迎合或者拴住丈夫,她去舞廳學會了跳舞,可仍然無濟於事。

在小姨娘和徐太太雙方的建議下,兩個人一致認為孩子會是維繫婚姻「最後的稻草」,誰知丈夫唐一元在其懷孕期間不僅抽大煙,還納妾,種種原因之下導致白流蘇流產。

唐家的人非但沒有心疼,還萬般指責;回到娘家的白流蘇更是受盡了哥哥和嫂子的冷眼相見和冷嘲熱諷。

無奈、心灰意冷之下白流蘇提出了離婚,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離婚顯得非常不切實際,第一個反對的不是別人,而是白流蘇的媽媽,她希望自己的女兒寧願在唐家守一輩子的活寡也不同意離婚。

而此時的唐一元已經迎娶了自己的「妾」,家裡整日硝煙瀰漫,夫妻之間早已沒有了感情,但又沒有辦法離婚,兩家協商之後白流蘇從唐家拿了一筆錢回娘家準備開始自己下半輩子的「新生活」。

回到白府的白流蘇成了哥哥嫂嫂們的「搖錢樹」,因為三哥炒股把白流蘇一輩子的錢都套了進去。在白府,除了七妹寶絡對白流蘇的感情是真實的,其他人都是「見機行事」,有錢就笑臉相迎,沒錢就「另眼相看」。

有人說,白流蘇的不幸,不是嫁給了唐家,而是有如此不堪的原生家庭,他們像吸血鬼一般從白流蘇的身上吸取著「金錢」。

按照約定,除非唐一元死去,否則白流蘇不能再嫁。唐家家業大,可唐一元不爭氣,接連娶了三位妻子,還染上了大煙的癮,讓人沒想到的是唐一元最終戒菸失敗,選擇了和第三任妻子在家中同歸於盡。

白流蘇獲得了解放,她邂逅了從香港來上海散心的範柳元。本是陪寶絡去相親,結果卻與範柳元一見傾心,在當天的相親舞會上一展風採。為此,在家庭中還鬧出了不小的紛爭與矛盾,他們一致認為白流蘇出盡了風頭,導致寶絡相親失敗!

白流蘇在當時的情境下沒有辦法與範柳元在一起,迫於家庭和經濟的壓力她去「相親」、甚至差一點重返唐家。

範柳元回到香港之後,還是對白流蘇念念不忘,拖徐太太邀請白流蘇去香港散心,也想為彼此創造更多的相處機會。

船票、住宿等都是範柳元在背後安排,為了這次相遇,他做了精心的謀劃。

原本以為兩個人相處的這段時間會對彼此放下戒備,走到一起,可兩個人的進展並沒有那麼順利。範柳元因為對初戀洪蓮心有愧疚而念念不忘,不想也不敢走入婚姻,白流蘇因為經歷了一段婚姻,她深知自己這一次的選擇一定要是因為愛,她想要踏實穩定的婚姻。

白流蘇回到上海之後,兩個人再一次分開。此時上海淪陷,在戰爭和炮火之下,她和寶絡去戰地醫院做了一段時間護士,差一點又一次走入婚姻。為了愛情,她又奔赴香港,範柳元仍然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可她已經不在乎是否結婚了,她在乎的是這份「情」以及眼下自己的種種無奈。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在戰亂之下,兩個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心,他們對彼此的牽掛、對彼此的愛,讓他們終於下定決心結婚!

白流蘇和範柳元的感情非常坎坷,但幸運的是在戰火中他們看清了自己和彼此的心。其實在白流蘇的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否則她也許都沒有機會和範柳元真正走到一起。

首先,「離婚」是她對無愛婚姻的反抗。民國時期,雖然都在提倡新式家庭,可人們的骨子裡依然傳統,白老太太的決定就是最好的證明,白流蘇面對無愛的唐一元,只能選擇隱忍,但離婚的想法是她走出不幸婚姻的第一步。

其次,主動學習新潮的東西。白流蘇和範柳元的交際舞,不能說不「颯」,範柳元邀請白寶絡跳舞,她只能說「我不會」,是白流蘇撐起了白家的臉面,作為「新式家庭」,白流蘇就是一種象徵、一種代表,也讓範柳元對她增加了幾分好感。

