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態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磁性的唯象研究,磁性物理的蓬勃發展

2021-01-11 讓時光說話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物質磁性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關於物質的磁性,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磁石是一種四氧化三鐵礦石。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即利用磁石製成。雖然物質的磁性一直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但一直未建立起有關磁性的理論。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揭示了磁和電的內在聯繫。後來,安培提出關於磁性分子電流的理論。按照這種學說,物質是由許多本來就具有磁矩的「磁性分子"構成的,而各個「分子」的磁矩則是由「分子」內部的某種「電流」引起的。

但是,安培所說的「分子」不過是構成磁性物質的一些小單位,它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分子,而所謂「分子電流」也只不過是宏觀電流的某種等效物,與我們今天對物質的認識相去甚遠。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物質磁性的研究處於唯象階段,研究諸如磁化、去磁等現象。根據物質的磁化率及其溫度關聯,磁性可以分成三種主要的類型;抗磁性、順磁性和鐵磁性。抗磁性是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表現出的磁化方向和外場相反的、十分微弱的磁性;磁化的強霸不隨溫度而變。

早在1846年法拉第就指出,抗磁性是物質在原子層次上所具有的力圖抵消外磁場的一種性質,就好像在外磁場作用下的線圈內,感應電流的磁場力圖抵消外磁場的變化一樣。順磁性是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出現的磁化方向和外場相同、十分微弱的磁性,其強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1905年,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提出了順磁性理論。他指出,順磁性是物質原子的永磁偶極子規則排列的結果。每個原子都有由一個或多個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而產生的永磁偶極矩,在無外場時,熱運動使磁矩取向無序,在有外場時,磁矩與外場取向相同。

排列的程度與外磁場強度和熱運動有關,當溫度高時,熱運動加強,對取向排列破壞就大,所以順磁性會隨溫度升高而減少。鐵磁性是物質表現出的磁導率很大,並隨外場強度而改變的磁性。當外場加到某一強度時,會發生磁性飽和。1907年,法國物理學家外斯提出磁疇的概念,用以解釋鐵磁性。外斯認為,鐵磁物質包含許多小的區域。在沒有加外場時,這些區域就已具有磁化強度,稱為自發磁化強度,整個鐵磁物質的磁化強度是這些自發磁化強度的矢量和。這些小區域稱為磁疇。磁疇內之所以存在自發磁化強度,是由於在晶體中存在著很強的內場。

這個內場有使磁矩趨向互相平行的作用。而鐵磁物質的磁化過程,則是在外場作用下各磁疇改變體積和取向,即磁矩同磁場方向比較相近的磁時體積增加,而磁矩沿其它方向的磁疇逐漸消失,以及磁疇內的磁矩方向轉到與外場平行。當外場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所有磁疇的磁矩取向一致,這時就達到磁性飽和。居裡在其早期的工作中也對鐵磁性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發現,當溫度高於一定值時,鐵磁物質會完全消失鐵磁性而變為順磁性物質,這個轉變溫度叫居裡溫度,不同的物質材料有不同的居裡溫度。

磁性的微觀理論是海森伯首先提出的,1928年他把量子力學引進了外斯的鐵磁理論,依據局域化自旋交換解釋了磁性的起源。後來布洛赫等人也做出了貢獻。對磁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還有法國科學家內耳,他的工作對我們認識物質磁性的亞結構及其實際應用有很大影響。1932年,內耳發現了反鐵磁性,這是由於在同一材料中有兩種不同的鐵磁亞點陣引起的,雖然它們每一個的磁性都很強,但由於它們的磁化方向相反,從整體上看,它們的鐵磁性大部分互相抵消了。1948年,內耳又發現了亞鐵磁性,並成功地解釋了這些現象,其依據是點陣中不同原子位置上的電子自旋不同。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製造的一系列磁性材料,對於電子學等工業領域的發展極為重要,尤其是對微波領域中的許多特殊應用,目前尚無其它同類器件可與之抗衡。磁學的基礎研究後來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方面,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範弗勒克等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對磁性系統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此外,安德森發展了磁相互作用的超交換理論,即兩個磁性原子通過另一個非磁性原子發生相互作用的理論,對實際應用很有價值。他還將對稱破壞和集體模式的觀念應用到反鐵磁體的理論中。範弗勒克對固體磁學也作出很大的貢獻。七十年代後,非晶態磁性成為磁學研究中最活躍的前沿之一。非晶態磁性材料是原子空間位置無序而自旋取向有序的材料,如玻璃態磁性金屬。

