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流蘇的命運看女性地位與女性解放之路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

2021-02-07 河南大學圖書館

一個是美的傾城的白流蘇,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範柳原。這個故事是張愛玲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圓滿結局——戰爭讓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這個看似圓滿的愛情故事裡實際上藏著太多無奈和悵惘。最後他們的婚姻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戰爭成了契機,他們只有結婚,他們只擁有彼此。白流蘇代表著一個時代不同於舊女性的新形象,她們不甘把自己交給命運、始終堅持自我、不被老舊觀念所束縛……她們無疑是勇敢的。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普遍很大的低於男性,少數女性想要衝破男性主體地位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白流蘇也妥協了,這也是她在當時社會下唯一能做的。

一、在婚姻中尋求依靠

白流蘇離婚後,回到自己家居住,即使在她自己的家中也受到了親人的冷眼,被嫌棄和嘲弄,即使是母親也無能為力,只是加以安慰。痛苦和不甘圍繞著她,她沒有就這樣放棄自己——替已經離了婚的死去的丈夫「守寡」,而是重新堅強起來,尋找新的生活。白流蘇離婚後的生活完全說明了在當時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女人一輩子只可以有一次婚姻,她們必須是「貞潔」的,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人們心裡,也成為了女性生活的枷鎖。從表面上看,白流蘇雖然走出了傳統女性觀念的束縛,但從更深層次來看,白流蘇的這種「反叛」卻是為了在男權社會下更好地保護自己。她尋找新的婚姻不止是為了尋找幸福,而是為了尋找經濟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依靠。就在她面對家庭的重重壓力時,範柳原出現了。這個人符合她現階段的需要,他家境殷實又風度翩翩,抓住他就等於有了生活的保障,也會得到家人的尊敬。

他們的確是相互喜歡的。可是白流蘇知道愛情這東西是虛無飄渺的,對於她來說,結婚才是她想要的最終結果,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不必再膽戰心驚的生活在冷嘲熱諷中。沒有婚姻,這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在她被邀請去香港的時候,張愛玲用「賭」字形容她的選擇。為了生活,為了尋找到生活的保障,她也只有如此。而對於範柳原來說,他確實愛白流蘇,可他卻從沒想到結婚,只想她做情婦。他自由慣了,心總不可能屬於白流蘇一個人。兩人的需求落差給白流蘇造成了深深的擔憂。在兩人的關係中,範柳原的需求地位是高於白流蘇的,所以範柳原才能做到支配白流蘇的行動,而白流蘇卻只得按照他的安排去做。戰爭的來臨無疑給所有人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膽戰心驚,瞬間一無所有,物質不再重要,精神成為了人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這個時候的白流蘇和範柳原才突然意識到彼此的相伴是多麼的珍貴,在這炮火連天的戰爭中仍有愛聊以慰藉。這樣的結局也算是白流蘇的一種安慰,終於,她以這樣的方式獲得了依靠。

其實,白流蘇代表了大部分女性的愛情現狀——想要更快得到保障,好讓後半生能夠輕鬆些,而愛情根本就是奢求,相比愛情,她們更需要生存,需要更好地生存。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婦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決於他們在經濟上能否擺脫自己的依附地位。」對於女性而言,自我解放的路途還很遙遠,很艱難。

二、白流蘇的命運成因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是生動、真實的,她用悲劇的寫法著力表現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極低的社會狀況。在那樣的男權統治之下,加之社會動亂不穩定,更加劇了女性的脆弱。女人們往往沒有地位,也沒有選擇權,最終造成了許許多多女性的悲劇命運。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離婚後的種種遭遇是源於人們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

一方面,這源自於女性的生活空間。白流蘇是處於封閉空間中的大小姐形象,她是典型的舊社會「淑女」,從小生活在大公館裡,根本不可能出去交際。受到的教育也是傳統的「詩禮」教育。甚至連跳舞都被視作是不符合禮儀的。「再婚」本來就是白流蘇的覺醒,她不甘於老套封閉的生活,她需要「離開」;但她的行動並不徹底,她的離開是為了得到更好的保障。這也說明了女性獨立的道路之艱難。

另一方面,社會環境也是造成張愛玲筆下女性悲劇命運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張愛玲生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她自己也因珍珠港事件導致無緣英國倫敦大學,因此,對於張愛玲而言,戰爭是黑暗的、令人討厭的。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小時候就對她說「要麼嫁人,要麼靠自己出人頭地。」她選擇了後者。可是像張愛玲這樣的人並不多,大部分女性還是走的第一條路,結婚生子,成為生存的奴隸。社會的中心整體向男性偏離,即使有欲要突破重圍的女性站起身,企圖改變生活軌跡時,那麼她也只是一個人「逆流而上」,根本無法前進,個體的力量是無法改變集體的軌道的。這是時代的結果,也是時代的宿命,女性註定成為犧牲品。白流蘇對範柳原的追求也是對這樣一個社會的反叛,但並不徹底。