最後,勇於追求真愛。白流蘇最後奔赴香港,其實帶著很大的決心,面對一個沒有做好準備走入婚姻的人,她依然選擇了全身心地投入。她相信自己的直覺,也相愛眼前的這個人就是無論如何也不可錯過,最後她卻賭贏了。

都說白流蘇和範柳元的愛情有利益的成分,但一定有愛在其中,之所以稱為「傾城之戀」,也反映了真愛的來之不易!

關於《傾城之戀》,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文/屹耳,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傾城之戀》:戴著原生家庭的鐐銬,白流蘇註定得不到愛情
    張愛玲,一個寫盡了愛情辛酸故事的作家。她的文字始終關注女性的情感、女性的生存、女性的處境,《傾城之戀》是其中的代表作。《傾城之戀》,這個夢幻的名字下描述的並不是一段唯美的愛情,反倒是充滿了各種傾軋算計,現實到令人寒顫。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情婦之路
    年少時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只當是一部言情小說看了。看範柳原甜膩膩的情話,看白流蘇的低頭婉轉羞澀,看兩人輾轉終於走到了一起,看鏡前兩人的那場火辣辣的吻戲。眼見著白流蘇在家吃閒飯,大家開始對她冷言冷語,三爺出主意:「你雖沒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著呢,隨你挑一個,過繼過來,就是撥你看守祠堂,也餓不死你母子。」回去做寡婦的事情,白流蘇哪能答應,回懟了幾句便被群起攻之,尤其是四奶奶,對她冷嘲熱諷、夾槍帶棒。
  • 《傾城之戀》:白流蘇,那個時代最勇敢的女性
    《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入人心,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就是一個時代一類女性的縮影。本文將從《傾城之戀》中女主人公白流蘇的人生經歷出發,結合她與男主人公範柳原的感情線,分析白流蘇在人物身上體現出的獨立與妥協,剖析其矛盾性格的成因,讓大家在閱讀小說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
  • 《傾城之戀》:白流蘇—張愛玲的「自我投射」
    200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家族走向衰亡後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陳數飾演)嫁給了唐家少爺唐一元(王學兵飾演),但是由於結婚之前並不了解唐家少爺的性子,所以結婚以後,整天花天酒地、沾花惹草的唐一元徹底傷透白流蘇的心。
  • 《傾城之戀》:白流蘇到底愛不愛範柳原?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受大眾和專家都認可的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評論家質疑的小說,那就是《傾城之戀》。傅雷評這部小說:「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情調,儘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
  • 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在張愛玲的筆下,沒有傻白甜的風花雪月、甜膩戀情,有的只是愛情中的防備、博弈、算計。她往往毫不留情地諷刺男人女人們的裝腔作勢、各自盤算。正因為張愛玲文風的刻薄和現實,因此她小說中圓滿結尾的愛情並不多。據說張愛玲本人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淡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它了。」
  • 《傾城之戀》:抗爭與妥協並存,白流蘇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
    ——張愛玲多少讀者在張愛玲所描繪的真實與虛幻交織的婚姻愛情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出口。張愛玲是一位傳奇性的新時代女性,也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備受大家喜愛和推崇的作家之一。讀過她作品的人,很多都深深愛上了她文字中的細膩,她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真愛還是算計?
    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她儘管潑辣強勢,卻也只能走向悲劇的結局——最後用愛情和青春換來的財富和地位,也不過是捆綁自己身心的枷鎖,一步步將自己推向扭曲的深淵,繼續荼毒著自己的兒女。不過也有例外,《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就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張愛玲在一次訪談中也曾經明確表示,自己最喜愛的小說就是這部《傾城之戀》,因為只有這部小說結局還算完滿。
  • 張愛玲的愛情悲劇《傾城之戀》,其中的「悲」從哪裡可以得到體現
