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大,通太,太陽的太,極的意思,因為該穴位處於大椎旁邊,是陽氣最盛的地方,所以叫大。杼,機杼,旋轉的意思,這裡處於頸椎與胸椎的交匯,是頸椎活動的支點,所以叫杼。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溼成份較多的涼溼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溼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症。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背肌痙攣,膝關節骨質增生;▍在三伏貼方案中,大杼穴通常是用來作為調理骨關節功能的組合穴位之一。三伏天,是指出現在小暑和立秋兩個節氣之間的日子,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在陽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一般持續三、四十天。
因此,三伏的時間是一段時間,並不是一個時間點。這段時間,機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旺盛,腠理疏鬆開洩,體內的寒氣、溼氣以及陳久的陰寒病邪容易從體表排解。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在三伏天選用「溫、開、通」的藥物,刺激人體臟腑相關經絡,對虛寒性疾病的調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三伏天這段時間調治陽虛性質疾病都屬於順勢而為、借勢而進。即使錯過頭伏貼敷,繼續貼敷仍然可以。
三伏貼不是靈丹妙藥,一貼見效,三伏貼的治療需要一個過程。一旦接受三伏貼治療,起碼要堅持3年以上,3—5年為一個療程,一旦選擇使用三伏貼治療,對患者就意味著一個三年之約。
冬病夏治貴在堅持,千萬不要期望一貼下去就能取得顯著效果。對於那些因各種原因錯過三伏中某一伏治療的患者,可以在下一伏的頭一天開始繼續貼敷,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所以,強化貼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過程,中醫精髓就是內調外養,遵循「治病必求其本」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貼敷第一帖的更是要持續貼敷!版權聲明: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