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行(ID:jiuxing_neweekly)
美國華人傳統洗衣店,快撐不住了。
他們挺過了異國他鄉大浪淘金的創業年代,但卻沒能經受得住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美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歧視困擾。
最近一則來源於紐約時報的故事令人唏噓:曼哈頓一間經營了61年的華人傳統洗衣店Sun’s Laundry準備結業了。
△曼哈頓最後一家傳統洗衣店結業了/SHELDON CHAU別以為告別的只是一家洗衣店罷了,這家61年歷史的傳統洗衣店,是紐約城最後的「華人手工洗衣店」之一。它的閉店不僅僅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美國華裔艱難過往的迴響。
上個世紀與華人聯繫最緊密的頭銜——「洗衣工」,似乎即將準備退出歷史舞臺了。
多少個華人洗衣店
都承受不住了
「我們會想念你的。」
8月裡的最後一個周六,一小群人聚集在曼哈頓14街626號Sun’s Laundry的門外。街坊鄰居用粉筆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畫了一幅畫,在他們熟悉的洗衣店門前寫上這幾個字作為告別。
在營業最後一天,李洪森依舊認真地給顧客打包洗好的衣服。這些老顧客還帶來了告別禮物,有人拿起最後幾捆衣服,用牛皮紙包好,拿繩子整齊捆起來,就像老闆的父親在半個多世紀前那樣。
△一名老客戶留下了告別字條,並附上了自己的聯繫信息/SHELDON CHAU
84歲的老闆李洪森終於決定關閉這家自1959年以來,跟父母一起創辦經營的家族生意。這確實是他不得已的決定,受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暫停營業,直到8月初才重新開張,不到一個月就熬不住了。
這場景一幕幕就像是情景再現。5年前,美國最古老的華人洗衣店Ching Lee Laundry在連續經營140年後關門營業。
△美國最古老的華人洗衣店關門/NBC
在營業的最後一天,該店的老顧客源源不斷,他們帶來了鮮花、餅乾、卡片告別,這家店已經走到了第四代,NBC新聞記者抓拍到了一幕——店主Jacque Yee與老顧客淚流著與老顧客相擁,「這個時代的終結令我深感悲傷」。
雖說在紐約,仍能看到大量華人開的洗衣店。但李洪森的Sun’s Laundry算得上是最後一家源自歷史長河的老店。
他們沒想到度過了最艱難的白手起家階段,卻依舊遭受好幾十年來從沒有過的洪荒猛獸——兇猛的疫情,連帶著針對華人嚴重的歧視和妖魔化。
重開後的洗衣店得縮短營業時間,來洗衣服的人大幅減少,街上的遊民反而愈來愈多,造成的衛生和安全問題常常會嚇跑不少客人。只漲不降的月租,成了壓垮洗衣店的最後一根稻草。
華裔移民
撐起了美國洗衣業的半邊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裡,而是在堆積如山的髒衣服裡。」美籍華人作家鄭約翰曾經在《華人洗衣店》這裡這麼寫道。
如果19世紀的華人勞工衝的是舊金山「礦工熱」的敲門磚,從20世紀開始,開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門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門票/wiki
在上世紀30年代,僅紐約都市區一地就有5000家華人經營的洗衣店,如此龐大的數量,以至於自成一體,被稱為「華人手工洗衣店」。據1920年人口普查顯示,美國近30%有工作的華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說,在美國洗衣業如日中天的輝煌時期,是華裔移民撐起了半邊天。誰也沒想過,經營洗衣業竟然也能完成淘金夢,從19世紀末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華人移民多來自廣東臺山,包括李洪森。
△李洪森(左二)一家,1948年攝於臺山/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他曾以為來美國當洗衣工只是一種賺錢寄回家的方式。誰知道美國的機票是一張單程票,這一去,就是長達七十年的漂泊。
美國人總能把華裔和洗衣店聯想到一塊去。當時在西部,基本上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白人男子還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洗衣服這件事就跟「男子氣概」的想像不符。
另一方面,這被認為是社會鄙視鏈底端的苦力活,對當時處在異國他鄉的華裔移民來說,卻是為數不多勉強餬口的機會。
開洗衣店入行門檻和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過多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更關鍵的原因在於,那個年代的移民以及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子女,很難在洗衣業和餐飲業之外找到工作,留給他們的天花板也就那麼低。
第一家已知的華人洗衣店是李華在1851年開的,當時一大襯衫的收費也就5美元,街邊常見華人洗衣工挑著扁擔用籃子送衣服的景象。
即便洗衣店的勞力繁重不堪,還被人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們安全感,洗衣店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華人吃住的地方,家族親戚血緣聯結的作坊。
對在洗衣店長大的孩子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玩耍成長的地方,摻雜著苦樂的回憶。
△早期華裔小孩都在洗衣店長大/ COURTESY OF HENRY HUM
華人手工洗衣業
早已步入夕陽
受新冠疫情影響,唐人街早已岌岌可危的生機又一次遭到了重創,瀕臨至暗時刻。
事實上,真正傳統的華人手工洗衣業,早已漸漸步入夕陽之時了。
△華人傳統洗衣店早也步入夕陽時期/unsplash上世紀60年代是洗衣店的輝煌時期,當時西裝可是標準的工作著裝。直到80年代,紐約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洗衣店的生意,這是華爾街工作白領的剛需。
當時李洪森可以一天洗100多件商務襯衫,但到了2000年後,休閒時尚風潮來了,每天襯衫洗滌數量已經下降到了不到40件。
到了20世紀80年代,破牛仔褲和皺巴巴的衣服都成了一種時尚。老一輩的洗衣工黃美意回憶起她的媽媽把侄子的襯衫都熨平的故事,她的媽媽都犯糊塗了,「我跟她解釋這是時尚,她搖頭,不相信」。
△洗好的衣服會用牛皮紙包好,整齊地摞在架子上/ROBERT F. GEE
自動洗衣機和自助洗衣店的出現,才是致命一擊。當顧客不再依賴手工洗衣店的熨燙工作,就意味著這些傳統手工洗衣店的老本行準備淘汰了,上世紀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約在2000到3000美元之間,之後收入越來越少。
香港作家亦舒有部小說《潔如新》,正好說的就是洗衣店數代人的家庭故事,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在洗衣店長大的孩子都已經離家,全盤接受美國文化,似乎這些就跟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洗衣店格格不入了。
參考資料:
Oldest Chinese Laundry in the U.S. Closes Shop After 140 Years nbcnews
不敵疫情,曼哈頓最後的華人傳統洗衣店謝幕 紐約時報中文網
華裔移民如何主導了美國的洗衣業 紐約時報中文網
探尋美國早年的華人洗衣店 Sampan.org
為什麼歐美國家中的亞裔移民總和洗衣業這一刻板印象相連結 冷知識周刊
新冠疫情下,亞裔美國人經歷了什麼?紐約時報中文網
疫情下華人商家頻頻關門,「最壞的時刻還沒到來」 移投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九行》微信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臺,專注於研究一切不正經的旅行藝術。你的城市有什麼值得觀察?不如來看看診療單:奇遇記、旅行觀、格調局、覓食計、城會玩……分分鐘十萬靈感!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羽絨服要乾洗嗎?這才是正確的清洗方法
病毒會通過衣物傳染嗎?這裡有一份消毒小貼士
毛衣水洗縮水後,你可以這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