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日本的一個偏僻村落,連綿不絕的楢山將其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村子裡男多女少,物資匱乏,人們生活窘困,常常以儲存的馬鈴薯填飽肚子。但是食物有限,所以為了能把食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村子裡有了一個習俗: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長子背到楢山上面美其名曰獻給楢山神可以為自己的家族祈福,其實就是任其自生自滅。
村裡的阿玲婆今年已經69歲了,眼看快到上山的年紀,身體還很硬朗。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管你身體如何,到了年紀就要被送上山,否則整個家族都會被別人恥笑。但是阿玲婆的大兒子陳平卻特別排斥這件事,母親一個人把他和弟弟撫養長大,他割捨不掉和母親之間的感情,阿玲婆看穿了大兒子的想法,故意在井邊的石頭上磕掉了自己的牙齒,以顯的自己是真的老了,沒有用了。在她的心裡已經決定今年冬天就準備上山,但是在上山之前她要把家裡的事安排妥當。
首先就是給大兒子陳平續弦,她觀察了很久,就在這時,隔壁村的寡婦阿玉送來一包鹽,想要嫁給陳平。阿玉雖不算漂亮,但是身體健壯,勤勞能幹,賢惠孝順,阿玲婆對這個兒媳婦很滿意。
阿玲婆還有一個小兒子,據說他的身上奇臭無比,村裡沒有人願意接近他,更別提會嫁給他了。阿玲婆心想不能幫助他成家,能解決一下他的欲望也是好的。可是她求遍了村裡的所有人,都不願意陪她的小兒子睡覺。這天晚上,小兒子無處發洩,跑到鄰居王伯家偷聽,不料讓他聽到一個讓人興奮的的消息。原來,王伯常年臥病在床,他告訴妻子因為自己的家族受到了詛咒,所以必須讓妻子和村裡的所有男人都睡過覺,他的病才能好起來。小兒子趕緊把這消息告訴了自己的母親,便安心在家等著,那王伯的妻子確實照做了,但是唯獨跳過了阿玲婆的小兒子,因為她實在忍受不了他身上的臭味。不管阿玲婆怎麼哀求都沒有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給小兒子找了個年齡偏大且嗅覺不好的阿金婆。
以為終於解決了後顧之憂的阿玲婆發現,自己的大孫子搞大了鄰村醜女阿秀的肚子,沒有辦法,只能讓阿秀進家門,家裡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這醜女不僅好吃懶做而且飯量極大,阿玲婆對她很是不滿意。在一個深夜讓阿玲婆發現了醜女竟然偷自己家的糧食接濟娘家。在這個食物匱乏的村落,偷盜食物是大罪,阿玲婆為了避免自己上山之後家裡因為這個醜女而家宅不寧,便舉報了她。最後,醜女和她娘家的一共八口人全部被活埋。
至此,家裡再沒有讓她掛念不下的了,眼看著冬天到了,阿玲婆一邊收拾自己的行李一邊催促大兒子背自己上山,即便大兒子百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天還不亮,陳平背著母親上山了,送親人上山不能讓別人看見,路上不能說話,不能回頭,這是規矩。一路無語到了山頂,陳平不忍離去,抱住母親痛哭,阿玲婆扇了兒子兩巴掌讓他回去。
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她神色泰然,天空下起了大雪,阿玲婆欣慰地笑了,因為祖先們說上山時如果下雪,就證明神明收到了她們的誠意,以後會庇佑這個家族。
故事講的是日本的一個電影《楢山節考》,「楢山」是日本的一個地方名,「節」代表著某種禮節、習俗,「考」是考究,考證的意思。有人說—貧窮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影片中以人性為線索,通過食物、欲望、精神需求一步一步地瓦解所謂美好的上層建築,任何的追求都要建立在吃飽飯的前提上。
影片中真實的自然環境,寫實的「動物性」,直面了人性中的卑劣與高尚,最有趣的是影片的結尾,一列火車開往山裡,也是表達了作者的理念:不管怎麼樣,社會會發展,人們也終將擺脫貧困與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