除此之外對於女性本身,追求美與虛榮似乎是天生的,這樣一個自身的弱點也限制了女性生存的道路。如若想要獨立就必須有所依靠,但是絕大多數女性並未選擇自己努力,這可能性在當時似乎並不高;儘早結婚、依靠男性形成了一種風氣,人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社會,女性獨立自然成了天方夜譚。

《傾城之戀》以圓滿收尾。可這種圓滿是蒼涼的圓滿。在合上書本的喜悅與憂傷的交錯間,留下的是關於女性解放的思考。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雖然步履艱難,但總是在與這個社會作鬥爭的,在女性解放與獨立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雖然這條路十分艱難。但張愛玲也在白流蘇身上寄予了美好希望——女性終將站在獨立的舞臺上。

(作者:李若琳 文學院 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相關焦點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2、《傾城之戀》中對人間悲劇刻畫2.1 大家庭的親情淡薄之悲在當時的年代背景下,社會積累了厚重的陋習,同時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低下,也令其即便掙扎也很難逃出這一境地。2.2 傳統社會女性附庸地位之悲從白流蘇的經歷中可以感受到,在傳統社會之下,女性只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屬品,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悲劇,除了社會性質、大眾的思想固化之外,還有一點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傳統社會中女性附庸地位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白流蘇的失敗婚姻,令其附屬地位凸顯,經過了這次失敗的婚姻,生養她的母親非但沒有說安慰話語,反而勸其回去那個「人間煉獄」。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本文以《傾城之戀》小說文本為出發點,對張愛玲小說中體現的愛情觀進行分析,張愛玲所思考的「女人的宿命與扮演」問題將在《傾城之戀》小說中作進一步的闡述,由此揭露女性在男權社會下被禁錮的悲慘命運及愛情之於飲食男女的稀缺現實,對於女性社會地位的發展歷程及女性婚戀情感思想變化歷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才女,林徽因、蕭紅、陸小曼、張愛玲。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
  • 《傾城之戀》和《飄》:中西方戰爭文化下,女性婚戀心理的異同
    比較二者的同與異,可以看出中西方戰爭文化下,女性婚戀心理的異同。《傾城之戀》和《飄》的相同點1,《傾城之戀》和《飄》都是亂世背景首先,《傾城之戀》以20世紀40年代日本佔領香港,為創作的時代背景。2,白流蘇與斯嘉麗的命運,在戰亂下都發生了改變再則,白流蘇與斯嘉麗的命運,在戰亂下發生了改變。其一,《傾城之戀》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而女主角白流蘇原本是個地道的舊上海傳統閨秀,卻不幸經歷了離婚,之後一直在家。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名裡也是命裡!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名裡也是命裡!看了無數遍的《傾城之戀》,不由得在心裡嘆服張愛玲的輕靈睿智,單一個名字,幾乎就能表達出人物的一生。白——流蘇、範——柳原、小編印象中除了紅樓夢裡的人名以外,大概白流蘇這個名字是我見過的最極致的表現。
  • 《傾城之戀》白流蘇二婚的圓滿結局,是張愛玲無聲的悲涼
    而在這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給了她筆下女主角白流蘇一個圓滿的結局,二婚後的白流蘇最終和高富帥範柳原結婚,過上了平凡的生活。白流蘇,出身沒落官家白府,府上曾做過翰林,白流蘇在家中排行第六,所以叫六小姐。白流蘇第一次婚姻白家都是很高興的,畢竟白家是真的敗了,有一個女兒能夠加入豪門,對娘家也很 方便接濟,可惜白流蘇嫁的人唐家少爺太平庸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花花公子,而且還抽大煙,白流蘇是一名有學識有氣質更有心氣的女性,她無法忍受自己的丈夫每天在外面花天酒地,也無法忍受自己這一生就這樣耗在唐家,所以她選擇了離婚。
  • 《傾城之戀》:白流蘇,那個時代最勇敢的女性
    -張愛玲許多讀者在張愛玲筆下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婚戀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張愛玲是新時代的傳奇女性,也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最受歡迎和推崇的作家之一。許多讀過她作品的人都深深愛上了她文字的細膩,她的一生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沉香片,第一爐香"、"沉香片,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
  • 重讀《傾城之戀》以更好地理解抗爭和白流蘇的折衷
    很多讀過她的作品的人都是深深愛字斟句酌,她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例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是一個時代一類女性的縮影。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張愛玲的愛情悲劇《傾城之戀》,其中的「悲」從哪裡可以得到體現
    《傾城之戀》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脆弱的感情,也包含了作者追求完美又冷靜客觀的愛情態度,且對男權社會受壓迫的女性表達了不滿。對《傾城之戀》進行深刻解讀,挖掘其蘊含的內涵,不僅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解讀張愛玲的作品,也有助於喚醒讀者正確的愛情觀。