在七十年代發現了這種非晶態磁性材料後,幾乎立刻就研究了製備方法。由於非晶態磁性材料的磁各向異性和磁滯很小,它們成為電力工業的重要材料,可用來製造變壓器等。此外,它們還具有一般非,晶態材料的優點,成本低、對汙染不敏感等等。因此,這方面的研究不僅是很有意義的基礎研究,而且有重大實用價值。看到這裡小編有話說,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正像電流能夠產生磁場一樣,原子內部帶電粒子的運動也會產生磁矩:原子的磁性來源於原子中電子及原子核的磁矩。

但原子核的磁矩很小,與電子磁矩相比可以忽略,而電子磁矩則包含了電子軌道磁矩和電子自旋磁矩。在很多磁性材料中,電子自旋磁矩要比電子軌道磁矩大得多。這是因為在晶體中,電子的軌道磁矩要受晶格場的作用,不能形成一個聯合磁矩,所以對外不顯示磁矩,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軌道動量矩和軌道磁矩的猝滅或凍結。所以很多固態物質的磁性主要不是由電子軌道磁矩引起的,而來源於電子自旋磁矩。這下你們明白了嗎?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物理所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中獲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磁性拓撲絕緣體可以表現出一系列新奇的物理性質,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軸子絕緣體等。
  • 進展|磁性半金屬EuB6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進展
    拓撲半金屬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研究之一。根據能帶交叉點的簡併度和形狀,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度簡併點的狄拉克半金屬,二度簡併點的外爾半金屬和nodal-line半金屬等。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在非磁性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拓撲半金屬材料,例如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 外爾半金屬TaAs, 和nodal-line半金屬Cu3PdN。通過破缺特定的對稱,由對稱性保護的拓撲半金屬態可以轉化為其他拓撲半金屬態或者有能隙的拓撲態,例如,破缺時間反演對稱,狄拉克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破缺鏡面對稱,nodal-line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
  • 張富春教授回憶安德森:極具創造性的凝聚態物理天才
    安德森十分重視並了解物理實驗,又極具創造性。許多現象或當時不明白的物理本質,他常常是憑直覺猜出來再加以論證的。他是凝聚態物理的天才。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的一代宗師和長期的領軍者,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現代物理的許多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我幾十年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沿著他開創的方向上做一些具體工作。現在他突然離開了,頗有一種天塌的感覺。記得第一次見到安德森,是在1983年3月的美國物理年會上。我當時在美國讀博,做了一個安德森建議的用大N展開法研究磁性雜質的基礎理論問題。我與我導師把我們有關的預印本交給他。
  • 進展|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
    因此,過渡金屬氧化物是發展下一代高靈敏、低功耗、多功能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碩士生李思思和博士研究生林珊在郭爾佳特聘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金奎娟研究員、谷林研究員、朱濤研究員合作利用SrCuO2無限層銅氧化物隨厚度減小發生的結構相變誘導鈷氧八面體鍵長和鍵角的改變,實現了單原胞層厚度(約0.4納米)、強磁性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外爾半金屬是一類由拓撲保護的外爾費米子主導其體態宏觀物理(電/熱/光)行為的拓撲材料,是拓撲物理與凝聚態物理相結合的重要產物,具有零質量、高遷移率、拓撲穩定、手性保護等一系列新奇的拓撲物態與電子行為。外爾費米子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Weyl於1929年提出,用以描述高能物理中的一種無質量費米子。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虎嗅網
    最後,對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機理的長達三十年的持續求索為人類超越現有凝聚態物理框架,發展全新的量子物態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物理線索和機遇。除此之外,超導研究還帶動了大量相關物理問題的研究,導致了大量新材料和新現象的發現,促成了大量新的研究方法的發展和成熟,同時還引發了物理學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
  • 磁鐵磨成粉還具有磁性嗎?|No.172
    本期問題是,磁鐵磨成粉以後還具有磁性嗎?而說到磁性,就會想到我們常用「聲音富有磁性」來形容一個人的聲音好聽,那麼聲音,或者說聲波,作為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能夠被磁化嗎?搭配BGM食用更佳 ╭(●`●)╯(點擊音頻圖標即可感受磁相互作用)1Q磁鐵磨成粉還具有磁性嗎?by non-trivialA換種說法,鐵磁性物質(這裡指常說的磁鐵,永磁體)顆粒大小和磁性的關係。我們在No.66 Q5中曾從磁疇的角度提過磁化的本質。
  • 萬物皆有磁性,物質的磁性是怎樣產生的?
