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中年人最大的失敗,就是讓父母在自己面前卑微地活著

2020-12-17 愛生活的大嘴

看了「楢山節考」這部電影,佩服今村昌平導演對性,生存,生命的描寫之殘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年人最大的失敗,就是讓父母在自己面前卑微的活著。

人上了年紀,就會自然熄滅往常誤以為燦爛的浮火,靜靜地去體味人生的厚味。

故事情節很簡單:在日本古時的信州有座楢山,因為糧食匱乏,生活在附近的村子裡的人們有個傳統,當老人活到七十歲時,就要由子女背到山裡遺棄。

電影的主旋律似乎在告訴我們這麼一個現實,父母上了年紀,就失去了價值?

年少時,父母曾是我們崇拜的對象,在我們眼裡,父母幾乎無所不能。

我們也曾做過不少讓父母驕傲的事情,父母的表揚和認同,一度讓我們非常滿足。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有了自己的眼界和看法,父母卻在一天天變的落伍,被我們嫌棄。

時間老人也有著高超驚人的手藝,喜歡在人身上留下他的傑作。

前不久朋友的父親來城裡串門,想讓朋友開車到車站接一下。

正好我們倆正在送貨,朋友很生氣的對他父親說:

「大冷天的不在家好好待著,跑出來幹什麼?」

朋友心裡很是埋怨,但又不得不放下手裡的活計,去車站接他父親。

一路上朋友不停地埋怨父親給自己添麻煩,耽誤生意。

來之前也沒有打個電話,晚上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我不知道朋友哪來的這麼大怨氣,有關他父親的各種不是,一口氣說了十幾分鐘。

期間我轉頭看了看:

他父親神情暗淡的望著窗外,沒有一句反駁,但是坐在他旁邊的我,能察覺到他父親的整個身體,都在努力的縮進車座裡,像極了犯錯的孩子。

也許他父親就是在家寂寞了,想出來串個門解解悶;

也許就是想搭兒子的順風車,不用再轉公交多跑路。

我相信他父親不是專門跑來聽朋友抱怨的,但是看著老人一聲不吭的承受著兒子的指責,心裡該是多麼的卑微。

我們總是害怕,我們也許根本不會到達的老年。

想起老家的一個姑奶奶,老伴走得早,一直獨自在老家生活。

頭兩年來城裡幫兒媳婦帶孩子,家裡房子也夠大,兒媳婦就專門給她收拾了一個房間起居生活,她心裡很是感動。

今年孫子上了幼兒園,白天不用接送,她在家裡就變成了閒人。

兒媳婦開始頗有微詞,說婆婆帶完孩子應該回老家,不該賴在家裡不走,甚至有時候還會在背後抱怨她在家白吃白喝。

城裡住習慣了,就不想再回農村,她趕緊在附近超市找了個散工做著,雖然錢不多,但至少能顯得自己有事做。

後來聽說她兒子嫌生活不方便,也想攆她回去,可老家已經好幾年沒人住了,她只能硬著頭皮求兒子,別攆她走。

以前她能幫著看孩子,被當成了香餑餑,如今到她需要人照顧了,兒子卻極力地想把她攆走。

雖然姑奶奶很傷心,但她需要靠兒子養老,只好忍著,活得一點尊嚴沒有。

沒有一個聰明人希望自己更年輕一些。

2020年母親節前夕,陝西榆林的58歲馬某,因為嫌照顧麻煩,把79歲的母親推至廢棄墓穴活埋。雖然受害的老母親被及時救出,倖免於難,但是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討論:難道失去價值的老人,就該死嗎?

看到這樣的悲劇,不知道會有多少老人傷心落淚,同樣的歲數,同樣的境遇,他們會不會感同身受?

為人年老沒生機,

為筍年老沒人吃。

熬糖老了第一苦,

殘花莫望春風時。

少年莫笑老人衰,風味似平昔。

雖然感嘆晚年悽涼,但還是有心的子女居多,同樣是人到中年,他們反而更懂得怎麼和父母相處:

1.替父母安排晚年生活,不做愚孝的子女

如果作為子女的你真的太忙,沒有時間陪伴老人,可以給老人安排好生活計劃,讓老人自娛自樂。

老家的表哥在福建打工,因為一年才回來一次,所以乾脆把老婆孩子也接了過去,但是又放心不下家裡的老人。

後來他想了個辦法,給老人買了幾隻種犬,告訴老人配一次狗收費200,一直小狗賣500。

老人覺得又能賺錢又能解悶,所以忙前忙後的一天沒閒著。

其實老人身體尚可的話,有點事做總比蹲牆根要好,適當的工作,不止能解悶,也能讓老人活得有信心,有底氣。

2.生活中,要有效的和老人溝通

老年人普遍比較固執,在一些自己不認可的事情上容易極端化。

這是因為老年人心理比較敏感,歲數大了,自我價值感降低,恐懼新事物,更害怕孤獨。

其實仔細揣摩,這些特點,在我們身上也會出現,所以,情感上我們並沒有和老年人有多大不同,區別就是如何有效的和他們溝通。

希望自己老了以後,身邊有一棟屋,一個花園,還有一個人,就足以讓我安享晚年。

老年人渴望被關愛,被傾聽,被接受,所以和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兩點:

