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很多讓我們頭疼的問題,父母卻能輕而易舉就能化解,父母能完成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挑戰。在孩子們的眼裡,父母無所不能。我們尊敬,崇拜著自己的父母。
我們在意父母對我們的看法,年少時,也做過不少別出心裁的事情,哄父母高興。父母的讚揚,讓我們覺得很滿足。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了自己的交際圈,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在一天天成長,父母卻一天天變老,我們嫌棄父母跟不上潮流,而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更加的卑微。
父母每次打電話都很克制,總是囑咐孩子要注意身體。孩子回家過年,父母也不敢讓孩子做一次家務,怕累著孩子,更怕照顧不周,孩子會討厭回家。
以前是孩子追著父母要關愛,如今是老人在極力討好年輕人,雙方的地位在悄然互換。老人年紀越大,反而在子女面前,過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兒女。
為什麼很多父母,年紀越大,在子女面前卻越來越卑微?
1. 擔心自己成為兒女的累贅
趙阿姨的女兒和女婿都是普通的工人,兩人婚後生了兩個孩子。趙阿姨沒有退休金,她幫著女兒帶孩子,房租貴,生活開支也大,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生活壓力大,女婿對她也有怨言。
如今,孫子上了幼兒園,她趕緊找了一份鐘點工來做,她想著趁著自己身體還允許,多掙點錢,不想自己以後幹不動了,成為女兒的累贅。
2. 害怕子女不養老
韓大爺有兩個兒子,他給大兒子帶大了兩個孩子,後來小兒子的媳婦也生了孩子,也是他去照料孩子。等孩子們都陸續小學畢業,韓大爺已經白髮蒼蒼,原本硬朗的身體,經過這幾年的操勞,已經變得孱弱。
雖然韓大爺幫忙兩個兒子帶孩子,但是等到他真的需要子女們照料的時候,兩個兒子卻因為哪家贍養而爭論不休。
韓大爺覺得都是自己的孩子,住大兒子或者是小兒子家都一樣,他不敢挑剔,只是害怕子女不給他養老。
然而,大兒子辯解說家裡房間不夠,老人來了沒地方住。小兒子說,我們平時要上班,沒有時間伺候老人。兩家人推來推去,都只想讓老人住到對方家去。
以前韓大爺年輕力壯,能幫忙帶孩子,兩家人搶著要老人過去住,如今老人需要年輕人的照顧,他們反而極力把老人往外推。最後,韓大爺的大姐把年輕人都訓斥了一頓,讓他們輪流照顧老人,事情才得以最終解決。
儘管知道年輕人不待見自己,韓大爺也只能硬著頭皮,跟孩子們住在一起,雖然孩子不需要他,但是他離不開兒女,哪怕在他們面前,活的沒有底氣。
3. 兩代人溝通有代溝。
老人和年輕人成長的年代不同,交際方式也有差異。
老人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年輕人感興趣的事情,他們一無所知。老人跟年輕人交談,說來說去都是那些老舊的話題,兩代人溝通有代溝,導致老人很敏感,擔心年輕人會因此疏遠自己。
知名主持人撒貝寧,初到北京工作的時候,他主動把父母從武漢接到身邊來,想讓父母感受下大城市的繁榮,他也可以照顧父母。
然而,撒貝寧的工作實在太過忙碌,他抽不出時間來陪父母,父母遠離熟悉的家鄉,在這陌生的城市,他們舉目無親,也不認識路,只好在家呆著。
老人覺得孩子有自己的事業要忙,但是他們無處可去,也沒有別的消遣,無人交流,過得特別的孤單,想回老家又捨不得孩子,更加不敢過多打擾孩子,畢竟孩子需要工作。
4.不想子女嫌棄自己。
霍大媽的老伴去世得早,她養育孩子吃過不少苦,落下一身老毛病,如今老眼昏花,沒法照顧自己,她只好投奔城裡的兒子。
媳婦的家境殷實,學歷也比兒子高,城裡的房子也是在丈母娘的資助下,才買的房子,所以兒子對媳婦一直很尊重。霍大媽的到來,打破了兒子和媳婦的平靜生活。
孩子有保姆帶,霍大媽完全插不上手,媳婦雖然同意她住下來,但是處處嫌棄她是農村人,過得邋遢。
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她在家裡一直過得小心謹慎,儘量少說話,降低存在感,也從不敢打擾媳婦。
她曾經想過回老家,但是兒子也不放心,她只能這樣將就著過日子。好歹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孫女和兒子,她覺得日子也不那麼難熬了。
老人和年輕人在一起生活也是無奈之舉,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經濟壓力,沒有辦法時刻陪伴老人,兩代人的代溝仍然會存在。
父母過得戰戰兢兢,年輕人也會覺得自責,年輕人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讓老人晚年過得開心。
年輕人如何讓老人活得更自在?
1. 幫助老人適應城市生活。
大城市沒有老人的親友,所以老人會覺得很寂寞,年輕人要上班,不可能長時間陪伴老人,但是城裡也有很多老人在帶孩子。
年輕人要多帶老人去公園或者是老人活動中心去走走,讓他們認識一些朋友。如果老人喜歡跳舞或者是畫畫,也可以給老人報一些興趣班,讓老人在閒暇之餘,也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老人交了新朋友,有新的愛好,也能慢慢融入城市的生活。新的通訊方式,如果老人想學,年輕人要耐心地教會老人。
2. 給老人高質量的陪伴。
老人最渴望的是年輕人的陪伴,年紀越大,反而表現得越像個老小孩,渴望孩子們的關心和重視。
《一路成年》裡,徐錦江哽咽著說,我一個人簡直生活不下去了,我不合群,什麼都不會,太沒用了!
徐錦江的自責,讓人心疼又心酸,像極了我們的父母,責怪自己的無能,厭惡自己拖累孩子。
徐錦江開冰箱忘記關門,煮雞蛋忘記插電;電腦出問題,手機不會關機,他也不會生火,只好讓兒子來幫忙。
徐錦江的兒子徐菲不但不埋怨,反而經常盡心盡力照顧父親。
徐菲外出時,給爸爸訂了最愛吃的雞胸肉;爸爸沒點燃柴火,沮喪生氣的時候,他極力安慰爸爸,有我呢。他還會給爸爸按摩腰部,爸爸難過自責的時候,他開導爸爸,還打算摟著爸爸睡。
3. 選擇合適的贍養方式。
如果老人願意一起住,那麼年輕人可以把父母接過來。如果一起住存在婆媳矛盾,那麼可以給老人在附近租房,也不影響贍養老人。
結語
父母和孩子,一直都是需要和被需要的關係,兒時孩子依靠父母,老了父母依賴孩子。徐錦江故意去麻煩兒子,想要兒子多陪陪他,因為他總是覺得很孤獨。
徐菲也覺得爸爸的形象跟想像的不一樣,爸爸像一個孩子,需要我去照顧他,照顧父母他不覺得是負累,反而是一種幸福。
如果兒女們能像徐菲一樣,儘自己所能去關心父母,不因父母的「過時」而嫌棄,不苛求父母得事事全能,包容父母的一切,也許父母不用活得那麼卑微,反而能過得舒心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