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全球化?全球化就是你以為只是「牽一髮」,沒想到卻是「動全局」。雖說全球化逆轉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認,全球化正在發生著變化。
鼓勵企業回流,釋放什麼信號?
4月9日,日本政府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將撥付20億美元預算補助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撤回日本,另外撥付2.1億美元補助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
無獨有偶,同一時間,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提出類似的呼籲:4月9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公開建議,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按照他的解釋,這樣就「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
儘管多家媒體報導此事,但截止目前,無論中國、美國還是日本官方尚未對此事發表權威意見。
現在的問題是,一天之內,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都在鼓勵企業回國,這是在釋放什麼信號呢?
其實,還是那個老問題「製造業回流」,這些年來,中國製造在全球經濟中充當著重要的地位。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了4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總和的27%。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2.3萬億美元,佔全球的15.55%;日本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1.01萬億美元,佔全球的6.8%;德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8300億美元,佔全球的5.6%。也就是說,美國、日本、德國三國加起來,才和中國製造業份額差不多。
說撤離就撤離,不太現實!
那麼,這次的疫情,一方面對各國的經濟造成了明顯的衝擊,這使得失業率不斷上升,所以美國、日本想讓企業搬回去,這樣就可以暫時解決就業問題。
另一方面,疫情也讓他們意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以及在製造業方面對中國的依賴度過高。以日本為例,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但2月份由於疫情導致中國工廠停工,進而使得日本製造商必要零組件斷貨。由此,日本各界開始重新討論不應過度依賴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一事。
但,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企業對華累計投資餘額高達1082億美元,位居各國之首。如今,在華經營的日本企業數量已超過3.2萬家。
基於上述數字,日本政府說撤離就撤離,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更為關鍵的是,搬遷意味著新投資,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
而且,我們看到,在過去的數年裡,川普一直在鼓勵美國的企業回流,並將美國的企業所得稅降到極低的程度,他當時預計會吸引四萬億美元的企業資金回流。
然而,最終的結果讓川普大失所望,僅僅吸引了大概5000億美元回流美國,為此他還炮轟過哈雷摩託。另外,他特別推崇的美國企業家馬斯克,也在上海建立了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這可以說,是對川普回流政策的重重一擊。
由此,說明了一個問題:比起政治,企業更關心效率和利潤;而所謂的政治,也就是上層建築,最終不還是由經濟基礎來決定嗎?所以,對商人來說,沒了利潤,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