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家庭中,孩子是永遠聊不完的話題,從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再到工作、談婚論嫁。父母總會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每當有關孩子的熱點事情一經曝出,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輿論共振,這可以看出當今父母是相當焦慮,應該給孩子提供什麼條件,怕孩子受一丁點的苦,怕孩子錯失一丁點的機會。
當代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模式是怎麼樣的,有些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買!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物質和金錢觀念,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應該自己去爭取,父母給的不是理所應當。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父母生怕孩子磕著,在外面受委屈。
電視劇《虎媽貓爸》裡,患有「公主病」的茜茜,就是父母太過於溺愛。在有一個情節中,虎媽趙薇去奶奶家接茜茜,茜茜認為自己是公主,躲在公主帳篷裡就是不出來。虎媽趙薇一身喝斥「我數到2,你要是再不出來,我就把這帳篷給拆了。」同時,虎媽趙薇制止爺爺奶奶和爸爸去幫忙。其實孩子都有一種天賦,他們能夠敏銳地判斷出來當前所處的局勢,誰會發威,誰好說話,他們就緊緊抓住可以幫他們逃脫懲罰的人。
在家庭教育裡,尤其是在糾正孩子的壞習慣的時候,他們的這種天賦就是最大的阻礙。家庭成員必須保持高度統一的思想,當媽媽唱白臉的時候,其他人千萬不要唱紅臉,而是要堅決表示贊成媽媽的觀點。
在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孩子出現了叛逆心理。導致孩叛逆是多種因素,父母忙於工作,而疏忽了孩子。當孩子想要溝通的時候,父母卻說「我工作忙,待會再說。」孩子的熱情一下子被澆滅,而垂頭喪氣。長此以往,孩子缺少關愛,孤獨而又無助。因為缺少溝通,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逐漸變得冷漠。
當孩子叛逆,不願跟你溝通的時候,父母應該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跟你溝通。其實溝通都是雙向的,都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父母在溝通的時候應該多商量,少命令。當父母請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說「你可以幫我把那件衣服拿過來嗎?」而不是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過來!」孩子幫你做了事情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覺得你尊重他,也願意聽家長的。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借著「為你好」的名義傷害了孩子。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是應該遵從他們的意願。
我們為什麼一回到家就會跟父母吵架呢?我們日常接觸同事、客戶和關係不深的朋友,往往希望自己儘量表現得友好、熱情和寬容。有時候明明心裡不舒服了,還要露出笑容。我們很少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和難過表現給他們。但面對父母的時候人際交往交往技巧好像一下子不起作用,處處挑刺。因為我們知道父母可以對我們無限的包容,不管我們如何的對他們不滿,他們依然愛著我們。但是我們要清楚父母不是我們的「撒氣筒」,都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我看過一個視頻,第一個父母聽到孩子放學回來覺得好累,媽媽用嘲諷的語氣說「喲,你嘆什麼氣啊,你一個小孩子一天到晚上上課啥都不幹,有啥好累的,我天天工作還得做飯,我都沒喊累呢。」孩子最後沒有說話。另一個父母聽到孩子同樣的話,媽媽說「怎麼了,孩子。上學很辛苦,是嗎?不過上學雖然累,但媽媽看出來你的成長。你每天都學到很多,懂得更多,付出就有收穫。就像媽媽工作也很累,但每天也在進步,咋倆可要一起進步啊。」孩子得到了鼓勵。第一個孩子聽到了媽媽這樣說,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會厭煩學習。第二個孩子聽了媽媽的鼓勵,心理得到安慰後,則會打起精神好好學習。不同的溝通方式,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什麼有的父母喜歡用親情綁架的方式控制子女?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處事方面都受到父母的影響,想要擺脫原生家庭,想要自己的獨立生活。但父母卻不肯,總想控制子女。其實很多父母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資產。所以我說什麼,你就應該聽什麼,何況我都說了是為了你好。孝順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大多數父母已經固化觀念,認為子女有獨立意志,不願聽從父母,就是不懂事、不孝順。為人父母,不應該要求子女孝,而應該要求自己慈,父母慈愛是子女孝順的基礎。父母更應該多給子女個人空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