首先對老年人說的話,要多傾聽,要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如果出現重複性的話題,也儘量不要刻意打斷,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所要表達的信息。

「我們是為了理解和傾聽他們講的話,而不是為了評價他們而傾聽。」

其次跟老年人講話,要多解釋,儘量說得淺顯易懂,少用流行詞彙,網絡用語等。

老年人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都在衰退,他們時常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這個時候要有耐心解釋清楚,不要含混不清的糊弄老人,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最近一直在探討中老年人的生活話題,但是負面情緒有些多,對閱讀大嘴文章的朋友,先說一聲抱歉。還有就是最近在醞釀「六個錢包」的社會現象,如果有這方面的題材或者故事,都可以私信給大嘴,任何觀點都可能是下一個社會熱點,感謝您的分享!

相關焦點

  • 楢山節考觀後感
    但是食物有限,所以為了能把食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村子裡有了一個習俗: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長子背到楢山上面美其名曰獻給楢山神可以為自己的家族祈福,其實就是任其自生自滅。村裡的阿玲婆今年已經69歲了,眼看快到上山的年紀,身體還很硬朗。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管你身體如何,到了年紀就要被送上山,否則整個家族都會被別人恥笑。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楢山節考》是1983年今村昌平根據戰後作家深澤七郎寫的小說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日本一個小山村的惡劣習俗,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被送進山裡,名義上是朝拜楢山神,實際上是老去的老人無法再給家庭做出貢獻,還消耗本就匱乏的糧食,於是,為了生存,村裡便有了這個棄老的習俗。
  • 國慶第4天,這群人正在被拋棄: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看著就讓人心疼
    因為天太熱,等得有點久,我沒忍住發了句牢騷:爸爸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最終還是低下了頭,小聲說了句「對不起」。那一整天,只有在我拍照的間隙,爸爸才肯急急忙忙拍幾張,生怕會讓我多等一分鐘。儘管,我一次次說沒事,他還是拘謹地像個犯了錯的小孩。
  • 從「楢山節考」到「社會5.0」,日本百年養老的能學與決不能學
    文/梁雲風 首發秦朔朋友圈 從「楢山節考在1983年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極端貧困缺衣少食的信州楢山偏僻小村裡就有著老年人由長子背到楢山上自生自滅的傳統,69歲的阿玲婆,即便身體還算硬朗,仍舊為了子孫的延續自願選擇上山「供奉」楢山神。
  • 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無數人淚奔:年輕時付出所有,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想一想,可真是諷刺啊!雄獅曾經威風凜凜,在年輕的時候是獅群的大王,帶領獅子們四處捕獵。可等它日漸衰老後,獅群中出現了一頭年輕力壯的獅子,它三下五除二就把獅王轟下了臺、逐出了獅群。年老的雄獅,只得像孤魂野鬼般在草原上飄蕩,只有時不時看向獅群的雙眼中能看到一點點光彩,只是它再也沒有能力回到獅群了,只得孤獨等死。因為村落極端貧困和食物匱乏,以致於老人活到70歲的時候,就會由兒子親自背著送到村子後面的楢山上去,任其老人自生自滅。
  • 人不能卑微的活著
    人,一撇一捺,站立方能為人,所以做人要挺直腰杆,堂堂正正,不能卑微的活著。我曾經也是心比天高,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幹出點兒名堂,闖出一番事業,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由於經驗和準備不足,理想在現實中化為泡影,並且還欠了一筆不小的外債,一時間也失去了再次創業的機會。
  • 卑微中年人餘歡水爆紅:女人的脾氣就是男人的「運氣」
    原創 父母堂 父母堂周末Brunch這個話題值得聊一聊父母堂最近,熱播劇《我是餘歡水》大火。卑微的餘歡水,幾乎把中年人的所有不如意都演活了。2 郭京飛: 寵妻狂魔與餘歡水相類似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郭京飛也是一個在老婆面前很「慫」的人,但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願地將老婆鮑莉視為「一家之主」。
  • 想死不敢死的中年人男人,誰不是用力的活著?
    愛恨成敗裡贏過也輸過是呀,我們都在努力地活著。但他卻只有一個自己,累了痛了都需要自己默默扛著」。深表贊同!每個人到中年的男人身上都肩負著三大心理壓力,這些壓力就像三座大山一樣壓著男人,必須努力地活著,連想死都不敢死。
  • 為什麼很多父母,年紀越大,在子女面前卻越來越卑微?原因很現實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了自己的交際圈,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在一天天成長,父母卻一天天變老,我們嫌棄父母跟不上潮流,而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更加的卑微。父母每次打電話都很克制,總是囑咐孩子要注意身體。孩子回家過年,父母也不敢讓孩子做一次家務,怕累著孩子,更怕照顧不周,孩子會討厭回家。