    一切萬物都是有磁性的,它會顛復你的認知能力。針對古時候的人們而言,磁力是一種法術。如今我們終於明白為何一些材料對別的原材料的吸力更高。之前,聽老電焊工說磁生電、磁生磁、電流的磁效應使電動機轉動,非常好地表明了磁感應之間的相互依存。全部的物質都由原子組成,原子電子繞核運作。
  • 如何學習電工基礎:物質的磁性(二十二)
    磁導率,在之前的學習分享中已經學過,是一個用來表示磁場媒質磁性即磁介質的物理量,也就是用來衡量物質導磁能力(即導磁性)的物理量,用符號μ表示,單位是H/m(亨/米),其值由媒質的性質所決定真空中的磁導率是一個常數,用μ0表示,即μ0
  • 萬物皆有磁性,物質的磁性是怎樣產生的?如何檢測木片的磁性?
    我們知道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內部有不斷繞核運動的電子。每個電子都有電荷,當電荷移動時,它在周圍會產生磁場。磁力被定義為由移動的電子引起的電流所產生的力。磁性是空間的屬性,它具有感知磁力的能力。通過觀察磁鐵和磁性材料之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可以看出這種現象。Q1、讓我們先簡化一下所有物體內部都有電子。
  • 第25屆國際稀土永磁與先進磁性材料及其應用大會在北大舉行
    王辰院士發表歡迎詞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凝聚態物理和磁學界著名學者J.M.D.他們在報告中重點對永磁材料研究進展作了介紹,展望了永磁材料的應用前景。報告旁徵博引,特別提到了新型氮化物磁性材料,指出北京大學磁學中心發明的1:12型永磁材料具有廣闊的研究與應用前景。報告為科研人員及研究生開拓了眼界,拓寬了科研思路,引起了與會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濃厚興趣。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代代的加速器為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發現了幾百種粒子。與之並行發展的還有粒子檢測技術,從早期的蓋革計數器、雲霧室,到照相乳膠、氣泡室、火花室和閃爍晶體列陣等。雖然技術的進展十分引人注目,但許多物理實驗的基本思路,例如通過質子對高能電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來論證質子具有夸克結構,仍然和盧瑟福的原型實驗十分相似。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
    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氧化鐵/二氧化矽比例的磁性氧化鐵-二氧化矽殼納米複合材料,並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小角度中子散射、磁性和N2吸附研究進行結構表徵。選擇接觸表面積和磁化飽和度方面性能最好的複合材料進行水介質對Pb2+的吸附研究。
  • 神奇的磁性液體
    如果告訴你下面的「花」是液體,你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呢?沒錯,下面的「花」確實是液體,而且是像鐵屑、小磁針等可以跟隨磁鐵擺出任意形態的液體。你對浮力了解多少呢?我們已經知道木塊能夠浮在水面上是浮力的作用。可是,你若看到實心的鋁塊在液體中懸浮起來時,你會不會驚訝呢?
  • 重溫|More is different——凝聚態物理的《獨立宣言》
    這位泰鬥級人物,在物理學的多個研究領域都有建樹,如量子相干、超導、核理論、固體物理、譜線、絕緣體中的交換作作用等,為現代半導體、計算機工業等多個領域奠定了基礎。我們一起重溫安德森教授的這篇文章,再次追尋大師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吧。作者:P. W. Anderson翻譯:郝劉祥校對:Nothing安德森(Philip W.
  • 外來物質挑戰物理定律
    電和磁是現代研究人員研究的兩種更為常見的現象。我們都曾在乾燥的冬天經歷過靜電衝擊的感覺,或者看到了磁鐵如何將孩子的藝術品牢牢地固定在家用冰箱上。這些都是電和磁產生的力作用的結果。這兩種力組合在一起時,我們稱之為電磁力。圖註:研究一種叫做正電子素(positronium)的奇異物質的差異可能導致新物理學的發現。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院士逝世,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馮端院士馮端主要從事與凝聚態物理學,特別是晶體缺陷(位錯與疇屆)、相變及納米材料的物理學研究。他在體心立方難熔金屬內位錯的研究中,發現了浸蝕法位錯線成象規律;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金屬物理》專著;在複雜氧化物晶體內的缺陷與疇界問題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發展了一種具有優異的非線性光學的新型人工調製結構材料;近年來致力於凝聚態物理學著作的撰寫,主持完成了《凝聚態物理學新論》《凝聚態物理學》(上卷)《材料科學導論》等書。
  • 2020年中國磁性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各種門類磁性材料產量均居...
    2020年中國磁性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各種門類磁性材料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2020-08-31 15:31:40
  • 磁性與磁矩-上篇
    第二種是物質本身產生的磁場,是我們要今天主要介紹的內容。世間萬物都有磁性,小到我們身邊的桌、椅,大到宇宙中的行星、太陽無一不具有磁性,不論他們處於什麼狀態(晶態、非晶態、液態與氣態),處於高溫或低溫,處於高壓或低壓,均具有磁性,所不同的是有些物質磁性強,有些物質磁性弱,但可以說沒有磁性的物質是不存在的。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兼具溫度、電流、磁場等多物理場協同調控的高分辨洛倫茲透射電鏡在實空間探索納米尺度新型磁疇結構,原位揭示與磁相關的新奇物理現象微觀機制及自旋原理性器件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