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美的傾城的白流蘇,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範柳原。這個故事是張愛玲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圓滿結局——戰爭讓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這個看似圓滿的愛情故事裡實際上藏著太多無奈和悵惘。最後他們的婚姻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戰爭成了契機,他們只有結婚,他們只擁有彼此。白流蘇代表著一個時代不同於舊女性的新形象,她們不甘把自己交給命運、始終堅持自我、不被老舊觀念所束縛……她們無疑是勇敢的。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普遍很大的低於男性,少數女性想要衝破男性主體地位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白流蘇也妥協了,這也是她在當時社會下唯一能做的。
一、在婚姻中尋求依靠
白流蘇離婚後,回到自己家居住,即使在她自己的家中也受到了親人的冷眼,被嫌棄和嘲弄,即使是母親也無能為力,只是加以安慰。痛苦和不甘圍繞著她,她沒有就這樣放棄自己——替已經離了婚的死去的丈夫「守寡」,而是重新堅強起來,尋找新的生活。白流蘇離婚後的生活完全說明了在當時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女人一輩子只可以有一次婚姻,她們必須是「貞潔」的,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人們心裡,也成為了女性生活的枷鎖。從表面上看,白流蘇雖然走出了傳統女性觀念的束縛,但從更深層次來看,白流蘇的這種「反叛」卻是為了在男權社會下更好地保護自己。她尋找新的婚姻不止是為了尋找幸福,而是為了尋找經濟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依靠。就在她面對家庭的重重壓力時,範柳原出現了。這個人符合她現階段的需要,他家境殷實又風度翩翩,抓住他就等於有了生活的保障,也會得到家人的尊敬。
他們的確是相互喜歡的。可是白流蘇知道愛情這東西是虛無飄渺的,對於她來說,結婚才是她想要的最終結果,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不必再膽戰心驚的生活在冷嘲熱諷中。沒有婚姻,這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在她被邀請去香港的時候,張愛玲用「賭」字形容她的選擇。為了生活,為了尋找到生活的保障,她也只有如此。而對於範柳原來說,他確實愛白流蘇,可他卻從沒想到結婚,只想她做情婦。他自由慣了,心總不可能屬於白流蘇一個人。兩人的需求落差給白流蘇造成了深深的擔憂。在兩人的關係中,範柳原的需求地位是高於白流蘇的,所以範柳原才能做到支配白流蘇的行動,而白流蘇卻只得按照他的安排去做。戰爭的來臨無疑給所有人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膽戰心驚,瞬間一無所有,物質不再重要,精神成為了人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這個時候的白流蘇和範柳原才突然意識到彼此的相伴是多麼的珍貴,在這炮火連天的戰爭中仍有愛聊以慰藉。這樣的結局也算是白流蘇的一種安慰,終於,她以這樣的方式獲得了依靠。
其實,白流蘇代表了大部分女性的愛情現狀——想要更快得到保障,好讓後半生能夠輕鬆些,而愛情根本就是奢求,相比愛情,她們更需要生存,需要更好地生存。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婦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決於他們在經濟上能否擺脫自己的依附地位。」對於女性而言,自我解放的路途還很遙遠,很艱難。
二、白流蘇的命運成因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是生動、真實的,她用悲劇的寫法著力表現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極低的社會狀況。在那樣的男權統治之下,加之社會動亂不穩定,更加劇了女性的脆弱。女人們往往沒有地位,也沒有選擇權,最終造成了許許多多女性的悲劇命運。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離婚後的種種遭遇是源於人們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
一方面,這源自於女性的生活空間。白流蘇是處於封閉空間中的大小姐形象,她是典型的舊社會「淑女」,從小生活在大公館裡,根本不可能出去交際。受到的教育也是傳統的「詩禮」教育。甚至連跳舞都被視作是不符合禮儀的。「再婚」本來就是白流蘇的覺醒,她不甘於老套封閉的生活,她需要「離開」;但她的行動並不徹底,她的離開是為了得到更好的保障。這也說明了女性獨立的道路之艱難。
另一方面,社會環境也是造成張愛玲筆下女性悲劇命運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張愛玲生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她自己也因珍珠港事件導致無緣英國倫敦大學,因此,對於張愛玲而言,戰爭是黑暗的、令人討厭的。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小時候就對她說「要麼嫁人,要麼靠自己出人頭地。」她選擇了後者。可是像張愛玲這樣的人並不多,大部分女性還是走的第一條路,結婚生子,成為生存的奴隸。社會的中心整體向男性偏離,即使有欲要突破重圍的女性站起身,企圖改變生活軌跡時,那麼她也只是一個人「逆流而上」,根本無法前進,個體的力量是無法改變集體的軌道的。這是時代的結果,也是時代的宿命,女性註定成為犧牲品。白流蘇對範柳原的追求也是對這樣一個社會的反叛,但並不徹底。
除此之外對於女性本身,追求美與虛榮似乎是天生的,這樣一個自身的弱點也限制了女性生存的道路。如若想要獨立就必須有所依靠,但是絕大多數女性並未選擇自己努力,這可能性在當時似乎並不高;儘早結婚、依靠男性形成了一種風氣,人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社會,女性獨立自然成了天方夜譚。
《傾城之戀》以圓滿收尾。可這種圓滿是蒼涼的圓滿。在合上書本的喜悅與憂傷的交錯間,留下的是關於女性解放的思考。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雖然步履艱難,但總是在與這個社會作鬥爭的,在女性解放與獨立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雖然這條路十分艱難。但張愛玲也在白流蘇身上寄予了美好希望——女性終將站在獨立的舞臺上。
(作者:李若琳 文學院 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