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在河間市發生了著名的「齊會戰鬥」,15位抗日烈士長眠在今米各莊鎮北留路東村的英烈園。戰鬥結束後的81年來,當地鄉親們自發堅持祭奠烈士並保護烈士墓,還為烈士們尋找親人,以此向烈士們致敬,感謝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當今的幸福生活與和平安寧。
齊會戰鬥,15名烈士長眠於此
1939年4月23日至25日,賀龍率領120師在河間齊會一帶與侵華日軍吉田大隊戰鬥。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我軍殲敵700餘人,俘敵7名,繳獲山炮1門、輕重機槍20餘挺、步槍200餘支以及數量眾多的軍用物資,取得重大勝利,史稱「齊會戰鬥」。
▲鄉親們為曾衍芳烈士找到親人。
齊會戰鬥是八路軍第120師挺進冀中平原後的第一次殲滅戰,是我軍抗戰初期平原遊擊戰大量殲敵精銳的典範戰例,震懾了侵華日軍,使其不敢遠離據點實施大規模「掃蕩」,粉碎了侵華日軍妄圖佔領整個冀中平原的陰謀,為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發展壯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留路東村村幹部張保祥說,他們村距齊會村很近。當年,齊會戰鬥打得非常激烈,鄉親們冒著槍林彈雨給八路軍送糧、運彈藥、救護傷病員。激戰中,我軍也出現了傷亡,其中120師715團黨總支書記曾衍芳率領戰士們衝入敵人陣地浴血奮戰。因寡不敵眾,曾衍芳和一營營長劉光漢等15名官兵壯烈犧牲在找子營戰場,安葬在北留路東村村東。
烈士們為國捐軀,鄉親們自發守護烈士忠骨並建起革命烈士墓地,2016年這裡被命名為「英烈園」,目前已經成為河間市愛國主義教育和滄州市國防教育基地。
重修立碑,向革命先烈致敬
一代又一代堅持祭掃烈士墓,北留路東村的鄉親們以自己的方式深情守護烈士忠骨。
當年要求平墳時,鄉親們寧可平了自家祖墳種地,也未動烈士墓地寸土。那時候,趕上下大雨,鄉親們顧不上家裡的房子和田裡的莊稼,卻到烈士陵園巡防,防止烈士墓被雨水衝垮。
▲北留路東村的鄉親們自發守護烈士墓。
81年寒來暑往,保護烈士墓不是一個簡單的承諾。
「墓地要怎樣保護,怎樣才能表達對英烈的尊重敬仰?」張保祥等村民經過多次討論後,向河間市民政局,米各莊鎮黨委、政府以及村兩委發出呼籲,為15位抗日烈士立碑、修墓,建陵園!
2011年,北留路東村村兩委籌資9000餘元,硬化了通往烈士墓的土路並栽下柏樹和冬青。當年清明節,村兩委組織200多名黨員和群眾及米各莊鎮第二中心小學500多名師生,在7級大風中為烈士們敬立一座高3.4米、寬1.5米的紀念碑。紀念碑正面,赫然刻著「十五名烈士永垂不朽」九個大字和一枚鮮紅的五角星。紀念碑背面,簡略記述著15位烈士在齊會戰鬥中英勇抗敵、為國捐軀的戰鬥過程。紀念碑周圍,松柏冬青常綠,莊嚴肅穆。
2015年,當地再次籌資3萬餘元,鄉親們義務出工出力,動土500多方填墊大坑,將村主路到烈士墓的120米路段修成了水泥路並進行了加寬。第二年,村兩委協助河間市民政局重修烈士墓,建成公園式的烈士陵園——英烈園,烈士墓前建有860平方米的紅色教育廣場,墓後加建後廣場和池塘,新建紀念亭、碑林和綠化帶。
自發祭掃, 81年來從未間斷
每年春天,北留路東村鄉親們都會自發來到英烈園,為綠化帶及松柏樹澆水、修剪。護墓員更是一年四季為烈士墓剷除雜草、打掃廣場衛生。
▲當地年年組織祭掃活動。
81年來,每年大年三十、清明節,鄉親們都會祭掃烈士墓,並逐漸養成先掃烈士墓、後掃自家墓的習慣。
62歲的張保祥記得,他從小時候起,就年年跟隨家人來給烈士們掃墓,一直持續到今天,從未間斷過。
近年來,每年清明節,米各莊鎮黨委、政府和北留路東村村兩委都會組織幹部、群眾以及學生代表到英烈園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
「我們村近3000名村民,早就把這15位烈士當成了自家人,心裡時時刻刻牽掛著。」張保祥說,傳承革命先烈精神,北留路東村村風正、民心齊,各項工作都是黨員幹部帶頭、村民積極響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2018年,北留路東村義務守護烈士墓群體獲評「河間好人」稱號,鄉親們一輩輩堅持守護烈士忠骨、祭掃烈士墓也曾被多家媒體報導。
81年守護,還為烈士尋親
81年來,北留路東村的鄉親們除了自發保護、祭掃烈士墓外,還一直千方百計地為烈士尋親,並在今年「五一」前為烈士曾衍芳找到親人。
安眠於英烈園的15位烈士中,只有曾衍芳和劉光漢留下了姓名。張保祥等決定先幫這兩位烈士尋親。他們先是在網上查找,沒有查到任何線索,後來又通過媒體尋找,也沒有回音。由於年代久遠,鄉親們為烈士尋親猶如大海撈針。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9年8月,一位網友給張保祥發來一份《「齊會戰鬥」犧牲烈士名錄》,上面有這樣一條信息:「曾衍芳,總支書,江西泰和縣。」
張保祥收到這條信息後,馬上與江西省泰和縣民政局以及當地烈士陵園取得聯繫。泰和縣方面確認有一位名叫曾衍芳的烈士,並表示將一起為烈士尋親。同時,張保祥從當地陵園處了解到,曾衍芳是灌溪鎮古坪村人。張保祥又與灌溪鎮取得聯繫,鎮政府也說幫著一起尋親。
今年「五一」前,張保祥突然接到由江西泰和打來的電話,打電話的人是曾衍芳的侄子曾興貴。曾興貴告訴張保祥,曾衍芳的兒女都還在世。這讓張保祥興奮不已。
曾興貴在電話中說,曾衍芳烈士有一兒一女,孫子、孫女也不少。在曾興貴的幫助下,張保祥很快聯繫到曾衍芳的孫子——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古坪村村民曾鴻。
「你的爺爺曾衍芳犧牲在(河北省)河間,英骨就埋在我們村。我們全村人都十分敬仰他。」
「感謝全村人81年來對我爺爺的守護!等疫情結束了,我會帶著父親和姑姑一起到河間祭拜爺爺,為親人掃墓。見面後再致謝!」
5月13日,張保祥與曾鴻在電話中進行了溝通。
曾鴻還在電話中說,他的爺爺曾衍芳的烈士證上只註明犧牲在抗戰時期,沒有說犧牲在哪裡、埋骨在何方,家人一直都在尋找但遍尋無果。鎮政府突然告訴他們,河北省河間市的鄉親們在為他的爺爺尋親,他們一家都非常激動。
張保祥說,曾衍芳烈士的親人找到了,但劉光漢等14名烈士的親人還沒找到,他將和鄉親們繼續為烈士們尋親。
(燕都融媒體記者 代晴 通訊員 劉春梅 文/圖)