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武漢這個城市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記。
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後,焦慮和不安籠罩著這座城市,人們開始搶購生活用品。與此同時,醫用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也極度缺乏。武漢各大醫院紛紛向社會求援,武漢防疫指揮部發出通告,呼籲社會各界捐贈防疫物資,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
時隔76天,4月8日零點武漢解封,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內心積聚著喜悅一同鬆了一口氣,生活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煙火氣。
本期《楊瀾訪談錄》「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系列,楊瀾對話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一起回顧武漢從「封城」到重啟,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裡的人們那些難忘的經歷。
閻志向楊瀾講述了當自己得知武漢「封城」後的感受:「為武漢擔心,當時我想,作為武漢的民營企業,我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帶頭捐個款,我當時就通知我們卓爾公益基金會,當天馬上趕到武漢市紅十字會去捐了1000萬。」
在武漢抗疫物資緊缺後,卓爾集團也在第一時間開始進行全球抗疫物資採購。1月26日卓爾集團採買的第一批物資運到武漢,也是首批抵漢的抗疫物資。疫情爆發後,卓爾集團在6天內,從全球採購了300萬個醫用口罩、30萬隻N95口罩、近30萬件防護服、32000副護目鏡,用4架專機運回,捐贈範圍覆蓋了湖北全部17個市州。然而,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極度緊缺的醫院病床,嚴重擠兌著醫療資源。閻志也沒有想到,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除了採買物資,他們在抗疫過程中還將介入更深。
閻志回憶道:「那時候發現專業的醫生、護士不夠,我們就在全國找醫生資源,最後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找到了,他們非常熱心,我們又找了一架飛機把這 212 名醫生、護士接到武漢進行專業訓練。之後為支持卓爾長江應急醫院,做了 8 個病區,開始收治新冠病人。但這隻有200多個床位,剛開始頭幾天還是能夠應急的,時間長了還是不夠。第二天我們又在漢陽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在漢陽又建了一個應急醫院,我們大概用了七天時間,建了七家應急醫院。現在回憶起來仍然覺得不可思議。」
當楊瀾問道「那時候覺得最大的壓力來自哪裡」?時,閻志很誠懇地回答道:「那個時候的壓力就是保障這些方艙醫院和應急醫院的正常運行,讓這些患者得到好的待遇和救治。其實從建設到保障,那這中間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個晚上,要去找到 1000 多張床、1000 多床乾淨的被子。今天我們說到這些物資只是一個數字,但實際上都是我們這些員工將床位一張張地找到,一件一件地拖回來,一件一件地配送出去,一張張地擺下去的。」
在節目中閻志也談到,卓爾集團之所以能有這麼高效的機制,也得益於這些年卓爾集團一直關注打造供應鏈的產業優勢。卓爾集團和新加坡交易所聯合打造了一個 CIC世界智能商品交易平臺,為快速買到貨物做了準備。此外這些年卓爾集團一直在做跨境的貿易和商品交易的綜合服務,這為迅速地出關、進關、完善手續打下了基礎。其次卓爾集團還涉足了通用航空,在國際採購和搶運中發揮了作用。閻志將其稱之為企業的能力建設,「不一定我們做得有多宏大,但是我們強調執行力確保把每件事都做成。」
除此之外,在這一年民營企業也遭遇巨大的困難。關於武漢的民營經濟閻志也唏噓道:「武漢民營企業、中小微實體,特別是在疫情中,沒有任何生意可做了。你看著可能只是關了一個門,可能過一段時間換了一個老闆重新開門。但實質上是一個實體,是一個店,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幾個家庭的一個巨大的困難。」
在節目的最後,閻志希望2020不應該被忘記。他認為在這次疫情中,武漢人民有難同當,在這個城裡待著的人都更加親密了,大家有了命運與共的感覺。我們也相信寒冬之後便是暖春,人間溫暖,一切值得。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