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疫情,不少人直至雙節長假,才能與父母團聚。短短幾天裡,不可避免的摩擦,卻讓彼此又重新認識了一次。
今日踏上返程,不舍之餘也要明白——日漸衰老的父母也需要安全感,那顆飽經風霜的心需要一份溫柔。
來源:國館文化 | ID:guoguanwenhua
作者:國館
在家裡待了幾天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父母突然就開始變得「窩囊」了。原來,放假期間,他父親不小心把他還未結束工作的電腦關機了,他輕聲嘟囔了一句。
「我從小是被我父親打大的,他們那一輩信奉棍棒教育。我從小就恨,希望能聽到他們的一句抱歉。可真當這句話從我爸嘴裡說出來時,看到我爸那局促不安的樣子,我真覺得自己是個混蛋。」周末,帶家人出去玩,爸爸特別興奮,一個勁拍照、拍視頻,說要發朋友圈。爸爸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最終還是低下了頭,小聲說了句「對不起」。那一整天,只有在我拍照的間隙,爸爸才肯急急忙忙拍幾張,生怕會讓我多等一分鐘。儘管,我一次次說沒事,他還是拘謹地像個犯了錯的小孩。
可在記憶中的爸爸一向都很清高,何曾對誰這般小心翼翼過?小時候,我被熊孩子欺負了,不善於與人爭吵的他,也會叉著腰跟潑婦對罵老半天;初中時,我被班主任點名批評太愛打扮了,他直接懟回去說:「愛美是天性」;原本那麼剛,那麼要強的一個人,如今竟在自己孩子面前變得這麼謹小慎微。
多少父母都是如此,年輕時為子女遮風擋雨,年老時卻得看子女臉色行事。雄獅曾經威風凜凜,在年輕的時候是獅群的大王,帶領獅子們四處捕獵。可等它日漸衰老後,獅群中出現了一頭年輕力壯的獅子,它三下五除二就把獅王轟下了臺、逐出了獅群。年老的雄獅,只得像孤魂野鬼般在草原上飄蕩,只有時不時看向獅群的雙眼中能看到一點點光彩,只是它再也沒有能力回到獅群了,只得孤獨等死。因為村落極端貧困和食物匱乏,以致於老人活到70歲的時候,就會由兒子親自背著送到村子後面的楢山上去,任其老人自生自滅。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因為過了七十歲的老人,沒有辦法種地幹活,只能在那裡白白浪費糧食、花錢。害怕被遺棄是人的天性,尤其時常都能看到老人不被善待的新聞,這猶如給老人敲響的警鐘,讓多少人都不敢鬧、不敢橫。對於父母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多,無非就是一份安全感,能讓他們堅信——不管身體有多差,我們都不會遺棄他們、不管他們,更不會讓他們在世界的角落裡自生自滅。
當安全感不再缺失時,父母又怎會在兒女面前唯唯諾諾呢?每一個小心翼翼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不允許他犯錯的子女。作家爐叔曾說,為什麼每次爸媽犯很幼稚的錯誤時,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脾氣想要指責他們?
那是因為,我們跟父母生氣,氣得不是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氣他們不該成為犯錯的人。要想父母不再小心翼翼,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去糾正那些無傷大雅的錯,而是學會原諒並接受這種錯。一款歐洲皇室定製款的包包,原價19800元,打折價只要930元。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完全就是商家的一種營銷手段,所謂的打折價,可能還要比原價貴不少呢;至於皇家定製款,那就更是可笑了。但馬東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並沒有當著媽媽的面拆穿這個謊言。
而是裝作很興奮的樣子,對著母親說,眼光真好,真是買到了好東西。爸爸去世十多年,他常常不在家,就只有媽媽一人看看電視、買買東西。
這是一個動不動把矛頭指向原生家庭的年代,多少人總是帶著一股怨氣看父母,嫌他們這兒不好、那兒不對。可多少人又想過,他們也都是在摸索著成長、摸索著當父母。「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當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就稍微體諒下。」每一個小心翼翼的父母,都與兒女有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
面對這條鴻溝,有人選擇視而不見,有人選擇修建一座橋。有一次,發小在朋友圈說,中了膠片的毒,意思是太喜歡膠片相機拍出來的感覺了。但他媽媽不理解,就緊張地打電話問他到底怎麼了,是不是中毒在醫院?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一來二去,他也懶得解釋,每次發朋友圈都直接屏蔽了父母。遠在家鄉的母親,很想知道兒子的近況,每次只能跟我旁敲側擊地了解一下,就怕在他跟前哪句話說錯了,惹得他過年又不回家了。
每次聊完後,都不停叮囑我,千萬不要把這事說給發小聽,害怕他又生氣了。去年冬天,因為爐蓋沒有放好,兩個老人差點因為煤煙中毒身亡。
當發小知道這個事情時,這個五大三粗的北方壯漢就在地鐵上哭成了淚人。他說,如果父母真就這麼走了,估計這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從那以後,發小依舊會發朋友圈屏蔽父母,只不過會專門發一些自拍照、吃飯照、旅遊照到朋友圈,只是僅父母可見。發小說,以前不敢直視母親的眼神,裡面寫滿了太多期待,期待他能像小時候那樣暢所欲言,但他現在不怕了,因為他在努力把自己的世界說給他們聽。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父母都在努力向我們靠近,可多少父母像只無頭的蒼蠅,只能無助地瞎撞。在巴勒斯坦,一位73歲的老人確診新冠住進了重症監護室裡。
出於防疫考慮,醫院謝絕了一切家屬的探訪,為此,她30歲的小兒子每天晚上都爬到窗戶上遠遠地陪著母親。
只可惜,短短5天後,老人就沒有禁得住病情的折磨還是離開的人世間,她的小兒子始終都接受不了這一現實。這件事情讓很多子女都感慨萬千,很多網友紛紛在網上訴說自己對父母的思念。其中最扎心的評論說,「我失去父親22年了,依舊會哭。」父親曾跟母親討論,等以後去世,他們要各自葬在父母跟前。
我想,這不是他們的感情不好,而是能夠理解彼此思念父母的心情吧!畢竟母親至今還常常念叨外公、外婆,給我們一遍遍講那些溫暖的故事;畢竟每次在爺爺、奶奶忌日時,父親都會在墳頭跪坐很久很久,直到天黑了才肯離開。我想那時的他們,誰也不是,都只是那個想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吧。誠然,每個人的父母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可他們也在努力給我們最好的一切。也許,我們除了抱怨那改變不了的原生家庭外,也該學著去珍惜與父母之間那所剩不多的時光了。自從上次讓父親感到了不自在後,我立馬就去網上買了一個單眼相機。我準備,在下一周出去玩時,會認認真真教他怎麼用單反拍花花鳥鳥,讓他能在朋友圈、家族群上嘚瑟個夠。
都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我想說並不是,最悲哀的事情,是兒女明明看清了父母的小心翼翼,還是不想方設法去解決,只是任由他們更加忐忑、謹慎。小時候,父母總能包容我們的小脾氣,允許我們在窩裡橫,哪怕受傷害怕了,也會輕聲安撫我們,「不怕不怕!」
如今,父母一天天衰老了,他們那顆飽經風霜的心也需要一份溫柔,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能像過去的他們那樣,毫不厭煩呢?作者:國館,來源:國館文化(ID: guoguanwenhua)。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郵件後請附聯繫方式)
睡不著,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