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草木記】蘿藦與鵝絨藤

2021-02-07 種豆南山上


紫蔓青藤各一叢,野人籬落管西風。

郊扉遠絕誰能到,秋日蟲鳴豆葉中。

——明•何景明《秋日雜興十五首 其四》


到了穀雨前後,人行道邊的綠化叢裡,就會有許多青藤探出頭來,繚繞的晨霧中,或明亮的陽光下,顫巍巍地旋轉著,試探著,那神情,與前端翹起的蝮蛇頗有幾分神似,機警而又敏銳。


蘿藦


鵝絨藤


此前若有人問我,這些伸頭探腦的是什麼植物,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他,這是蘿藦。如果心情好,對方也有興趣,我還會說說蘿藦的其它故事,比如果實的模樣,種子上的絨毛之類;如果今天再有人問,我就不能不有些含糊,因為我已經發現,以前被我籠統稱之為蘿藦的這些綠色藤蔓,很可能並不是一種植物,它們當中,除了蘿藦之外,至少還有它的堂兄弟,那就是鵝絨藤。


我與鵝絨藤,也並非初次相識。好多年前,與朋友去新疆,在庫爾勒東北方向的一個工地附近,就曾遇到過它們。工棚後邊有一堆零亂的枯枝,老遠就可以看到,有綠色植物附著其上,湊近了觀察,與蘿藦別無二致的纏繞莖和對生的葉子,卻結出那麼纖長的蓇葖果。我當即猜到,這就是傳說中的鵝絨藤。然而回到本地,一直到去年秋末,才偶然發現了鵝絨藤的蹤跡。


鵝絨藤


那是一個雨後的傍晚,我在便道上散步,不經意間,看到小葉女貞的枝椏上,攀附藤蔓結出的,竟然是圓柱狀細長的果實。這條沿湖的人行道,幾乎是我散步時的必經之路,一年到頭,來來去去應不下百十次。鵝絨藤就長在一旁,攀爬於綠叢枝頭,一向以觀察植物為樂的我,卻從未看出點兒什麼。這當然不無緣由,那就是蘿藦與鵝絨藤的長相太相似了。當我發現這些朝夕相見的青藤裡,居然藏有鵝絨藤,心下當即有了一個小小的驚喜,好啊,感情你們也來這邊啦。


蘿藦


鵝絨藤


最初接觸到鵝絨藤這個名字,還曾略有不解。為什麼蘿藦的兄弟行,名字卻起得像個外姓人。不見大薊與小薊,飛蓬與山飛蓬,蒲公英與斑葉蒲公英麼,就像鄉村的孩子,老大老二地挨著往下叫,省心而且省力,多好;幹嘛一定要另起爐灶,一家人顯得如此生分。我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可能毫無道理。感情上不易接受的原因,不外乎我與蘿藦相識得早,感情又較為深厚,鵝絨藤是新朋友,接受起來就難免挑剔。其實現在想想,無論蘿藦(《唐本草》)、芄蘭(《詩經》),還是斫合子(《花鏡》),這些名字其實都未免古怪,「蘿藦」與「芄蘭」為連綿詞,應該比較古老,可能是先民們最初的命名,但聽起來,或者看上去,都有幾分神秘兮兮。斫合子說的是蘿藦的果實特徵,蘿藦的果實為蓇葖果,蓇葖果在形成過程中會沿著心皮癒合處形成一道腹縫線,在腹縫線對側形成一道背縫線,果實成熟後會沿腹縫線或背縫線中的一側開裂,然後彈出種子。成熟後的這種縱向開裂,有如刀斧砍開一般,平時卻是合著的。所以我不得不說,斫合子一名,意思委實生猛了些。倒是鵝絨藤一名,甚與其植物特徵契合:既然是藤蔓類植物,所以這個藤字,一點兒也含糊不得。此外,鵝絨藤的蓇葖果雖然細長,其中依然包裹著柔軟潔白的絨毛,絨毛著生於種子尾端,種子便是憑了這些絨毛,得以乘風飛翔。包在外殼之內,那絨毛順暢得很,果實一旦張開,遇風則蓬鬆起來,比之鵝絨,那輕、軟與潔白,亦或有過之。「婆婆針袋包」(《救荒本草》)乃蘿藦的俗名之一,已經注意到這一包絨毛,卻不及「鵝絨」二字來得直截和秀雅。