  • 夜思 | 在家這幾天,父母的卑微讓人心疼
    今日踏上返程,不舍之餘也要明白——日漸衰老的父母也需要安全感,那顆飽經風霜的心需要一份溫柔。來源:國館文化 | ID:guoguanwenhua作者:國館在家裡待了幾天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父母突然就開始變得「窩囊」了。原來,放假期間,他父親不小心把他還未結束工作的電腦關機了,他輕聲嘟囔了一句。「我從小是被我父親打大的,他們那一輩信奉棍棒教育。
  • 心理學: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為了某個信念而卑微地活著
    你是否能夠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過著卑微的生活?有時候人的信念並不會馬上實現,必須經歷艱難的努力才能夠成功。在此之前,你必須進行一個選擇:要麼為了信念而卑微的活著,要麼為了滿足歡愉之需而放棄理想。對於成年人而言,他成熟的標誌就是為了某個信念而卑微地活著。這個信念可以是幸福的家庭,子女的健康,具體的工作目標,或者是思想上的某種理想。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委身」,是一種更高形式的自律,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委身,一種更高形式的自律我們都知道自律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因為它減少了我們每天的決策次數。
  • 是為了將來能夠享受生活,而不是卑微地活著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父母為什麼要逼孩子努力學習呢?最接地氣的答案來了,讓人嘆服人生在很多時候,都充滿著無奈與艱辛,可能很多人都感覺自己是在努力地活著,有時候可能活得很卑微。但是大家無論生活得有多麼的不容易,相信曾經都有著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那就是在童年時期,父母對於自己,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的,每天除了可能為不想上學讀書而煩惱,基本上都是無憂無慮的。但是為什麼在小時候,就不想好好學習,努力讀書呢?
  • 深夜崩潰的中年人:我沒有喝酒,就是生活太難了
    我們不再幻想不切實際的事情,只想好好守護身邊的家人,即便自己受累,也不願他們受苦,即便自己難過,也不願他們皺眉。人到中年,都逐漸活成了兩種模樣:一面是大人:扛起肩頭的責任,吞下心中的委屈,拼命在家人面前表現得雲淡風輕。一面是孩子:在深夜,在陌生人前,偶爾也會暫時放下生活的重擔,允許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場。
  • 因為卑微,所以要竭盡全力地活著
    明天的太陽依舊會升起,可是到那個時候,這些短暫的生命,像塵埃、像空氣,悄無聲息地飄散於大地之間。生命,在無時不刻的輪迴更替。沒有人類會去關心這些卑微的生命。可是陽光會!它出現的每一天,都竭盡全力的散發出它應有的溫度,去照耀每一處能夠抵達的角落。
  • 有太多的人,選擇了卑微的活著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努力再努力。有太多的人,選擇了卑微的活著。誰最辛苦,父母最辛苦。如果知道成家之後會面臨很多壓力,是否會有很多人選擇不婚呢?不管一個人如何逍遙,一旦有了家,就開始不顧一切的維持自己的小家,放下面子,放下尊嚴,努力的去討生活。大多數的父母,辛勞一生,自己吃再多的苦也不怕,會努力的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與教育,幫助他們擠入上流社會,然而最後我們的父母,垂垂老矣。這樣的生活,我們的人生,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 中年人的感悟: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本錢
    同時也加深了感悟: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本錢。中年人的感悟: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本錢我們一定要知道,人生最值得炫耀的,不是工作,不是財富,而是健康!只有身體健康,生活才會有質量;身體健康,生命才能延長。生活中許多英年早逝的事例,時時刻刻提醒所有的中年人,切莫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中年人的存在維繫著許多人,你的生命是和許多人的密切相關的,並不僅僅屬於你自己。人們常說,中年人是社會的棟梁,單位的骨幹,家中的頂梁柱,可見中年人的社會地位和家庭的位置是多麼的重要。正是中年這個群體,在承載著承前啟後的使命和責任。1、加強鍛鍊多活動。
  • 水楢木桶陳釀蘇格蘭威士忌,是什麼體驗?
    無論是資深飲家還是入門小白,都熱切地追捧它;即使是對於不喝酒的人來說,「響」、「山崎」這些名字也是如雷貫耳。日本威士忌名聲鵲起,雖然產量和銷量還沒辦法撼動蘇格蘭行業龍頭大佬的地位,但是在名聲上,卻一點都不遜色了。日威到底是有什麼魅力,讓一眾飲家對其愛不釋口?包裝精緻,風格柔順,容易入口,當然都是重要原因。此外還有一點:它有著蘇格蘭威士忌所沒有的東方香氣風味與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