    《傾城之戀》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脆弱的感情,也包含了作者追求完美又冷靜客觀的愛情態度,且對男權社會受壓迫的女性表達了不滿。對《傾城之戀》進行深刻解讀,挖掘其蘊含的內涵,不僅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解讀張愛玲的作品,也有助於喚醒讀者正確的愛情觀。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張愛玲從小缺少原生家庭的愛,長大後在尋找愛情的路上傷痕累累,整個人生都是在尋愛中度過,即使低到塵埃裡的一朵花,依舊無果,在長期壓抑中造成了她悲觀的性格和氣質,她的作品充滿了悲涼的感情色彩。《傾城之戀》用一種詮釋愛情悲劇最好的一部作品 , 白流蘇和範柳原兩人在相互博弈中相互試探,最終卻因戰爭的爆發成就了刻骨銘心的傾城之戀。
  • 【名著解析】張愛玲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
    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在「傾城」時期,亂世佳人和風流才子的愛情顯得非同尋常,也展現了歷史背景下,親情、愛情、倫理綱常的不堪一擊。《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在作品中體現了張愛玲一貫的陰鬱筆鋒,並將蒼白的故事寫得字字珠璣,極具研究和研討的價值。本論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簡單論述作品中悲劇色彩的研究價值,第二部分具體寫這種悲劇的表現,第三部分寫小說悲劇的表現手法,最後一部分寫悲劇的研究價值。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 才華橫溢,出名趁早 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 《傾城之戀》:這是一場屬於愛情、現實與宿命之間的博弈
    導語許多人看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後,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無非是: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還長得很。是否讀過之後便會驚嘆張愛玲的犀利文筆。似乎每個人都不敢相信,張愛玲竟是紅樓夢迷,可是在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般栩栩如生、熠熠生輝。《傾城之戀》這本小說,既寫出了少女剛出閣時的困惑迷茫與驚慌失措,又寫出了嫁為人婦的她感慨朱顏易改,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的傷心悲涼。很難相信,寫這本書時的張愛玲竟只有二十歲出頭。二十歲出頭是什麼概念?
  • 傾城不傾城 | 紙上電影張愛玲—— 《傾城之戀》的誤讀和再讀
    張愛玲說:《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她的文字感性細膩敏感又才華橫溢,無論時局如何動蕩,她筆下只有愛情。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張愛玲曾說:「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衝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在各種人物混雜的《傾城之戀》中,不同人物的描寫互為對照,使得愛情這個主題在這部小說中摻雜著社會的煙火氣,從更深層次來說,愛中透著無奈,透著隔閡,透著對彼此的保留和算計,但這恰恰使得這部小說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尤為豐滿。
  • 讀《傾城之戀》:白流蘇的圓滿源自於她的算計
    而恢復平靜後的婚姻,也絕非想像中的那麼傾城。01 白流蘇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張愛玲的筆下,白流蘇的可憐正是源於她的傳統。從古至今,門當戶度一直都是婚姻登對的硬性指標,這是一個傳統。白流蘇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家裡的第六個子女,聽從父母安排,按照擇偶傳統嫁了個門當戶對的男人。
  •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傾城之戀》的電視劇改編
    摘 要:《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2009年,《傾城之戀》以電視劇的形式被改編、拍攝,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傾城之戀》的編劇是由有著「金牌編劇」之稱的鄒靜之和劉亞玲共同擔當。早在開機之前,鄒靜之就曾說過:「我已經執筆完成《傾城之戀》的改編,這是我創作的所有劇本中最好的一部作品。[1]」播出後,這部劇的確在海內外好評如潮。當然,一部作品改編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演員的精彩演繹,以及整個攝製團隊、宣傳團隊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張愛玲的起點就是她的頂點:解讀《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中篇小說,創作於1943年,1944年收入小說集《傳奇》。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傾城之戀》在題材及情感主題上確實具有庸人俗事的特點,這使它能讓一般的讀者有親切感、真實感,容易將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具有濃鬱的世俗生活況味的審美體驗。 從思想主題上看,兩個人的愛情雖然離奇但並不崇高,戀愛時互玩感情手腕、勾心鬥角,讓人感到一種濃鬱世俗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