鵝絨藤


鵝絨藤一名所以取得好,應該與命名者的修養有關。鵝絨藤不像其它古老植物,有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上百個俗名、別名和地方名。它的名字就這一個,所以我想,應該是植物分類學家給出的。我猜想,雖然此物一直就這麼生著長著,與蘿藦一起,與葎草一起,與田旋花和牽牛一起,卻因為不能成什麼大用,於是人們也就如以前的我一樣,將它與蘿藦歸成一堆:不就是果實長短與粗細的區別麼。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中國本草古籍亦未見著錄。朱橚《救荒本草》中有一種「羊角苗」,王作賓先生在其《〈救荒本草〉與〈野菜譜〉植物學名》中,將其定為鵝絨藤(Cynanchum chinense R. Br.)。僅看《救荒本草》對此物葉子的描述,「葉似馬兜零葉而長大,又似山藥葉,亦長大,面青背頗白,皆兩葉相對生」,確實與鵝絨藤頗多相似,但是插圖雖然模糊凌亂,那蓇葖果兩兩對生,紡棰一般模樣,頂端極尖,基部膨大,其上累累班痕都描畫得一清二楚,分明是蘿藦麼,怎麼可能與鵝絨藤混淆得了。


以前我看鵝絨藤(Cynanchum chinense)與蘿藦長得那麼相像,以為它們是兄弟行。後來知道其實並非如此。雖然它們同屬蘿藦科(Asclepiadaceae),可是鵝絨藤為鵝絨藤屬,蘿藦則歸蘿藦屬,所以頂多算是堂兄弟。既然二者沒那麼親密,也就增加了我區分二者的勇氣。事實證明,只要稍為用心,也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


蘿藦



鵝絨藤


二者最明顯的不同,應該是它們的蓇葖果,蘿藦的果實像兩個並蒂的紡棰兒,《詩經》中說:「芄蘭之支,童子佩觿。」觿為古代成年男子佩帶的骨制飾物,可用以解結。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之二十二:「按芄蘭之角如觿,尚得形似」。此乃上古之人對於蘿藦果實的比擬。而鵝絨藤的果實則要纖細修長得多,整體圓柱形,頂部漸尖。所以,即使蘿藦與鵝絨藤平時長得再像,到了秋來,果實一旦結出,即會自證實各自的身份,再也馬虎不得。不過二物生長期長,而結實又較晚,所以僅憑果實一端來辨識二者,機會未免太少。敝人以前吃虧就吃在這一點上。


蘿藦


鵝絨藤


其次就是看花。蘿藦的花冠一般亦為白色,有時卻會顯現淡紫紅色斑紋,所以顯得黯淡;花冠裂片披針形,張開,頂端用力向後反折,故其花厚實而形小。鵝絨藤的花冠純白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直伸,花型則纖細而稍大。

相對於漫長的生長期,二者的開花時間終還嫌太晚。僅憑花形鑑別植物,受限仍多。我覺得,只有做到僅憑莖葉就能區分孫臏龐涓時,才算真正認識了它。這當然比較困難,不過,只要你肯用心,耳鬢廝磨久了,自然會進入這種境界。只要做到這一步,人的感覺便有了全息的效能,一眼看過去,它再也無所遁形,且管保就錯不了。


蘿藦


蘿藦與鵝絨藤的莖與葉,確實十分相像。莖纖細,圓柱狀,右手性。一旦扯斷,便有白色乳液洶湧而出,沾在手上身上,久之則凝為暗黑色,極不易去除。可是,只要仔細觀察,那葉片的形狀與質感,還是有差別的。分辨其莖葉,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眼:一是葉質,蘿藦的葉子膜質,鵝絨藤葉子則為薄紙質;二是葉形,蘿藦葉子卵狀心形,頂端短漸尖,鵝絨藤葉子則為寬三角狀心形,頂端銳尖;三是葉脈,鵝絨藤葉子基部側葉脈稠密,常由一個點上輻射出三四條,蘿藦的側葉脈基本上則是羽狀排列的。四是葉色,蘿藦的葉面綠色,葉背粉綠色,兩面無毛,鵝絨藤則是葉面深綠色,葉背蒼白色。總之,葉面碧綠,看上去單薄,基部較寬的葉子,是鵝絨藤;葉子較質實,毛茸茸地有些發白,葉形稍為修長的,即是蘿藦了。


左鵝絨藤,右蘿藦


說到葉子,敝人還有一個發現,可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到了冬春之季,百物凋零,蘿藦與鵝絨藤的枯蔓依然纏繞於籬牆之上,或掛於高樹之巔,這個時候,葉片凋落乾淨,只剩細莖與果實的,那是蘿藦。而鵝絨藤的枯葉一般不肯隨便脫落,它們往往仍然宿存於枯莖上,與細長的蓇葖果一起,在冬天的風裡瑟瑟顫抖。