  • 以退為進的白流蘇,她才是這場傾城之戀的主導者
    這是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可看作是女主角白流蘇的內心獨白,其實,成全白流蘇和範柳原婚姻的固然有戰爭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白流蘇,她才是這場傾城之戀的主導者。在七妹的相親會上,海外歸來的鑽石王老五範柳原對她一見傾心,流蘇不避嫌疑,大方地與之共舞,成功的引起了他的注意,白流蘇與身俱來的傳統中國女性的柔美氣韻深深地打動了他。你好也罷,壞也罷,我不要你改變。難得碰見像你這樣的一個真正的中國女人。我不過是一個過了時的人罷了。真正的中國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遠不會過了時。」
  • 《傾城之戀》:不能經濟獨立的女性,終究無法獲得愛情的完滿?
    《傾城之戀》中就體現了張愛玲這樣的愛情觀,舊式的愛情中女性對男性經濟的依賴,註定沒有經濟地位的女性終將無法獲得完滿的愛情。愛情是現實而悲涼的。白流蘇出生於大戶人家,婚姻被包辦,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女兒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金錢、地位。似乎她有著外人看來門當戶對的婚姻。
  • 《傾城之戀》:白流蘇—張愛玲的「自我投射」
    2009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家族走向衰亡後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陳數飾演)嫁給了唐家少爺唐一元(王學兵飾演),但是由於結婚之前並不了解唐家少爺的性子,所以結婚以後,整天花天酒地、沾花惹草的唐一元徹底傷透白流蘇的心。
  •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分享
    《傾城之戀》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個離異後寄居娘家的白流蘇遇上了一個熱愛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範柳原,白流蘇急於找一個歸宿,然而,範柳原卻因童年的悲劇,對家庭失去了責任心。在兩人步步為營,玩心理戰術的一番愛情角逐後,故事最終以大團圓結局的收場。當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戰火中成就一段傾城之戀。經過細讀與深思後,覺得雖然結局是圓滿的,但是心中總是有些難以釋懷的地方。
  • 看透白流蘇的婚姻觀,也就明白了《傾城之戀》的悲劇內核
    白流蘇與前夫離婚後就落得這樣的境況,兄嫂接連說著狠厲的風涼話,這個家裡也就母親還同她親近。她哭著,母親卻一昧地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你跟著我,總不是長久之計。"這就是新舊之交的女性的無奈,大家閨秀們往往找不到好姻緣,交際場上的洋派小姐們卻被人誤解,乃至於白流蘇一般離婚的新式女性也受到了排擠與歧視。白流蘇迫切地擺脫家庭,可悲的是,作為新式女性的她的出路竟只能是再嫁。婚姻之於她的意義,愛情尚在其次,逃離與謀生才是要緊的。時代之特殊在於女性的思想解放了而女性的命運並未更改。這也正是許多悲劇的根源。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之中,看亂世之中的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已經掐斷了「傾城之戀」原本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從反面對它進行別樣的闡釋,題目與文本相矛盾,傾城的內涵在小說文本中呈現出怪誕的倒錯,由此也賦予文本蒼涼、反諷的感情基調。《傾城之戀》確實也有才子佳人的外殼:白流蘇,一個遺老家族的中國古典淑女,風韻猶存,已離異;範柳原風流倜儻,經濟殷實的華僑後代,黃金單身漢。
  • 《傾城之戀》:無用女人白流蘇,為何與風流公子範柳原修成正果?
    張愛玲筆下的大家族,皆是她熟悉的那種沒落貴族,《傾城之戀》裡的白家公館也不例外。舊式家庭中沒有人教女兒怎麼謀生,秉承"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婚姻就是其歸宿。無用的女人白流蘇。白流蘇也算得上大家閨秀,有教養的古典氣質美女,仍然逃不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的命運。
  • 傾城不傾城 | 紙上電影張愛玲—— 《傾城之戀》的誤讀和再讀
    《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1944年12月,張愛玲曾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臺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
  •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傾城之戀》是由張愛玲所寫的一本愛情小說,也是她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的短篇小說之一。 小說主要講述了在戰爭背景下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
  • 《傾城之戀》:為什麼閱女無數的範柳原,最後會愛上剩女白流蘇?
    文/羅小可《傾城之戀》是民國女作家張愛玲早起的成名作,在眾多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中,它是張愛玲筆下少有的喜劇。它講訴的是民國戰火紛飛時期,面對香港的陷落,美貌離婚少婦白流蘇和富商浪子範柳原終成眷屬的傾城之戀。其實,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小編還是20出頭,不明白為什麼白流蘇和範柳原一直在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