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日本北海道前仔細研究了下那邊的攻略,感覺和想像中的差的還挺遠的。那浪漫的白色世界貌似無法到達。基本都是飛機到達札幌,然後以札幌為中心,去到周邊的一些地方可以玩耍玩耍,但由於去的時間也較短,發現比較容易到達的地方都貌似不能讓人心動一番。所以也就放棄了幻想,跟隨著大家都走過的常規路線隨便逛逛了。
從札幌到達小樽還是比較方便,有各種交通方式,軌道交通還是挺方便的,沒打算在小樽住一晚,所以看好末班車的時間趕上就行。
出了小樽車站,依舊是那種日本小鎮的感覺,有點年代,但挺乾淨整潔的。從車站出來後沿垂直車站的那條馬路一直往海的方向就能到達運河邊。一眼就能看到頭。目測不到一公裡的樣子吧。
然後就到了攻略上無數人推薦的運河邊,看看運河和倉庫了。反正來前也看了無數多攻略上的圖片。現場可能就更無感了些。不長的一段距離,稍走走看看也就當是來過了。還是躲進老倉庫改建的吃食店和咖啡館來說實在和舒坦。畢竟戶外還是挺冷了。風光也就二眼看完了。
可以在酒吧來杯小樽啤酒
吃完比較暖和了,就可以去邊上的大海邊吹下涼風了。
運河,大海,倉庫反正一會就看完了。往回走就可以來到小樽的商業街,一個興旺的旅遊目的地,商業街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看商業街是否有特色,值不值得逛下,買些自己喜歡的物件了。
反正國內的旅遊區商業街 我是肯定不去逛的。你懂的。
很多國外的小鎮的商業區賣的東西都還是挺有當地特色的,特別是些手工製品,還是很能吸引我把它不遠千裡的帶回家的。
下過雪的小鎮街道,我想應該還是比平日裡會好看些吧。
冬日,入夜總是特別的早。但夜市下的小樽街道確更是美麗和熱鬧了。走走,吃吃,看看,買買。這大概就是小樽的全部。沒有太多的新奇,但也覺得挺舒服。日本大概就是這樣,每次來前總覺得行程或許會無趣,但一路下來卻也還是挺舒服的。沒有啥驚喜,也不會有啥遺憾。穩穩的,舒服的。
臨離開前,又奔去了運河邊拍上幾張圖片,這或許就是攝影的糾結。總怕遺漏了什麼,總想拍的更完美些。
小樽的一天,就這樣在穩穩的氣氛中度過。
小樽(おたるotaru)有「坡城」之稱,城內多坡路,其中有取名為「地獄坡」的陡坡和斜而彎曲的舟見坡。冬日滑雪場的背後有一座天狗山,從山上的瞭望臺俯瞰,不僅能將市容盡收眼底,還可以極目遠眺港灣風景,這裡設有索道車,供遊客上山用。曾經是日本最大的港口。
讓日本北海道成為大自然的一塊淨土,特別是靠海的小樽,清純得像《情書》中的情景。小樽從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後來成為指定的國際貿易港,但繁華過後卻成了一個落漠的小港口,人口外流、國際貨輪不再,小樽卻能善用舊有、廢棄的倉庫等公共設施,由一個過氣的小商港,發展成觀光重鎮、浪漫之都。
而小樽最出名的玻璃工業,也讓這個城市有「燈的故鄉」等美譽,看精緻的玻璃工藝,是小樽另一種浪漫。琳琅滿目的玻璃用具、藝術品及家飾羅列滿街,有高級豪華的專賣店;也有賣各種小飾物、玩具的路邊攤。市區有多個玻璃工藝工廠,裡頭的玻璃藝品琳琅滿目,小到常見的咖啡棒,大到華麗的大花瓶,讓人看得目不暇給,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玻璃製品、燈罩飾品,還有眾多的玻璃手工品可自由選擇。日本的工匠們從海洋中獲得了靈感。
「小樽」一詞語源自阿伊努語(北海道原住民)ota、oru、nai,意為砂岸中的河。原名錢函,因為此地青魚產量豐富再加上當時為建設札幌所用的建材皆由此港輸入,因而一度發展成為北海道要港口之一。
現今的小樽運河肇始於明治29年,當時本地已是北海道僅次於函館的第二大城,但後來由於利益分配問題導致工程延宕、以舢板作為接駁工具的方式在當時也已落伍,因此日後隨著札幌的快速發展對照下,小樽便日漸沒落,直到昭和61年時將運河重新定位在代表小樽的浪漫及歷史後,才又逐漸吸引觀光客的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