最後,我想說的是,蘿藦與鵝絨藤雖然不歸一屬,但二者的血緣關係,我猜一定很近。當年,蘿藦生長於鄉野之間,纏繞于田間的棉花棵子上,纏繞於古寨牆的酸棗棵子上,一旦結出果實,很難逃過孩子們的眼睛。蘿藦的果實非常呆萌好玩兒,裡面的內容更加有趣兒,所以它們長到老熟,傳宗接代的機會極少。而鵝絨藤的蓇葖果因其纖長,與其細莖略無差別,不用心時,還真不容易發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它的隱藏,所以它們留存下來,傳遞下去的機會就多得多。二者如果曾經是親兄弟,那麼,鵝絨藤就是相對聰明那一個。


蘿藦


我平時散步的線路有幾條,路旁的綠叢裡,各有蘿藦與鵝絨藤出沒。學會從葉片辨識二者之後,曾經點數過二者存量。一條路上鵝絨藤與蘿藦之比為36:21,另一條路上則為24:3,最後一條路我沒能數完,因為數到34:14以後,忽然看到一個龐大的鵝絨藤群落,頑石邊,草叢裡,矮樹上,總有幾十上百株鵝絨藤,長長短短地向上延伸著它們的細莖,好不熱鬧。不過我已經知道,至少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鵝絨藤對於蘿藦已經取得了優勢地位。


