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養生法常用穴位之【大杼穴】

2021-12-24 春播運營湖北

大杼,大,通太,太陽的太,極的意思,因為該穴位處於大椎旁邊,是陽氣最盛的地方,所以叫大。杼,機杼,旋轉的意思,這裡處於頸椎與胸椎的交匯,是頸椎活動的支點,所以叫杼。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溼成份較多的涼溼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溼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症。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背肌痙攣,膝關節骨質增生;在三伏貼方案中,大杼穴通常是用來作為調理骨關節功能的組合穴位之一。


三伏天,是指出現在小暑和立秋兩個節氣之間的日子,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在陽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一般持續三、四十天。

因此,三伏的時間是一段時間,並不是一個時間點。這段時間,機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旺盛,腠理疏鬆開洩,體內的寒氣、溼氣以及陳久的陰寒病邪容易從體表排解。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在三伏天選用「溫、開、通」的藥物,刺激人體臟腑相關經絡,對虛寒性疾病的調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三伏天這段時間調治陽虛性質疾病都屬於順勢而為、借勢而進。即使錯過頭伏貼敷,繼續貼敷仍然可以。

三伏貼不是靈丹妙藥,一貼見效,三伏貼的治療需要一個過程。一旦接受三伏貼治療,起碼要堅持3年以上,3—5年為一個療程,一旦選擇使用三伏貼治療,對患者就意味著一個三年之約。

冬病夏治貴在堅持,千萬不要期望一貼下去就能取得顯著效果。對於那些因各種原因錯過三伏中某一伏治療的患者,可以在下一伏的頭一天開始繼續貼敷,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所以,強化貼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過程,中醫精髓就是內調外養,遵循「治病必求其本」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貼敷第一帖的更是要持續貼敷!

