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是對除因紐特人(又稱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印第安人是黃種人,與中國人在膚色上一致,相貌上也相類。大多數印第安人(包括愛斯基摩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髮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個中國人。
那麼印第安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呢?在現代的學術界,有一種看法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不僅僅因為印第安人和中國人長得實在是太像了,還有許多證據表明古代的印第安人跟古代的中國人有很多共同之處。
01殷商與美洲古文明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共同之處。
從奧爾梅克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殷商文化的影子:他們製作的玉器、玉人、玉面具十分精美;他們有龍的傳說,與商人一樣有跽坐習俗;他們相信月亮上有一隻兔子;共同的太極圖和饕餮紋飾和雲雷紋飾,相似的乘轎出行和擊鞠遊戲,相同的草藥和骨針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樂上的五聲音階,甚至連喝童尿養生、吃蝌蚪以敗火的民間偏方也都相同。
美洲遺址中也多次發現中國古文字,與中國的甲骨文及金文極為相近,有些字的寫法簡直與中國甲骨文一模一樣。範毓周教授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奧爾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極可能就是商代後期殷人普遍使用的甲骨文。」
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國人,且頭顱系人工改型的高長頭。這種高長頭正是商殷所崇尚的習俗。《晏子春秋》就有「湯,長頭而寡發」的記載。商殷文化中特有的虎神崇拜、祭天儀式,用於裝飾的饕餮紋等等,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都可找到對應的特點。就連商紂王用過的炮烙酷刑,在美洲印第安古印加人中亦可尋覓。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第二冊第三十五章中就有關於印第安人施炮烙火刑的記述。
由上可見,印第安人跟中國古代殷商的淵源甚深。
02殷人東遷美洲說的提出
最早是英國學者梅德赫斯特,提出殷人東遷美洲的說法。他在翻譯中國古典文獻《尚書》時,提出周武王伐滅殷紂王時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的說法。美國學者邁克·周1967年發表的論文指,在墨西哥東海岸的拉本塔發現的美洲最早文明——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王大有、宋寶忠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到: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11人索賠專案。在歐陽庚赴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委託他到中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 此後還有郭沫若和董作賓也相信殷人東渡。
那麼,殷人為什麼要東遷美洲,又是何時東遷美洲的呢?
據考證,殷商末年,帝辛(紂王)精銳部隊因徵林方而留在東夷,所以,朝歌空虛而被周武王所破。商殷滅國之後,留駐東夷的十多萬精兵由能徵慣戰的將軍攸候喜統領,卻從此杳然無蹤,史無所載,成為千古之謎。
恰在殷商滅國之際,攸候喜率領的殷軍失蹤之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帶有強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於是學者們自然聯想到:殷人是否東遷到美洲。殷商還處於奴隸制時代,戰敗的俘虜、亡國的臣民,都要被戰勝國當作任人宰割的奴隸。因此,一部分臨海的殷商軍民為避免滅國為奴的命運,始而東渡。殷人本來就是個航海的民族,《詩經·商頌·長發》中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他們戰敗越海而逃就是很正常了。比如有史可據的有武王伐紂勝利後,商紂王的叔父,太師箕子不願為周臣,率領弟子與一批殷商遺老故舊五千餘人從今天的膠州灣渡海,到了今天的朝鮮,創立了箕子朝鮮。
03結語
小編以為上述說法說明印第安人和現在中國人的祖先有淵源。
現在印第安人是一個複雜種群,但在早期無疑是經過亞洲遷徙過去的黃種人為主。而且印第安人的遷徙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可能是早在上萬年前通過尚很接近的白令海峽多次向美洲遷徙。
一個複雜族群的形成並不是一元化而來的,而是多個族群遷徙融合而來。對於某些印第安人部族可以說他們是中國商朝人的後裔或許是準確的,但籠統說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