鵝絨藤


相同情況下,誰先擁有了新的招數,最後的勝利就屬於誰。一招先,吃遍天。國與國之間是這樣,族群與族群之間是這樣,自然大化中植物們亦是如此。

2018/5/7








ID:zdnanshan



相關焦點

  • 植物識別:蘿藦和鵝絨藤
    蘿藦和鵝絨藤,之前每次見,總覺得分不清它們。蘿藦,蘿藦科蘿藦屬的;鵝絨藤,蘿藦科鵝絨藤屬的。可是,當它們生長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們差異非常大:從花兒到果實,都異常明顯。▲鵝絨藤(上)▼蘿藦(下)
  • 【每日一花】《蘿藦》
    Makino)是一種蘿藦科蘿藦屬植物,多年生草質藤本,長達約8m,具乳汁;莖呈圓柱狀,下部木質化,上部較柔韌,表面為淡綠色,有縱條紋,幼時密被短柔毛,老時被毛漸脫落。葉膜質,卵狀心形,長5~12cm,寬4~7cm。總狀式聚傘花序腋生或腋外生,具長總花梗;總花梗長6~12cm,被短柔毛。蓇葖又生,紡錘形,平滑無毛;種子扁平,呈卵圓形,長約5mm,寬約3mm。花期在6~9月,果期在9~12月。
  • 【鵝絨藤】功效與作用
    《中華本草》:鵝絨藤【藥材名稱】鵝絨藤【拼音】é Rónɡ Ténɡ【英文名】juice of Chinese Swallowword【別名】羊奶角角、牛皮消、軟毛牛皮消、祖馬花、趨姐姐葉、老牛腫【出處】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來源】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鵝絨藤莖中的白色乳汁及根。
  • 鵝絨藤花叢裡的「蜂鳥」
    但甫一下車,便被一大叢鵝絨藤吸引了過去.不奇怪,植物人都是這個德行。鵝絨藤,學名Cynanchum chinense R. Br.,蘿藦科鵝絨藤屬纏繞草本。本種並不是多麼罕見的玩意兒,在青島市區或郊區均有分布,但像長勢這麼囂張的一大坨還是第一次看見。
  • 鵝絨藤,白色的小花溫柔,白色的汁液有毒.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的「陽光植物志」,即可訂閱。
  • 短梗豹藥藤:西雙版納發現一極度瀕危新物種
    短梗豹藥藤植株夾竹桃科鵝絨藤屬的分類一直比較複雜,長期以來各家的爭論很大
  • 蘿藦 | 又一年的飛舞
    ↑二月的蘿藦果實但為什麼一年四季都能見到蘿藦的種子呢?↑蘿藦種子【 蘿藦 Metaplexis japonica 】 蘿藦科 >> 蘿藦屬蘿藦的分布很廣,華南、熱帶省區可能不多見,其他省份基本都可以看到
  • 蘿藦 一種流白漿的植物
    即使身處在城市之中,只要稍加細心,就能時不時在綠化帶的灌木叢或者欄杆上、籬笆上見到蘿藦的藤蔓在纏繞。蘿藦的學名是(Metaplexis japonica )屬於蘿藦科蘿藦屬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它總是見縫插針的發芽,然後迅速找到攀援物爬呀爬,不久就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想必園林部門看到除不乾淨的蘿藦是比較頭疼的吧!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
  • 中醫隨筆|蘿藦朵朵,似傘如梭
    老鴰瓢是這種蘿藦科蘿藦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的俗名兒,它的學名叫蘿藦,南北朝醫藥家陶弘景稱:「蘿藦,又名苦芄,葉厚大,作藤生,傅腫,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摘之有白汁,一名雀瓢,人家多種之。」蘿藦長在山野,攀附於籬笆障子或亂枝雜草叢中,自在生自在長。一片片對生的葉子呈卵狀心形,光滑油綠,透著盎然生機。
  • 西雙版納勐海縣發現一夾竹桃科植物新種——短梗豹藥藤
    夾竹桃科(Apocynaceae)鵝絨藤屬(Cynanchum)的分類一直比較複雜,長期以來各家的爭論很大,沒有得到統一的意見。
  • 蘿藦 | 靈藥還是偏方?
    群裡有位盆友說過想看蘿藦的文字,馬上就有人提醒ta說蘿藦已經被寫濫了,這話讓本來也想寫蘿藦的我一驚,但很快就釋然了:很多東西大家都在看,總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和感受,好像沒看到有太多關於蘿藦毒性的報告,這裡就隨便寫一點吧!預感到這將會是一段有爭議的文字,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因為關注就住在爭議的隔壁,呵呵。
  • 每日識藥(第一百五十三期):蘿藦
    Makino(蘿藦科)第一次見到開花時的蘿藦,淡紫色的花,花團錦簇,甚是清麗淡雅。拍攝日期:2017年6月28日拍攝地點:安徽中醫藥大學(少荃湖校區)識別特徵:(1)多年生草質藤本,具乳汁。(2)葉對生,卵狀心形,無毛,下麵粉綠色;葉柄長,頂端叢生腺體。
  • 中藥材:蘿藦
    藥材名稱:蘿藦-天漿殼別名:乳突果,蘿藦莢採收加工:秋季採收成熟果實
  • 蘿藦|偽「捕蟲」植物
    國外對馬利筋屬的傳粉研究非常豐富,蘿藦應該是相似的結構和傳粉過程。如此一來,蘿藦的花朵結構可能與馬利筋非常不同。隨後的2015年,園區內蓋新樓施工,多出了一小點荒地,總算等到了蘿藦開花結果。果然,有兩種花型。
  • 農村一種藤類植物,根、莖、果三個部位,三種不同的功效
    今天為朋友們分享一種藤類植物。蘿藦蘿藦:拼音Luó Mò別名:芄蘭(《詩經》),藋(《爾雅》),雀瓢(陸璣《詩疏》),苦丸(陶弘景),白環藤、燻桑、雞腸(《本草拾遺》),羊角菜、羊奶科、細絲藤、過路黃、合缽兒、婆婆針扎兒(《救荒本草》),婆婆針袋兒(《袖珍方》),羊婆奶、婆婆針線包(《綱目》),奶漿藤、奶漿草出處《本草經集注》來源為蘿蓐科植物蘿藦的全草或根。
  • 奇異油柑和紫背蘿藦,花鳥市場裡難辨真假的兩大植物
    因個人種植需要,自譯部分資料,多年前就接觸到了奇異油柑,但並沒有深入,更沒有購買,現今從玩家那裡得知,市場上九成奇異油柑都是紫背蘿藦,雖然價格正確,但假的依然是假的,奇異油柑的「奇異」並非只是取了個譁眾取寵的名字,而是卻有其獨到之處,無論這個誤解起因如何,沒有那時購買真是太幸運了 ,這次搞到了正版的奇異油柑,在同規格下,奇異油柑比紫背蘿藦貴了一倍,但真的很漂亮,
  • 齊心協力——串錢藤
    串錢藤(拉丁學名:Dischidia nummularia)別稱紐扣藤,紐扣玉藤,百萬心。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形狀很像心和紐扣,所以又被稱為百萬心和紐扣藤,葉色翠綠鮮豔。莖杆纖細,葉柄直徑約為1-2mm,葉片圓形,邊緣較薄,中間加厚,革質手感,直徑約7-10mm,萼片呈卵形,花冠為白色或黃色。葉子像串起來的一個個小銅錢,寓意吉利,加之葉片多肉肥厚,是一種非常好的觀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