版權聲明: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伏天灸養生法常用穴位之【脾俞穴】
    訓練營學員在正式開營之前通過每天學習1-2個三伏貼需要用到的穴位,掌握定位取穴方法,了解穴位的功效。以便更好的掌握三伏貼的穴位貼敷方法。▍在三伏天灸貼敷方案中,脾俞穴通常是用來作為調理胃腸和呼吸功能的組合穴位之一。享泰極學堂由中醫老苗創立,在過去的2019年,中醫老苗每天堅持在享泰極公益學堂給廣大中醫愛好者上課,深受好評!中醫碩士,家傳中醫與學院派的結合,熱衷於中醫的傳播和中醫疑難病研究。
  • 大杼穴
    【穴位含義】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1)「大杼穴」。「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溼成份較多的涼溼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溼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 穴位知識——大杼穴
    大杼穴位於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解剖位置: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取穴方法:正坐低頭或俯臥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 三伏天灸常用配方,需要的趕緊收藏啦
    發泡灸的本質,就是採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抹或敷貼在穴位或患處,使局部的皮膚充血、潮紅,甚至起泡,達到刺激穴位、調理氣血而預防治病的目的。天灸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艾灸的上火,也可以避免針刺帶來的疼痛,讓人感覺更加柔和舒服。 按道理來講,天灸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的,什麼時候天灸都會有效果。
  • 【每日一穴】大杼穴:頭痛、感冒、咳嗽、喘息、腰背痛等
    神,與鬼相對,言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也。本神名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大杼穴氣血為溼冷的水氣,運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餘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溼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範圍,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數量詞,多也。旁,側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 純粹中醫|2017年三伏天灸時間
    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冬病夏治的日子,所謂的三伏天炙,就是此時的一種運用天炙治病的療法。
  • 三伏天灸……你不知道的秘密.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需要灸的幾個保健穴位:1、大椎人體最大的穴位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大椎穴的主治疾病為
  • 三伏天灸開始!
    採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治療方法。不用艾火而類似艾灸,刺激穴位,令特定部位吸收藥物,故稱天灸,又稱自灸、敷灸、藥物灸、發皰灸,亦有毛茛灸、斑蝥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灸法。
  • 三伏灸、大青鹽熱敷!冬病夏治正當時!
    三伏灸、大青鹽熱敷!冬病夏治正當時!「夏治」是指夏至後三伏天期間通過中醫傳統方法生發陽氣,培本固元,以驅散至夏未退之寒邪,恢復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減少其在秋冬季的發作次數或減輕發作程度,乃至不再發病,這就是冬病夏治。
  • 女人三伏天做隔姜灸祛寒邪翻倍!從內到外暖起來!
    伏天在中醫眼裡就是「冬病夏調」驅寒最好不過的時節了,在伏天裡做艾灸,利用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陽氣相對最充沛,艾葉為純陽之物。利用這三重驅寒能力疊加,不僅祛除寒邪、溫暖子宮,改善虛寒體質,甚至還能起到減肥作用。特別是腰粗、大肚子,堅持三伏天艾灸,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 臍灸
    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    發展歷史    臍灸養生法是對古代「帝王養生」、「臍療理論」、「艾灸理論」和「砭石療法」的現代傳承和發展,它藉助現代灸具,結合納米磁石的紅外線輻射,針對性的作用於相關養生穴位。
  • 三伏灸之:隔 姜 灸
    >先在手指甲上嘗試著做麥粒灸,熟練後再移到穴位上灸。常見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還有隔核桃灸、隔蔥灸、隔蒜灸、隔梨皮灸、隔豆豉灸、隔泡蘿蔔灸肺熱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魚際穴、合谷穴去肺火;陰虛的艾友可以隔梨皮灸三陰交滋陰。也要在裡皮上刺幾個小眼,梨皮帶肉的一面對著穴位。
  • 【扁鵲家族】三伏天為什麼要穴位貼?一次性說清
    因為「三伏天陽熱盛於外, 伏陰潛於內」,也就是說:這時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而三伏天天氣酷熱,人們喜歡一切寒涼的東西:食冷飲,吹空調,洗冷水澡;總之怎麼涼爽怎麼做!不僅陽氣耗損虛虧,並且埋下病根!體內陽氣弱了,寒溼之氣就上身了啊,不病才怪!特別是人體五腹六髒裡的寒溼之氣是萬病之源!
  • 白領眼疲勞 三伏天用易灸灸眼貼
    三伏天高溫持續,許多人白天久坐對著電腦幹活,晚上還要熬夜加班或者追劇玩手機,容易造成用眼過度。視物恍惚、眼睛疼痛、眼內充血、眼睛短時間內無法對焦……這些都是用眼過度的表現。在三伏天,利用長夏天地陽氣最重的時候,結合燻艾,貼灸的方法調養身體的陳年冷疾,以達到全年最佳的養生效果,而近年來養生品牌中最廣為人知的易灸灸,既有能調理身體的草本艾敷貼,更是有針對眼部調理的易灸灸眼貼。
  • 寒氣入腹 腹痛腹瀉,必須灸之!全部配穴位圖!
    而艾灸秉天地之陽,具有溫通經絡、燥脾溫胃的功效,不失為調理腹瀉的上佳手段。腹瀉常用穴位:神闕、天樞、大腸俞、足三裡①神闕可以隔鹽灸。這裡介紹下簡單版的隔鹽灸:取仰臥位,暴露臍部,取純淨乾燥的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放入臍中,使與臍平,然後用艾條溫灸肚臍,大約30-40分鐘。
  • 三伏天養生要抓緊,酸痛就用易灸灸
    隨著人口不斷老齡化,類風溼關節炎發病率和患病率都在呈逐年遞增之勢,對中老年人的影響不容小覷。2020年7月11日,國家有關部門頒發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發展報告》,為大眾普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科學認知與防治。
  • 給女生的建議:常灸這十個穴位對身體好
    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矣」。強調保養元氣無疾而灸。常灸氣海可益髒真、補元氣、昇陽固脫、回陽益陰、抗衰防疾,對體虛氣弱元陽不足之女性尤為適宜。氣海灸以冬春之交為宜,冬春之交,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施灸,可助春季升發之氣,固真元,逐陳陰,合髒氣藏生之機。神闕又名臍中、命蒂,為養生家所重視,認為乃生命之根蒂。
  • 三伏天灸 | 熱養身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在三伏天施艾灸是夏季扶陽必不可少的養生方法。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為鼎盛的一段時間,根據「春夏養陽」的原理,三伏艾灸,正可謂是順天應人。
  • 易灸灸產後調理,未來十年少病痛
    7月6日小暑過後,三伏天艾灸就成了社交圈最常提起的養生之道,其中以50歲以上的老一輩最為熱衷,但其實,最不該錯過三伏天做艾灸的人群,是新手媽媽們。在中醫上對產後的腰痛情況歸類為"病邪入體",而在三伏天,則是通過中醫艾灸調理病邪的最佳時期。
  • 2020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三伏天灸時間
    一、三伏天灸時間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按農曆的規定,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伏前灸7月6日(周一)  初伏灸7月16日(周四)  中伏灸7月27日(周一)  加強灸8月5日(周三)  末伏灸8月14日(周五)  加強灸8月25日(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