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抗擊新型肺炎專題人物欄目#戰疫日記#中,本專欄將聚焦真實的抗擊新型肺炎人物故事,眾志成城,為真實發聲!
原創作者:廣場有鳥,中學校長。百家號「毫米」受權發布。筆記時間:2020年1月31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初七,人日星期:五,晴筆記地點:通城縣醫院外科樓
01
今天繼續晴朗,陽光明媚。
站在窗前,看醫院外面的秀水大道,剛灑過水,潔淨明亮,道旁樹亭亭玉立,枝葉輕輕搖晃;偶爾有宣傳疫情防控的車輛駛過,好久不見一個行人。
父親早餐吃的稀飯饃饃鹹菜,茶葉蛋留給了我。
我把自己的稀飯留給父親中午晚上吃,自己吃昨天剩下的一個雞蛋和一個饃饃,用開水吞咽下去。
父親吃好後,坐在躺椅上輸液,身上包著被絮看電視,不久就睡著了。
半個小時後父親醒來,要我扶他上廁所。
不久,聽到父親在衛生間裡嘔吐,連忙進去給他擦臉、嘴巴、手和衣服。
父親從廁所出來後精神狀態頗不好,躺到了床上。
父親午飯沒有胃口,不能按時吃,我便少要了一份飯菜。
12點半,護士來查房,得知父親的新狀況,批評我要及時告訴醫生。
有永州的朋友說,還是希望在我的日記裡看到我吃的什麼。
我中午吃的一碗飯一碗菜(辣椒炒肉+魚塊白菜白菇)一玩湯(玉米精肉湯),晚上吃的也是一碗飯一碗菜(辣椒炒肉+白菜土豆平菇幹豆角)一碗湯(玉米排骨湯),另外還有早上留下來的茶葉蛋,還有一兩藥酒。
配餐間一位熱菜的娭毑說,這個夥食夠好了!以前在內科樓自己去買,菜飯要11塊,湯又要幾塊,一般人吃不起啊;有人還要挑三揀四,不地道,國家也不容易啊。
02
上午繼續看《千家峒祭》。
喜歡第十三回裡板慄、小嫂子和四毛三人黃黃的對歌,也喜歡瑤民們用鼎罐、砂鍋煮臘野豬肉、臘魚、竹筍和幹黃花菜,用竹酒盅喝酒。
作家楊棄有豐富的地域經驗,有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敏銳洞察力,有對情節鋪設的結構力,有對人物細節的把握力,讓小說漸漸地吸引了我。
在父親睡著的時候,我把電視調了臺,看了會兒電影《紅高粱》。
正是「我爺爺」抱著「我奶奶」在高粱地奔跑的情景,一陣撕扯衝撞後,響起了歌聲: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啊。
記起朋友「風雨同行」在我昨日記」後留言中提到莫言的話:「文學是沒有用的東西,正因為他的沒有用才更有用。」
是啊,小說也好,電影也好,都是無用之用,比如在我日復一日只能從病房平移到走廊到配餐間的隔離期間,它們消遣著我的時間,也影響著我的精神。
03
今天有朋友委託我詢問隔離區的醫護人員是否需要手套,她想買些送來。
又有朋友詢問醫院是否缺少口罩,想快遞些送來。
有老同事李兄從雲溪學校打來電話,說知道我隔離了,想和我說說話。
交談中,得知他讀研究生的女兒和準女婿年前從廣州回來了,他的弟弟一家年前也回來了,因為疫情防控所需,全部留在學校出不來。
他說學校大門也不出,主要靠打麻將消遣。我問他忍得住,過年你喜歡玩大點的?他說要命的時候,忍不住也要忍啊,再說道上街也看不到人。
哈哈哈,兩人幾乎同時笑了起來。
04
今天下午,有個讀了我文章的大四學生加我,談及她的兩個表姐。
一個叫彭旭暉,是監利縣人民醫院一名醫生,25歲,三十除夕才從監利回通城來,本來準備正月初四結婚的,後來因為疫情,婚事被迫取消。因監利縣疫情形勢嚴峻,正月初三被單位派車來接了去「支援一線」。
另一個叫彭春暉,通城縣中醫院的護士,30歲,孩子兩歲,在鄉下過年,「因醫療工作需要」,初二就被單位通知上崗。
彭春暉平生第一次打110,是舉報不聽勸阻出去打牌的公婆,被通城人贊為「硬核防疫」。
彭春暉和彭旭暉是彭家嶺上一戶普通人家的兩姐妹。
她們的父親彭為濤在朋友圈裡說:「兩個女兒相繼奔赴一線,雖十分擔心,但疫區是她們的戰場,盼早日凱旋,加油!」
小女兒回覆:「爸,你們不要太擔心我們,現在正是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出一份力,我自己也覺得無比自豪,你們在家好好的,不要讓我擔心。」
本篇文章由「廣場有鳥」真實記錄,百家號「毫米」受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